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滿船空載月明歸
2013/11/01 00:10:35瀏覽509|回應0|推薦1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唐.德誠禪師)

禪師之詩談禪更勝欣賞、美學,「禪」不能直言,直言非禪。

「千尺絲綸直下垂」,意味無始劫以來,人們因受無明之沾染,於初始生命演變過程,在心靈種下罪惡、黑暗,就是「千尺絲綸」;「直下垂」便是直下人們身上。

  
「一波才動萬波隨」,水波隱喻儘管人們心中藏有無明、黑暗種子,但如無「外緣」之誘惑,也僅是潛藏。但只生一念,便萬念俱起,且善念、惡緣皆是此理。

禪談「無念」,無念者,萬念皆空。只因一念欲除私心染著,恰如一波即是禍根,便一波才動萬波隨,因此,念不可輕啟,否則,一念萬念,煩惱無數,惡業連鎖。


「夜靜水寒魚不食」,「魚」是心主。對於引誘,內心彷如平靜夜空、靜如無波江水,不受外緣干擾。故七情六慾無法染著。


「滿船空載月明歸」,禪師意不在魚而在人、法雙泯。我見、我所見既破,能所雙忘,智如不二,得以「無智亦無得」,故言「滿船空載月明歸」。

       
生命過程,芸芸眾生皆為垂釣者與被垂釣者。垂釣情感,追求權位、名利,各有其生命意義。
眾生皆有佛性,自性本自空寂;但由於無始劫以來,流浪生死輪迴之大海,隨波逐流,而波起波滅,又因無明蓋覆、業習牽纏,自性的清光,總是黯而不彰。

其實,人生種種,無非自性顯現,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皆未曾與自性片刻相離。能以無所得之心來生活,不沾滯、不執著,便能與清淨的自性相契。
若能求無所求,從容中道:釣得大魚(遇值利根傳人),有得魚(人)的喜悅;空手而回,也有月色相隨的空靈自在。
船子和尚有一派愜意灑脫的漁父家風:

「不妨綸線不妨鉤,只要釣輪得自由,擲即擲、收即收,無蹤無跡樂悠悠。」

「三十年來海上遊,水清魚現不吞鉤。釣竿斫盡重栽竹,不計功程得便休。」

這三十年中,並非全是空釣。一天,有位官人來問:「和尚整天做什麼?」

船子和尚豎起了船漿反問:「你會來嗎?」

官人回答:「不會。」

船子和尚歎氣的說:「棹撥清波,金鱗罕遇。」來的人是不夠理想的接班,他只好「獨倚蘭撓入遠灘」。」

船子和尚有偈說:「三十年來坐釣臺,鉤頭往往得黃能。金鱗不遇空勞力,收取絲綸歸去來。」

詩中的「黃能」,是傳說中的三隻腳的鱉。那麼他等什麼樣的錦鱗呢?「有一魚兮偉莫裁,混融包納信奇哉。能變化,吐風雷,下線何曾釣得來。」此魚寓指有根基能悟禪宗妙旨的傳人。

有一天,道友道吾禪師到京口,遇夾山善會(805881)上堂說法不覺失笑。

夾山下座後,請道吾慈悲:「某甲甚處不是,望為說破。」道吾不為說破,令他到華亭參船子禪師。

夾山問:「這個人怎麼樣?」

道吾說:「這個人上無片瓦,下無卓錐。你如果去參他,必須換衣前往」。

山易裝後直詣華亭。船子一見到他,就知道他是行者,便問:「大德住在什麼寺?」夾山說:「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船子繼續問道:「不似,似個什麼?」

夾山說:「不是目前法。」

船子問:「什麼地方學來的?」

夾山說:「非耳目之所到。」

船子見是根器,可惜太聰明了,歎道:「一句合頭語,萬劫繫驢橛。」

又問:「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夾山正準備開口回答,就被船子一橈打落水中。夾山好不容易上船,船子又說:「道!道!」夾山又想開口,船子禪師又一橈把他打落水中,夾山豁然大悟,乃點了三下頭。

船子禪師說:「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夾山於是問:「拋綸擲釣,師意如何?」

船子和尚說:「絲懸淥水,浮定有無之意。」

夾山接著說:「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

船子見夾山已禪機頓悟,方說:「釣盡江波,金鱗始遇。」夾山於是掩起耳朵。師為印證說:「如是!如是!」遂囑咐他說:「汝向去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我三十年在藥山,才明白這根本大事,你現在已經得法,以後就不要住在城隍聚落,但向深山裏,钁頭邊,覓取一個半個接續,無令斷絕。」

船子首句話叫夾山不要住有,但又怕他執空,所以次句叫他亦不要住空,這是教人不住二邊,並告誡夾山以後當作之事。夾山乃辭行,頻頻回顧。師知其不夠堅定,遂喚:「闍黎!」夾山乃回首,師豎起橈子說:「汝將謂別有?」船子和尚便覆舟入水示寂以堅其信心。
有關船子和尚傳法夾山善會之因緣,禪林中稱為「船子得鱗」。鱗,指有金色鱗之魚,比喻眾中之大力者。而船子和尚傳下來只是蓑衣一件,有詞云:「問我生涯只是船。子孫各自賭機緣(參悟禪機)。不由地、不由天,除卻蓑衣無可傳。」「船」是指身體,「蓑衣」隱喻禪宗的傳法衣缽。
船子和尚所留下的《漁父撥棹子》,是禪文化,也是漁文化,可惜全唐詩、全宋詞皆未收入,幸蒙宋人呂益柔將之刻於上海楓涇海會詩石碑,方得傳播此宗教經文於後世。

傳道法師講述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alijrri&aid=928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