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5/08/02 11:18:45瀏覽1356|回應0|推薦19 | |
鹿溪竹枝詞 當年書院號文開1,課士2今無山長3來。 武廟文祠4香火冷,有誰整頓肯輸財5。(其一) 漸少飛帆6入海天,海隅7今已變鹽田。 可憐苦力無聊賴8,所得難供伙食錢。(其二) 酒樓冰店夜喧嘩,北里胭脂9有幾家。 惹得狂蜂浪蝶10至,終無一朵稱心花11。(其三) 文明競學著洋裝,賭酒猜拳一例12忙。 可惜未除粗俗氣,依然黑齒咬檳榔。(其四) 【題解】
【作者】 【注釋】 【延伸閱讀】 心得: 鹿港是一處書法文風鼎盛的古鎮,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古蹟,像鹿港老街和天后宮、新祖宮、文武廟、龍山寺、文開書院等,以及鹿港小鎮的各角落裡的古蹟廟宇,可說是保持古代歷史的好地方。從這首詩就能知悉「其一」,文開書院始於道光7年(1827),當時是由鹿港海防同知鄧傳安與鄉民共同研議所倡建的,當時隔壁的文武廟已經提前在16年就已經建好了!可是香火並不鼎盛,寥寥無幾的香客姍姍 而文開書院的創建也是基於紀念明末時期來鹿港傳授學業的鄞縣沈文光,這位賢士可說是「開台祖師」,目前供奉在文開書院。文開書院建立完成之後,更帶動文風鼎盛,從道光至光緒一共有上百名秀才。到了日據時代,為防止臺灣人密會,更改書院為「北白川宮紀念堂」現為三級古蹟。「其二」在日治時代,鹿港的街道和房屋都有所改變,原因是同化作用,日本人的統制有他們的作風,所以臺灣人只好奉承學習囉!鹿港曾是彰化八景之一「鹿港飛帆」尤其乾隆49年開放鹿港與泉州蚶江口對渡之後更是人潮洶湧,好天氣則帆船點點,海邊都是南來北往的傳來鹿港經商對渡,「有一府二鹿三艋舺」的美稱。 當時日本已竊據台灣數年!鹿港於1900年,明治33年,富紳辜顯榮眼見鹿港海灣淤積,漸失航利而落寞,於是計畫闢建鹽田,向台灣總督府申請通過之後便成立「大豐拓殖株式會社」,共開闢了250多甲的鹽田,之後,許來以及37位鹿港人加入營運。到了1914年營運可說登峰造極,生意興隆也成為全台最大的鹽田市場。後來台灣總督府推行一元化政策,在昭和16年(1941)時被台灣製鹽株式會社強制接收,爾後於民國四十年已打算廢曬,到了民國48年發生八七水災之後,營運已大不如前,直到民國51年才結束廢曬,終於鹽田結束營運。所以鹽田減產廢曬之後,一些小康家庭的鹽田勞工相對也失業生活更加桔据,生活也變得更苦。 當時日據時期,因為鹽田收入頗豐,景氣欣欣向榮,尤其幾位在地的富商跟日本官員關係密切,使得商業發展更加蓬勃朝氣,晚上是燈紅酒綠的文化,促使那些喜愛放蕩花心的男士都往酒樓邁進,尤其是北里的青樓女子更是花枝招展,胭脂濃抹,打扮時髦的令男士嚮往啊!於是夜夜蜂擁而至,尋找心愛的女子而得到短暫的溫柔鄉,鹿港漸漸造成貧富差距大,古典純樸民風產生改變,失去以往的文化古都氣息,真是令人感嘆萬千。 由於社會進步,文明邁向一大步,日本式的生活也導致婦女學習裁做洋裝,旗袍的美麗令人大開眼界,那麼酒樓間或小吃店的男士吃吃喝喝罰酒拳助興,實在是浪費光陰也是白忙一場的酒肉文化,口中又嚼著檳榔。女士學裁縫製作旗袍,而男是還是處於酒肉文化那種低俗的生活簡直沒有進步所言。
此詩詞書寫於日據時代下的鹿港,但日本投降退出臺灣之後,曾被日本控制及薰染的鹿港漸漸恢復古都風貌,當然日據時代的建築依然會留下痕跡,商業氣息仍是蓬勃生機,但台灣政府慢慢復建原有古蹟,鹿港人民也漸漸找回純樸的風氣,所以到目前還是台灣人及觀光客最喜歡的古都好去處。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