我國但凡大點的佛教寺院,其佈局大致是以「三進院」或「五進院」為主要形式,同時主要以「三大殿」為主要敬拜場所。入了山門,進了寺院,首先就是「天王殿」,實際是以彌勒佛為主,輔以四大天王和韋陀。其次是寺院正殿「大雄寶殿」,供奉釋迦牟尼。後面的大殿供奉「西方三聖」最多,分別是大勢至菩薩、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有時候可能是藥師佛為主的「東方三聖」;或者含有普賢、文殊的「華嚴三聖」;這些都不一而足。
瞭解了佛教寺院的一般佈局,我們再回到「大雄寶殿」,這個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的正殿,在法壇的影壁背部,還會有一個被稱為「海島觀音圖」的眾佛菩薩等群像,這個群像講述了什麼故事呢?又為何形成這樣的形式?他們中都有哪些人呢?今天是「普痷祖師」誕辰,就說說包括普痷祖師在內的這個「群像」。
先說普痷祖師其人,今日是其佛誕日,他生於1115年,宋徽宗年間的江西宜春,俗名余印肅,號普痷,六歲出家慈化寺,他的開悟是從《華嚴經》。據說他開悟後,就擁有了佛法神通之力,並借此為民除病去災,善名漸起。後因為生民祈雨,得封「寂感禪師」,又加封「妙濟禪師」;因治癒瘟疫封「真覺禪師」和「大德禪師」。至明朝,永樂帝評其「萬行圓融,六通具足,端嚴自在,變化無方,哲學悟於群迷,普利益於庶類,如溥甘霖於六合,膏澤均霑,猶現滿月於千江,光輝旁燭」,到此普痷禪師的地位已經抬升到菩薩的地位。他創造的「普痷咒」,在佛經中被認為最兇猛的「降魔闢邪咒」,念此咒可普安十方,逢凶化吉。
關於普痷祖師的佛像,就在「海島觀音圖」中,這個圖實際上是「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演化來的,佛經的記載是說他因文殊菩薩的指引,南行參拜了五十三位名師,涉及各行各業,據說每人都傳授他一個法門,直到最後參拜觀音菩薩,留下做了「聞聲救苦」的使者。因這個群像以海島為載體,中間為觀音,所以被稱為「海島觀音圖」。到了明清時期,受佛教世俗化的影響,在此圖原來的普賢、文殊、十八羅漢、日月光菩薩、夜叉等的基礎上,又加入了普痷祖師、濟公、托塔天王、二郎神等,使得這一圖像群更加內容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