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6/21 14:48:04瀏覽2187|回應19|推薦233 | |
沙家濱與阿慶嫂 距上海百公里的江蘇常熟市,原為紡織之鄉,因台灣廣達、富士康的進駐,電子產業占全市經濟比重已超過四分之一。常熟古城仍保有明清的城市格局,三百多條街坊巷弄和古建築及園林,呈現江南水鄉的原貌。虞山、尚湖、琴河、沙家濱是有名的景點。 二零一四年六月十一日,搭便車到常熟後,以五百人民幣包了一輛私家車做常熟一日遊。司機吳先生三十六、七歲,住在常熟近郊的古里,很健談,自我介紹有個十三歲的兒子在少林寺習武,一年要花兩萬元人民幣,他以前在公司月入四千元,現自己當私家司機,可月賺萬元,還較自由。途中先在尚湖風景區繞了一圈,尚湖因姜子牙曾在此釣魚而得名。請他一起在尚湖湖畔一家咖啡店喝咖啡,這家咖啡店居然比西湖的星巴克還貴,一杯咖啡要價四十八元人民幣。中午一起在常熟有百二十年歷史的景福樓吃午餐,這家餐館名不虛傳,高貴不貴。 午餐後我們就到有紅色旅遊五個A的國家沙家濱濕地公園遊覽。這是一個很特殊的旅遊區,標榜「重溫革命史再礪發展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難怪入口的驗票小姐看了我的台胞證,好奇的說,是台灣人耶。 景區占地寬廣,兩個小時也走不完。我們先到「革命歷史教育館」參觀,史料很多,只能走馬看花的瀏覽。那些照璧、碑亭、瞻仰廣場是抗戰時期沙家濱軍民魚水情深團結抗日的縮影。我為了進一步了解沙家濱,花十八元人民幣買了一本徐耀良著,遠方出版社二零零二年十二月出版的「沙家濱昨夜風雲」一探究竟。 沙家濱與阿慶嫂在中國大陸家喻戶曉其來有自。一九七零年代文革電影「沙家濱」輪流在各城鄉小鎮播映著,現代京劇「沙家濱」的戲碼歷久不衰,劇中人物最突出的就是阿慶嫂。原名橫涇、蘆蕩的地方,到了一九九零年代才改為沙家濱鎮,一炮而紅。而京劇「沙家濱」形成最早源頭是一首一九四三年代名為「你是游擊兵團」的抗日歌曲,到一九五七年崔左夫寫出紀實文學「血染著的姓名—三十六個傷病員鬥爭紀實」一九六一年劉飛寫的「陽澄湖畔」到一九六四年毛澤東看了文牧編導的滬劇「蘆蕩火種」後指示汪曾祺改劇名為「沙家濱」。 一九四零年代的沙家濱,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村落,綠樹濃蔭,竹籬茅舍,阡陌縱橫。她緊靠陽澄湖,一條河流穿越村中,是典型的水鄉,由於獨特的地理環境,成為當年「江抗」(當地武裝江南抗日義勇軍)、「民抗」(常熟人民抗日自衛隊)的活動基地。現代沙家濱,景區廣闊,光是水面蘆葦蕩從最初的一五零畝增加到二千二百畝,湖蕩中菱荷相間,蘆葦密佈。遊客坐在仿古的畫舫穿梭在蘆葦迷宮中,可發思古之幽情。 阿慶嫂何許人也?其實阿慶嫂是眾多婦女形象之一。京劇「沙家濱」裡的阿慶嫂是春來茶館的老板娘,掩護新四軍躲過國民黨軍的追捕,力抗日軍的傳奇人物,功在共黨。其中第四場智鬥,更是燴炙人口。當刁德一(國民黨)說:「新四軍久在沙家濱,這棵大樹有蔭涼,妳與他們常來往,想必是安排照應更周詳!」阿慶嫂嘴利不饒人,接著唱:「壘起七星灶,銅壺煮三江。擺開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有什麼周詳不周詳!」在革命交響音樂「沙家濱」中,唱出:「紅旗飄,軍號響,山河震盪,驅曰寇除漢奸,保國土免危亡。國民黨反動派賣國求榮不抵抗,假抗日真反共,屈膝求降為虎作倀。新四軍英勇奮戰沙家濱…。」 一位名叫陳輝的中共將領回憶說:「一九三九年五月,我隨新四軍六團團長葉飛東進來到這裡,六月份就攻打了日軍據點滸墅關,殲滅日軍五十多名,偽軍一個中隊,緊接著在上海襲擊了日軍的虹橋機場,當時新四軍聲威大震,國民黨為此眼紅嫉妒,不斷製造磨擦… 。」 對曰抗戰,大敵當前,國共卻互相扯後腿,而且各說各話,看在百姓眼裡,不知道作何感想?。 (2014/6/21上海)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