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風土類)澎湖雜詠,二十首之十四
2015/08/02 19:51:34瀏覽746|回應0|推薦27

  

裙布終身既富饒1,翻嫌羅綺太輕飄2

桑麻機杼渾多事3,自有鮫人會織綃4

(澎俗古樸,男女衣服悉用布素。不產桑麻,女人無紡績之事。居常喜著青布衣裙,間有近市者亦服5綾緞,此亦風氣日趨於華。然習俗勤

儉,真有唐魏遺風,勝臺灣之華麗遠矣。)

【題解】
本詩為七言絕句,收入《全臺詩》第參冊。首見於道光12年(1832)蔣鏞《澎湖續編》〈藝文〉。陳廷憲於清嘉慶8年至10年(1803-1805)任澎湖海防通判,本詩描寫澎湖婦女慣著粗布衣裙,並敘述澎湖不產桑麻,婦女不織布的現象。孫元衡〈田家〉云:「朱履荷長鑱」,認為「臺俗尚奢,有衣羅衣、著朱履而耘田者」。而百年後的陳廷憲則描述與臺灣本島不同的澎湖古樸風氣,雖然靠近市區者,亦有穿著華美的絲綢衣服,然而澎湖還是維持著儉樸的民風。此詩並間接點出了澎湖布疋仰賴進口的現象,可與乾隆36年(1771)刊行之胡建偉《澎湖紀略》所言:「所有棉、夏布疋,俱取資於廈門」相互映證。再者,《澎湖紀略》又道:「澎民男有耕而女無織,凡一切種植,俱係男女並力;然女更勞於男,蓋男人僅犁耙反土,其餘栽種耘耨,俱女人任之。諺云:『澎湖女人臺灣牛』,蓋言其勞苦過甚也。」此亦可看出澎湖婦女慣穿粗布衣裙背後的原因。

【作者】
陳廷憲(?-?)。

【注釋】
1.
裙布終身既富饒:裙布,粗布衣裙。既,副詞,便。富饒,富足有餘。
2.
翻嫌羅綺太輕飄:翻,副詞,反而。羅綺,羅和綺,多借指絲綢衣裳。首二句謂澎湖婦女滿足於身著粗布衣裙,反而穿不慣精緻的絲綢衣裳。
3.
桑麻機杼渾多事:桑麻,植桑飼蠶取繭和植麻取其纖維。機杼,指紡織。渾,副詞,皆、都。多事,做多餘的事、做不應該做的事。此句謂澎湖不產桑麻,婦女亦不紡織。
4.
自有鮫人會織綃:綃,輕紗。傳說中鮫人善織,所織謂鮫綃,即為輕紗,是較昂貴的織品。此句亦間接點出澎湖不產桑麻,因此所需布疋皆仰賴他地進口。乾隆36年(1771)刊行之胡建偉《澎湖紀略》寫道:「男女衣服悉用布素,至於綾羅綢緞,則絕無而僅有者也。地不產桑麻,女人無紡績之工;所有棉、夏布疋,俱取資於廈門。」可見當時澎湖所需布疋皆由廈門進口而來。
5.
服:動詞,穿著。

【延伸閱讀】
1.
孫元衡〈田家〉,《全臺詩》第壹冊。

 心得:

     澎湖古稱「平湖」或「彭湖」,有著悠久文化歷史傳承,若從西元1983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臧振華與學員在白沙鄉板頭山,東邊海岸的蒔板頭山上文化遺址就發現有距今4800年前的人類遺址,那就是粗繩紋陶、素麵紅陶、灰黑桃等等古董文物。這些都可以證明早期澎湖人類生活已久的島嶼世界。而最早出現官府統治是源自元世祖年代,西元1281年,首次設置「澎湖巡檢司」。爾後,經過明、清兩朝。直到清嘉慶年間,澎湖的居民已經擴及到各個島嶼。

    詩中所云:澎湖人生活純樸,民生方面衣著簡單,多數人都穿著素色的衣服,由於澎湖冬季的風飛沙和夏季的強烈陽光很熾熱,造成此地的天然氣候障礙。冬天常常強風達到7-8級,所種植的樹木也難以存活,大概存活性較強勁的只有木麻黃,形成澎湖的堅毅防風林,還有特殊的仙人掌和天人菊花搖曳生姿。清嘉慶年間,澎湖居民生活還是依據福建省沿海的居住生活方式,用海邊硓古石或岩石堆砌蓋成家屋模樣,阻擋強風和海風夾帶的鹽水侵襲,蓋好的房子竟然冬暖夏涼又舒適。當時澎湖的婦女穿著保守的衣服,許多物資大都仰賴廈門的商輪進口而來。

    雖然有少數的婦女穿著打扮雍容華貴,錦衣玉食,綾羅綢緞,那大多是富有的官夫人或是富有的家庭仕女。大致上在嘉慶8年的時代裡,澎湖居民還是處於非常古樸的「魏唐」風采衣著。澎湖婦女每天必須下田耕作,除了在烈日下被大太陽晒得皮膚通紅外。更由於澎湖沒有高山阻擋強風,造成嚴重的風飛沙和赤焰的陽光直接照射,婦女通常都會把頭部包得像布袋戲中的藏鏡人一樣,炎熱夏天仍然穿戴長衣手套僅剩一雙瞇瞇眼,炎熱夏天仍然穿戴長衣手套,辛勤工作生活的模樣是澎湖婦女最漂亮、純樸動人的一面。

    澎湖在嘉慶年間,男人大都靠海捕魚販賣維生,婦女以農耕或下海捕捉貝類等幫助家庭生活經濟,所以清廷派官員到澎湖任職時,官員出門大多所見的是澎湖婦女身穿青衣布裙,每天辛勤勞動猶如一頭黃牛,為家庭無條件的付出,連官員見到此一幕也替澎湖的婦女憐惜。

    可是澎湖人樂天知命,穿著只是外表的華麗體面而已,能夠吃飽穿得暖和也就滿足了!相信嘉慶年間所到之處景致也都差不多,台灣亦是如此,尤其台灣島也常內憂外患不斷,諸如,嘉慶之前的乾隆51年西元1787的林爽文暴動事件,導致人員死傷慘重,這件暴動相距當時嘉慶8年,西元(1803)來說,也僅相差16年的時間而已。尤其原住民與漢人爭執不斷,例如,爭地種植或蓋屋,導致被眾多的部落族群攻擊,造成傷亡難免。由於地質與氣候的關係,澎湖群島不利於種植桑麻,更沒有織布機生產衣服,最大的方法就是靠進口就能夠得到衣服布料可穿。

    對於乾隆36年(1771)刊行之胡健偉《澎湖紀略》所言:「所有棉、夏布疋,俱取資於廈門」相互映證。所以可想而知,當時必然有定期的帆船與廈門通往,到澎湖任官的陳庭憲,官拜海防通判,每天必須出門巡查,所見之處婦女穿的皆是儉樸的衣服,甚覺跟大內清廷官府的格格或婢女就有顯著的差別,於是仰頭天際,感嘆澎湖海邊一片茫茫然,此地民風無法比擬華麗的台灣婦女。

詩中諺云:「澎湖女人台灣牛」此意味著當時澎湖女人工作認真,每天繁重的工作與台灣婦女就有所差別,食、衣、住、行來說都還處於簡易的環境,有如魏朝和唐朝時代的社會型態。畢竟祖輩唐山過海先到澎湖定居,後來又移居台灣,那都是時代在考驗堅強的澎湖婦女,相信樂觀奮鬥與慈善心就是澎湖嘉慶年間的堅強女人,更造成日後澎湖人的堅毅風格,婦女更加美麗善良。

 

( 創作詩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bcdefgeat&aid=26738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