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客家土樓話滄桑(下)
2009/10/18 18:37:35瀏覽1906|回應18|推薦170

   

     

       客家土樓話滄桑(下)

     

         
     

田螺坑五座土樓,外觀雖有一方四圓,內景則約略相同。土樓群目前還住有111户人家,共464個人口。一位老嫗說,住了數十年了,並不覺得稀罕,她奇怪越來越多的遊客不知要來看什麽?聽她操閩南口音,我問她這裡不都住著客家人嗎?原來她是閩南女子嫁作客家婦,孩子到外地工作,目前獨居。
據民間傳說,開基祖黃百三郎以飼養母鴨為生,有一位仙女化做田螺姑娘,看上了他,資助他建成土樓。這個美麗傳說當然是牽強附會,為土樓添增神祕色彩。事實上,完成一座土樓真是談何容易?
































再度上車時,司機說要請我們到他家喝茶,原來他家就在下一個景點「東倒西歪樓」內。盛情難却,大家喝了茶,也掏腰包買了他自營的茶葉,我也花了三十五元人民幣買了一本圖文並茂介紹土樓的書。

這座高五層每層有五十四個房間的土樓頗有名氣,原名「裕昌樓」,建於13081338年間,之所以有「東倒西歪」的美名,經典的說法是由五姓人家合建的樓主,在建樓時因輪流供飯,一時交接失誤,怠慢了木匠和泥水師傅,招致師傅不爽,略施小技,讓土樓結構看來不太正經,却無損堅固。果不其然,裕昌樓歷經風雨不動如山,矗立於斯已六百多年矣!




        【東倒西歪裕昌樓】













如此衆多的土樓,能獲得垂青者並不多,至今仍掩藏在深山樹海,默默無聞者眾。土樓的命運,倒很像芸芸眾生,想飛黃騰達不易,即使曾拍過電影的土樓,也不一定就聲名鵲起,仍如平凡百姓,淹沒在茫茫人海中。

例如建於大明萬曆十八年距今已近500年的「齊雲樓」,絕無僅有的「生門」「死門」養生送死、紅白喜事,涇渭分明不可混淆。這個獨特的族規原來包含著一段悲壯的歷史,一場太平軍與清軍對峙的戰役,讓「齊雲樓」的人犧牲在北門的達93人,立下生死門的規矩就是要後代不忘這場浩刼。現在該樓已人去樓空,只有空留遺恨。

被學者專家喻為「觀止」的「二宜樓」,「二宜」兩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室宜家、宜兄宜弟、宜子宜孫、宜內宜外、宜文宜武之意。它的全貌甚為壯觀,樓主蔣仕熊晚年衣錦榮歸,開始在故鄉大地村覓得一塊吉地建樓,樓未成即不幸逝世,由六個兒子十七個孫子繼承遺志,於1770年才把大樓建成,歷經祖孫三代,可以想見,建造一座土樓是何等的艱辛。

我們並沒有參觀過二宜樓,但據資料顯示,它最具特色的是樓內處處充滿文化氣息,雕梁畫棟,題詩作畫,宛如一座藝術殿堂。你不難想像,當樓主在建樓期間,他們住的僅僅是遮風避雨的簡陋茅房,經年累月,他們期盼的是有個安居樂業,讓整個家族能够凝聚在一起,可以振奮人心的精神堡壘。

好奇心會讓你進一步想去探究土樓的種種,譬如第一座土樓何在?用什麽材料什麽工具?要花多久的時間才能完成?內部設備如何?一座土樓可以住多少户人家?他們如何謀生?現況又是如何?-----

以現代建築科技如此突飛猛晋,先民真是土法煉鋼啊!

閩西南鄉村遍地皆是的紅壤土、瓦礫土、田岬泥(耕地下層還沒翻犁的新土)加上垂手可得的竹木、砂石、石灰、青磚瓦、土紙漿,還有特殊配方的三合土(即熟土、砂、石灰加入紅糖、蛋清、糯米的三合土)。而土樓師傅的全套工具包括一副墙槌版、兩根夯杵、圓木橫擔、大小拍板、一盤繩線、木尺、三角尺、水準尺,鐵錘、鎯頭、鐵鏟、丁字鎬、泥刀、泥鋤、木鏟等。

這些看來很土裡土氣的材料與工具,加上師傅的巧奪天工,如魔幻般的變出一座座不同樣貌的土樓。

只是,慢工才能出細活,對於一切求快求速的現代人,誰願意等一輩子才能住進新居?你更可領悟,先民犧牲了他們那一代,是在為後代子孫建立基業啊!

號稱閩西南最大的土樓「厥寧樓」就花了四十年才完工,它歴經300多年的滄桑,多次遭遇洪水,也多次被軍隊據為堡壘,多處夯墙受到嚴重破壞而倒塌,但樓裡還住著100多人,歷盡歲月無情的傷痕。

被中共國務院審批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繩武樓」,外貌不够氣派,可說其貌不揚,但內在世界豐富美麗,它也歷經數十年才建成。而最高的南靖「和貴樓」,高達21.5,底墙厚度却僅1.34,絕非三年五載就可完工,這座土樓展現出客家人的夯土技術是真功夫,已達爐火純青之境界,令人為之讚嘆。




                  【小橋流水塔下村】





     【遠方即是表彰功名的石旗桿】

我們抵達閩南水鄉塔下村已是太陽偏西,但見一條清澈閃亮的溪水,把山脚下溪岸邊的二十多座形態互異的土樓分隔兩岸。這是一個依山傍水,看來令人賞心悅目的客家山寨。它的建築不同於江南水鄉,溪水從土樓門前流淌而過,好像象徵著地靈人傑。事實也証明的確如此,就在張氏祖祠德遠堂前面池塘邊,聳立著二十根石旗杆,用意是表彰科舉登科的族人,旗杆頂端分別以筆和刀戟代表文科武科,這在閩西南可是獨一無二的特色。

這趟土樓之旅,真是收獲滿載,坐上返回厦門的專車,心中思緒起伏不已。一座座的土樓,幾乎都隱藏著或豪壯或悲涼的故事,它訴說客家先民從中原南遷的歷史,強韌的生命力,認命的在異地的窮鄉僻壤落地生根,他們沒有怨恨,只有感恩。「振成樓」的一副長聯道盡了一切﹕

振作那有閒時,少時、壯時、老年時,時時需努力;

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要關心。

                              
2009.1017.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bc1288&aid=3413754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Chen Mim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Re~
2009/10/22 16:41

說明的真詳細 .

知曉了客家土樓的傳奇與歷史 .

這土樓應該算是南中國特有的建築了.

一畝桑田(abc1288) 於 2009-10-23 13:07 回覆:

剛逛過您的猫咪王國,

回頭看土樓,

它確是閩西南特有的建築,

正確的說,它涵蓋閩南人與客家人,

合稱福建土樓。


老查居士新書4-明月依然在心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晚安
2009/10/21 22:44

吉祥

這樣的精神

這樣的文章 圖片

令我感動  好像跟你一起 經歷了

客家土樓

祝如意

一畝桑田(abc1288) 於 2009-10-22 15:32 回覆:

昨晚22:44-45同時在雙方格子做「回應」是很奇妙的事,網路把格友的距離縮小了。

很好奇您文思如此泉湧,創作之快速,常讓我驚嘆。

謝謝您欣賞此文!


姚嘉為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寫景而能感人
2009/10/21 22:38

細說土樓命運,聯想芸芸眾生, 寫景而能感人, 好文章!


一畝桑田(abc1288) 於 2009-10-22 15:14 回覆:

謝謝您,

您寫的「長屋裡的人生」那沙勞越原住民的住屋,

引人好奇,

亦是好感人的文章。


泥土‧‧‧郭譽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能不動容啊‧‧‧
2009/10/21 19:17
 

含著淚,讀完您的介紹;

因為想起很多,先民的堅忍奮發,

在從前只是聽說‧‧‧

今天看到您介紹的三代蓋一土樓,以及那警世的金聯

「振作哪有閒時‧‧‧

   成名原非易事‧‧‧」

想起人家說1949年前後,中國知識青年相互勉勵的那句話──「讓我們這一代犧牲‧‧‧」

我怎能不動容‧‧‧所謂「頑夫廉懦夫立志」‧‧‧

豈非正是此際

感謝您的勞績與慷慨的分享

泥土敬白

一畝桑田(abc1288) 於 2009-10-22 15:00 回覆:

泥土兄是以另一種心境看土樓,

此文能獲您青徠,覺得很榮幸。

客家先民強韌的生命力像一顆松樹種子,到哪裡都可以發芽生根,終能長成大樹,這是我打從心底佩服的原因。

每座土樓都有它特有的楹聯,我却情有獨鍾的愛上這一對金聯,大概是年齡的關係吧!


HOLY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真是古蹟之旅
2009/10/21 02:37
田螺還沒去過
值得一遊
一畝桑田(abc1288) 於 2009-10-22 14:40 回覆:

是值得一遊,

客家土樓等著您去挖寶。


JamieChao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東倒西歪也不錯看
2009/10/20 19:58

呵呵, 師傅也像台灣觀光區要人買茶嗎~

一畝桑田(abc1288) 於 2009-10-22 14:27 回覆:

這裡沒有漫山遍野的楓紅,

却有客家鄉親的上等好茶,

搶奪商機銀子就進口袋了。


螞蟻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東倒西歪樓
2009/10/19 11:18

這樓看起來還好嘛,沒有東倒西歪啊!我喜歡這個名字勝過裕昌樓。

下面有ㄧ間屋子在河旁邊,感覺好棒,要是上面再有ㄧ個竹筏,那就更完美了,這景螞蟻只有在電影裡看過哩!


一畝桑田(abc1288) 於 2009-10-22 10:02 回覆:

剛拜讀您的文,螞蟻看雲在紐約某地偷偷約會,真羨慕啊。

可以建議他們加一個竹筏,的確更富詩意!


* 六月 *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身歷其境
2009/10/18 23:23

謝謝分享。好詳細的報導,讓我們沒去的也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一畝桑田(abc1288) 於 2009-10-22 09:28 回覆:
六月旅程踏遍全球,還沒看別您乘坐豪華油輪漫遊的報導呢!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