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02 17:24:38瀏覽862|回應0|推薦1 | |
漢族重大歷史事件衣冠南渡 西晉晉懷帝晉愍帝時期中原地區大規模戰爭不斷,內徙的周邊部族建立君主制政權,釀成永嘉之禍,中央朝廷受到威脅,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臣民南渡,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史載漢人的大規模南遷。也有說法稱“衣冠”代表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遷。在福建,也有「衣冠南渡,八姓入閩」之說,指林、陳、黃、鄭、詹、邱、何、胡舉族遷移至福建。 殺胡令 西元350年,冉閔致書各地,頒訂殺胡令,全面引暴了積壓近半個世紀的民族家恨。一日內數万羯人被殺,男女老幼無人可免,冉閔宣佈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史載當時的全國各地方的漢人“所在承閔書誅之”,於時高鼻多須,頭髮略有發黃者亦被殺”,殺胡令頒布後,在北方造成了極大混亂,“青、雍、幽、荊州徙戶及諸氐、羌、胡、蠻數百餘萬,各還本土,道路交錯,互相殺掠,且飢疫死亡,其能達者十有二三。諸夏紛亂,無復農者。後來中計敗於鮮卑騎兵,被前燕兵生擒。留守鄴的冉魏部下向前燕投降,前燕佔領鄴,冉魏滅亡。 孝文漢化 在南北朝時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時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漢化運動,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戶調制,變革官制和律令,遷都洛陽,改易漢俗等。由於鮮卑族一味照搬此前的漢族政權政策,也就繼承了這一已經嚴重影響社會發展的門閥制度。並演化出了士族與庶族兩大社會階層,「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之名言,便出於此。 崖山海戰 1276年,都城臨安陷落,1279年崖山海戰一敗,南宋亡於蒙古统治者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之後,元廷推行蒙古人、色目人(包括西域各族和西夏人)、汉人(原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南人(南宋统治下的漢人)等四個階級的制度。漢人與南人負擔較大的賦稅與勞役,淪為最底層民族。[135]。另根據日本文獻元日戰爭中,漢族定義與元庭不同。(蒙古人稱之為「南人」,日本人稱之為「唐人」)。宋的滅亡,意味漢族第一次全面亡國。後世歷史學家稱此為“崖山之後無中華”。[136] 恢復中華 元末明興,明朝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早年參與元末起義,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陳綱立紀,救濟斯民」,通過連年征戰,最終恢復漢族地位,並建立漢族的中原王朝。[137]明太祖朱元璋詔令“衣冠制度悉如唐宋之舊”,因此明朝朝廷服式恢復了漢族傳統。又以唐宋朝韻書為基,重修頒訂《洪武正韻》,影響東南亞韻音深遠,例如朝鮮之《東國正韻》,《訓民正音》,《四聲通考》,皆以洪武正韻為參考。[138] 華夷變態 明亡清興,清廷頒訂剃髮易服令,發生華夷變態,清國的正統地位因此不被日本承認,且造成馬關條約日文版直呼為清國,同時期朝鮮人私底下也把中國人叫做“夷虜”,把清使叫虜使,把清朝皇帝叫做“胡皇”。[139] 。近代中國方面學者則提出清代產生滿漢二元政治、文化結構的說法[140],並主張滿洲統治者尊崇及接受漢人優良文化[141],與統治標準[142],且在「滿漢一體」、「五族共和」理想下共同分享政治權力[143]但反對者認為清廷沒有漢化的意思,反而處處流露出消滅漢文化的野心。[144]並說明當代漢人自居於清廷的奴才地位,另一方面清廷也拿漢族人當奴才。[145]。後促成小中華思想盛興於東亞,至清末,以漢人佔多數的中國人被日本稱為清國奴,也造成支那人稱呼漸帶貶義。 文化革命 中華人民共和國始於1966年的一場重大政治運動,是為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通稱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被廣泛認為是自1949年建國至今最動蕩不安的災難性階段,常被冠以「十年動亂」或「十年浩劫」。中國獨立評論家曾節明指出,在文革中,破壞的文化古跡幾乎全部是漢族的文化古跡,被迫害的文化人士幾乎全部是漢族文化人士。宗教信仰自由被剝奪得最徹底的也是漢民族,受迫害最重的民族。[146]。 漢字爭論 由於近代西風東漸,從日本,朝鮮,越南,及中國等東亞地區,因文化認同及意識形態不同,從廢除漢字至漢字簡化論而持續被提出來爭論。作為漢族文化與思想傳承載體的漢字興亡史,成為近百年來,漢人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 排華暴動 是指從1998年5月13日到16日,印度尼西亞(主要是:棉蘭、巨港、楠榜、雅加達、梭羅和泗水)穆斯林發动的一系列針對華人的暴動,亦稱爲「黑色五月暴動」。依據印尼官方調查機構「聯合實情調查團」發佈的《五月騷亂真相調查報告》,印尼華人共計1250人死亡,24人受傷,85名婦女遭到強姦、輪姦和性騷擾。但這一數字受到了廣泛的質疑,依據一些人權組織的估計,遭到強姦的華裔婦女的正確數字應在千人以上。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