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回歸本性本善《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第七集)2
2013/11/14 16:15:44瀏覽110|回應0|推薦1

回歸本性本善 《十善業道經》學習心得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七集)  2007/4/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05-0007

http://ft.hwadzan.com/jwplayer/player.php?provider=http&autostart=true&file=http://ft.hwadzan.com/media/flv/52/52-205/52-205-0007a.flv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請看《佛說十善業道經》。我們剛才學習了四念處,就是三十七道品裡頭的第一個科目,下面這個科目講的是「四正勤」,請看經文:

  【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

  『正勤』就是指三十七道品裡的四正勤,「勤」是指勤奮,要向著「正」的方向而去勤奮,這樣子走的是正路,我們的努力才有真正好的結果。如果不正,你再勤奮再努力那是南轅北轍,到最後得不到正果。正,何為正?最基本的是與十善相應,就叫正,所以要用十善令「正勤莊嚴」。這樣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正勤才能夠圓滿,十善業道是區別正邪的標準。

  四正勤具體說是這以下四條,是「已生惡令永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這是指四正勤。從這四條我們可以看到,它用什麼來辨別善惡標準?它是用善惡這對立的兩方面來講。「已生惡」,已經發生的惡事,就是我們已經有的這些惡習、煩惱要讓它永斷。沒有生的惡,我們看到別人有,比如說愛談是非,或者是有貪心,這些惡我們可能沒有,那很好,要令不生。我們以他為戒,不可以像他那樣造作惡業。

  「未生善」,沒有生的善要生起來,向別人學習,看到別人有善的趕緊學。孔子都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三個人是指誰?我自己一個,善人,還有惡人,三個人在一起走,他們兩個人都是我的老師。善人是我的老師,惡人他也是我的老師,善人我能夠向他學習效法,未生善令生;如果是惡人,我們如果沒有這個惡,趕快要注意警醒不能犯,未生惡令不生。但是如果看到他這個惡我們也有,我們也趕緊要改正自己的惡,所以「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自己已生善要令增長,自己已經有的善法、有的優點,譬如說吃素,要讓它增長,要讓它保持。不要說家裡人不吃素,我自己吃素,看到別人吃肉味道很香,我就跟著他去,那你原來生的善就沒有辦法增長,沒有辦法保持。當然在家裡如果家裡人不吃素,我們也要用智慧懂得隨順,家庭要和睦,不可以因為我吃素搞得一家不安,為了你生煩惱,那也不對,結果變成未生惡你就令生了,那就不好,所以總是要用智慧。你可以吃肉邊菜,學習六祖和尚,慢慢的用你的真誠心去感化他,然後告訴他吃素健康,你看我吃素這麼多年了身體都沒病,讓家人知道你在關心他,家人慢慢就能夠懂得這些健康的知識。不僅是對身體健康有益,對心理健康也有益,也讓他「未生善令生」。所以這是四正勤。

  四正勤建立在善惡,一對善惡標準上建立的,標準在哪裡?就是本經所講的十善業道。用什麼來判斷善還是惡?就用十善業道來對。比如說不殺生是善,我還有沒有殺生?如果有殺生,那是惡,已生惡要令斷。如果是現在我沒有殺生,以後不能殺,「未生惡令不生」,所以要懂得。用這個方法你就可以一條條對照,自己身上到底有哪些是惡的哪些是善的,好好的去觀照。最後的目標希望做到「正勤莊嚴」,莊嚴是圓滿,你的正勤怎麼得以圓滿?就是你斷惡、修善都做到圓滿,那還是《十善業道經》裡面所講的原則。經中講「菩薩有一法,能斷諸惡道苦」,這一法是什麼?就是「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你看這不是讓你的善念念增長嗎?這是正勤。不令毫分的不善間雜,這就是令你的惡永斷、不生,這是正勤莊嚴、圓滿了。

  下面這一條,剛才講的四正勤就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二個科目,第三個科目講的是「四如意足」,也稱為「四神足」,請看經文:

  【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

  這一句是講要把十善業道落實在四如意足上面,四如意足也叫四神足。足就是指滿足,圓滿的意思,神足這個神代表我們的思惟、意識能夠讓他如意,這是現在人所希求的事事稱心如意。怎麼樣才能夠做到稱心如意?古人真的很會用藝術來教學,你看古人的如意,大家都見到過,有的是用玉做的,它的頭是彎回來的,過去人上朝的時候都會手扶著如意。如意是提醒什麼?回頭,告訴一個真理,回頭是岸,我們回頭了就得如意,不肯回頭,還在迷惑顛倒,得不到如意。回頭就是指放下,佛法裡稱苦海無邊,回頭是岸,苦海就是本經一開頭所講的「娑竭羅」,就是鹹水海,就是苦海。在苦海裡面你怎麼能找到岸?你往前去找,愈找是愈苦,一回頭,岸就在後邊。所以就是讓你放下,你放下,苦就沒有了,四如意足教我們放下。前面三十七道品裡面,第一科叫四念處,四念處是讓我們有這個觀念,觀身不淨這四個觀念,這是讓我們看破,看破就是讓我們明白;四如意足是教我們放下,看破放下這是佛法的真諦。四如意足具體說明包含以下四條,第一條叫做「欲如意足」,第二叫做「念如意足」,第三是「進如意足」,第四是「慧如意足」。欲念進慧四條,這四條都希望如意,都得到滿足。

  我們先來看第一條欲如意足。欲就是我們講欲望,也就是眾生的希求,這種仰慕的事情,用我們現在人講的夢想,這個名詞。怎麼樣得到真正欲望、夢想的滿足、如意?如果是在六道輪迴裡面永遠得不到,如意足是一種超然的心態,當我們能夠把欲望放下,你就得到欲如意足。你放下不,怎麼可能得到自在?沒聽說過「欲壑難填」嗎?你的欲望就像喝海水一樣,愈喝愈渴,愈渴又愈喝,惡性循環,怎麼可能得到如意?你怎麼可能知足?知足了,放下欲望,你就得到欲如意足。

  現代你看我們整個社會,包括學校裡的教導,真叫是誤導眾生。教大家什麼?欲望,還說什麼社會的進步的動力是人的欲望,這句話聽起來很可怕。社會的動力是欲望,這個動力把社會推到哪裡去?大家都為了欲望,都在那裡爭利,互相的鬥爭,孟子說的,「上下交征利,其國危矣」,這危險。現在不是講國,整個地球成了地球村,所以「上下交征利,其世危矣」,世界就危險了。天災人禍你看為什麼這麼頻仍,欲望真的是毀滅世界。為什麼我決定要離開商學院不教金融課了,為什麼?教不下去了。我們金融課的,經濟的模型都是建立在一個前提的基礎上,就是人要有欲望,人要競爭,如果沒有欲望,沒有競爭,現代經濟學理論全部沒有理論基礎。所以一套都是在誤導眾生,再這麼下去真的是誤人子弟。像以前李炳南老師所講的,將來可能墮二十層地獄,十九層的都沒有,可能是二十層。現在確實放下了,放下教世間的這種學術,變成教大眾聖賢覺悟,這等於是贖罪。過去誤導眾生,現在回頭,現在回頭是如意足,放下。

  第二個四如意足所講的是念如意足,念是指一心正住的意思。念要純一,心要不動,就能夠得到念如意,就自在了。就像《金剛經》裡面,你看須菩提尊者他每天看世尊生活,這是世尊的常隨眾,就像我們現在老跟著師父,看著師父,每天看。早上起來,一直到出去外面托缽、講經回來,世尊回來之後,洗完腳上座。有一天須菩提就看明白了,他就痛哭流涕,看到世尊真的是如意、自在。他就向世尊請教:「云何應住?云何降服其心?」請教這兩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念頭應該住在哪裡?怎麼樣降服我們的妄念、妄心?這是一般修行人都遇到的困惑,不知道念住在哪裡,所以得不到念如意,世尊就給他講了一部《金剛經》就教導他。

  《金剛經》告訴我們什麼?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的念住在哪?要住在無所住,就是念不要住在任何的地方,叫無所住,你沒有下腳的地方,這聽起來很玄。後面世尊還給我們講一句「而生其心」,都沒有下腳處還怎麼生心?念頭都無所住了又怎麼生心?好像挺矛盾,真的我們凡夫不知道如何去下手。佛看到我們凡夫很可憐,真的教你這句話,你看根性利的人一聽就明白,六祖惠能一聽這句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徹大悟,我們真叫做業障深重,老聽都聽不明白。世尊看我們真可憐,怎麼辦?教導我們一個特別法門,特別法門就是淨土法門。教我們念,念什麼?念阿彌陀佛,住在哪?住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中。其他的念全部放下,用這一念代替萬念,就不住其他的妄念,只住在一句阿彌陀佛這一念上。這就是相似的無所住,我不住萬緣,萬緣放下,然後提起佛號,就叫而生其心。你看這句話很簡單,就念阿彌陀佛,這句就圓滿達到。應無所住,我就不起妄念,「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是而生其心,所以這個叫做微妙難思的法門。你看《金剛經》的玄理就這麼簡單我們就落實了,凡夫也有落腳處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金剛經》已經圓滿,得到念如意足。將來我們的果報在西方極樂世界,那更是如意,極樂世界如意是到圓滿,真的叫如意足了。

  第三個四神足裡講的,四如意足裡第三是「進如意足」。進是指精進,不退步,人在菩提道上進步就快樂、就自在,就得到如意足;如果人要是退步,當然就會生煩惱,後悔、懊惱都會生起來,就得不到如意。所以,要真正得到修行的法喜,我們要精進。修學佛法一開頭都得吃苦,沒進門之前這一段是最困難,得咬著牙拼命幹。等我們進了門嘗到法喜,這個時候別人拉我們退我們都不肯退,因為什麼?得到如意足了,用什麼方法?一開始的精進,得用功努力。精進這兩個字關鍵在精,精是因,進就是果,你要得到進步要懂得修因,因就是精,精就是不雜。就像師父提倡的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不要搞很多門,學這個學哪個,學得亂七八糟的,頭腦糊裡糊塗,不精,不精就不進,不進你怎麼得到如意?所以師父上人告訴我們,修學淨土法門要專精,一部經一句佛號足夠,我們就念《無量壽經》,加上一句阿彌陀佛的佛號,這一生成佛足矣!這樣的話,慢慢能夠體會到功夫就得力,得力了,如意就現前。

  第四個講到是「慧如意足」。慧是指智慧,這個智慧是指般若自性的智慧,當我們修學前面的欲、念、進如意足,後面就能夠產生慧如意足。通過修行、修德能夠啟發性德,自性的智慧能夠流露出來。慧表現在心不顛倒,他不散亂,怎麼修?前面修念如意足,你的念純一。比如說我們念阿彌陀佛,念這一句阿彌陀佛裡頭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念如意足修成功,也是精進修成功了,你慧就現前。《彌陀經》裡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講的念如意足,慧就是指心不顛倒,這是智慧現前。這四如意足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我們在這上面精進,能夠得到身心輕安快樂。身心都得到輕安,輕安就是法喜,離開了煩惱你就得到輕安快樂。身輕安,就是你身體覺得很輕便,走路都快了,好像身體彈性增加,柔軟度增加。為什麼?因為你心態柔軟,身就柔軟,心就快樂,這是你修四如意足的果報。底下講的是五根,請看經文:

  【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

  這是指『五根』,這裡的「五根」和下面講的力,就是指五力,它們都講的同樣一個名目,這五個方面是指「信、進、念、定、慧」,五根五力它的名相是一樣。比如說信,信根,信根就是有了根,根深它就有力,就像一棵樹,如果根很深紮在土裡,狂風暴雨都吹不倒,它就有力量,它就有信力。每一個有根之後就有力,根是因,力是果,所以五根和五力我們合在一起來講。我們把下面五力,「力莊嚴故」也念一念:

  【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

  這是講五力,這兩條我們合在一起講,這是講五根五力。《彌陀經》裡面也講到「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這都是三十七道品裡的科目,我們下面會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首先我們來看信根,五根也好,五力也好,首先講信,信根,信什麼?在《重訂教乘法數》裡頭是這樣解釋,信根是指「於諸諦理,信忍樂欲」,這也是本經所說的「深信堅固」,本經所說的『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這第一條是講信根。所以信什麼?信的是諦理,諦理就是指真理。什麼是真理?佛所說都是真理,我們能信。不但信能夠很堅固,而且能夠忍住,安住在這個信當中,這叫忍;不但能忍,而且還能樂於這種信中,能生起對佛的教誨一種深信不疑、愛樂的這種心。信確實是學佛的根本,《華嚴經》裡講,「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所以信是道的源頭,功德的母親。母親是能生的意思,能生功德,能養道,能長養善根,一切佛法首先要強調的是信,信是最重要的。

  我們這次跟師父上個月到北京參加世界漢學大會,也看到不少的漢學家,有的對於佛法也很有研究,所謂佛學家。但是談了之後,總覺得他們對佛法還是並沒有深刻的體認,後來師父講說他們是搞佛學的,他們沒搞學佛,我就明白了,他們沒學佛。學佛第一個講的是信,他都沒信佛,他怎麼可能體會到佛法的真實意義?道元功德母他沒有,他沒入道,還在門外,所以他沒信,沒信,他所學的只是皮毛常識而已。所以要信。學淨土的人,我們都很了解往生極樂世界三資糧,就是三個條件,第一個就講信,信願行。你看信是非常重要,不僅是淨土宗,哪一個宗派確實都是以信為前提才能入。

  信什麼?就拿我們淨土宗來講,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給我們講了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六信。首先得信自,他叫信自,不是自信。現在人說很自信,你看我找工作表現得很自信,那個領導就很喜歡我,那不是這裡講的信自。蕅益大師講的信自是信自性,「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對這個信,這是六祖開悟以後第一句所說的。釋迦牟尼佛開悟以後他也說了一句,「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你看兩位佛,見性成佛就是佛,釋迦牟尼佛成佛了講了四句話,要我們信自。眾生(也就包括我們自己)都有如來智慧德相,跟佛平等平等,沒有差別。六祖也是,六祖成佛了,五祖給他印證,六祖成佛以後也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每個人都有,眾生都有。所以五祖就給六祖印證,說你能夠識你的本性,那就是丈夫、天人師、佛,你就是佛。成佛了,他的觀念就是首先他明白了,他證明了宇宙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點不缺。我們雖然不能證入這個境界,但是首先得相信,所以信首先得信這個,信我本來是佛。

  本來是佛為什麼現在這麼可憐?生老病死的折磨;愛別離,喜歡的要不到;怨憎會,討厭他的人他偏偏在我面前;求不得,想要的要不到;每天還受五陰熾盛身體折磨,心情又不好,為什麼這麼可憐?這是因為什麼?我們現在迷了,迷了怎麼覺悟?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要求生淨土,求生淨土的話就回歸本性。在極樂世界蒙阿彌陀佛加持,我們很容易就成佛。所謂成佛也不是有個佛的果給你成,就是讓你明白,原來我自性具足萬法,這個宇宙就是我自性變現。你能夠真正證明了佛所說的話,那就叫成佛。所以我們現在得仰賴阿彌陀佛幫助我們成佛,我們得相信他,相信阿彌陀佛,他能夠有四十八大願,真的,他接引法界眾生到極樂世界去。

  極樂世界真有,經上講的距此世界十萬億國土,真的,一點不假,絕對不是這是個理而已,不是,事相上真有,要相信。相信因,相信果,因,尤其要相信《華嚴經》裡講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我們念這句阿彌陀佛修這個淨因,將來感得往生淨土的果,這是因果絲毫不爽。不僅是說你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那個就非得相信不可,那個都不相信,不可能再相信「念佛成佛」的因果。這是大因果,能夠相信,這樣才肯念佛,因為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在作佛。念這一句就是一句,就是我念這句阿彌陀佛那個當下就是在作佛的時候,你不念你就不是佛,你念的時候就是佛。你這個念是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真的是淨念。所以因果是同時,念佛的剎那際就是成佛的剎那際,一下又不念了,不念就墮回無明,那你就是凡夫了。

  那要相信什麼?事、理。真有阿彌陀佛接引往生之事,真有,這不是假的,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真有。《無量壽經》裡講的,原來阿彌陀佛過去生中是法藏比丘,國王位都不要了,出家修道,後來成佛,建立一個極樂世界,這個事都有。雖然是有,但是我們知道這些事都是我們自性所現的,這是理。一切萬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真理。我們現在的娑婆世界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極樂世界也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的。所以我們要往生,其實是在我們心性當中往生。你去極樂世界,在相上講是有十萬億國土這麼遠,在理上講其實不隔毫末,一個毫毛的距離都沒有,為什麼?都在你一念當中,這一念心變現出來的淨土。我們的念頭從染念變成淨念,然後睜眼一看,原來就是在淨土當中。當然這是理,我們明白了就好,不能夠覺得「原來這麼簡單,不念佛也無所謂,到時候把念頭一轉就完了」。轉不過來,那得下死功夫,因為什麼?無始劫來的煩惱習氣太重了,你不肯死心念佛你那個念轉不過來,所以淨土還生不了。

  所以蕅益大師的六信,真正信了你就有根,你有根你的心安住,就不動了,那就有力。所謂信力,你深信堅固就產生力量,所以《教乘法數》上講「信根增長,能破疑障」,這是講五力裡的信力。你有信的根,當然你的根往上長,這顆樹就有力量,能夠破疑障。疑真的是很麻煩,特別是修學淨土法門的人,如果有疑念,懷疑,你的心就不能清淨。怎麼樣來破疑障?我們修信,信心堅固,這疑就破掉了。當然信要深,我們要明理,我們不明理信很難深。有一種人那是上根利智,什麼?他是老實人,老實人你告訴他「念佛好,你就求生極樂世界」,就給他兩句話打發了,他就回去老老實實幹。像師父常舉的鍋漏匠那個例子,他真老實,一點懷疑都沒有,他本身信根、信力就具足了。

  我們現代的人不可能,很少見這種上根利智,都是什麼?中下根。什麼叫中下根?懷疑很重,佛講的是這樣嗎?我們師父講的可靠嗎?疑心重重。再給別人在耳邊吹吹風,疑心更起來了。極樂世界真有嗎?阿彌陀佛真能接引眾生嗎?法界宇宙這麼大,眾生這麼多,阿彌陀佛去接引眾生不是累死了嗎?你看這些都是疑心,這疑障,是對教理不明白。所以還得要學經教,懂得在淨土上面學三經,起碼是《無量壽經》、《彌陀要解》。《彌陀要解》最破我們的那些疑慮的,特別是知識分子、愛轉牛角尖的、問題很多的,那都是疑心很重,學這個幫助我們破疑生信。

  這是講信根和信力。真正信心清淨,《金剛經》所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換句話說,這是明心見性。信心真的精純了,清淨了,一點懷疑都沒有,這個時候這種心就是淨心,清淨心。清淨心現前,真的你能夠悟(就是開悟)、證入佛法界,實相你就見到了。

  底下第二根講的進根,進是指精進,在《重訂教乘法數》裡講,進根是「信諸法故,倍策精進」,這也是本經經文裡所講的「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底下的「精勤匪懈」。所以,精進就是講我們不懈怠,精進建立在信根的基礎上,如果你都不相信怎麼可能精進?叫你念佛,你都搞不明白念佛是怎麼回事,念佛幹什麼?有事我去享受一下不好嗎?念佛多枯燥。你看他不明白,他不信,怎麼可能精進?他得明白了,真正深信不疑,沒人督促他他就肯精進。所以要信,就是剛才講的蕅益大師的六信都具足,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這個信不是表層的,真的是骨髓裡他就是這個觀念,他就能夠精進起來。

  精進什麼?看破放下,斷惡修善,破迷開悟,在這方面精進。就是我們這裡所講到的在十善業上面精進,在四攝、在四無量心,三十七道品前面講的四無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方面去精進。一般初學來說,這些名目很多,好像記都記不住,你讓我怎麼在這上面精進?你記不住也沒關係,就教你一條「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總能記得住吧!六個字都記不住,那就「阿彌陀佛」四個字,這總能記得住。你就記住阿彌陀佛就成了,那就叫精進,時時處處這一句阿彌陀佛真的是放在心裡,念頭不會移開,總放在這句名號上面,這叫真精進!有了這種精進,這個根產生力量這是所謂「精進力」,精進力他講的是「進根增長,能破懈怠」,有精進當然就不會懈怠。

  第三個,五根五力的第三條講的是「念」,念根、念力。念根《教乘法數》裡面講說「於正助道,憶念不忘」,也是本經所講的「常無迷忘」,就是他不忘。什麼東西不忘?於正助道,正道和助道兩方面他不忘,不忘就是總掛在心裡,他心裡頭老有這個事。什麼叫正?什麼叫助?每個法門裡面都有正行和助行,正就是為主的,助是幫助你,幫助正的。我們修學念佛法門的都明瞭,正修就是念阿彌陀佛,一句佛號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這是正,正道,正修。助修就是指斷惡修善,像《觀經》裡講的三福,還有師父所提的六和敬、戒定慧三學、六度(菩薩的六度)、還有普賢十願,這是我們師父給我們開出的五個修學科目,都屬於助修,助就是幫助我們。這些前面還要特別點出,《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十善業道》,這三個儒釋道的德行基礎科目都是我們的助修。

  你光有正道沒有助修也很難成就,除非你真的是老實人,真的助修都做圓滿,真的念念就阿彌陀佛,念念不移,那你就念這一句夠了,助修都圓滿了。但是我們念頭還不淨,還夾雜,還起自私自利,還有貪瞋痴慢,助修非常重要。有念根的,就是他在正助道憶念不忘,就是不忘念佛、不忘修善,在斷惡修善的時候,心裡還是掛著阿彌陀佛。怎麼叫掛著阿彌陀佛?就是心裡真有。這心裡真有,黃念祖老居士給我們舉了一個生活例子,非常值得我們參考。

  什麼叫心裡真有?像老母雞生蛋,生蛋孵小雞。現在我們在城市裡的人,看不到母雞生蛋孵小雞是什麼樣?雞蛋都是超級市場貨櫃裡頭的。我小時候是在農村,所以我對這個事情很知道。老母雞生蛋,生出來之後就得整天孵著蛋,為什麼?保持那個蛋的溫度,用牠的體溫保持它,不能冷了,冷了小雞就死在裡面。老母雞牠也出去找食,找食牠不能出去太久,出去太久蛋冷了就不行,所以牠出去一下又回來,找了食又回來,總是保持著蛋的溫度。你看老母雞心裡真有,真有那個蛋,牠口裡可能沒有老念著蛋啊蛋啊,牠沒有這麼念,可牠心裡真掛著這事。我們念阿彌陀佛就得這麼樣,比如做事情,你要修善,比如說做善事,要動腦筋,要動我們的身口意,都要去造作,佛號暫時放下。放下了其實還有,為什麼?我們老記掛著念佛,求生淨土,這事我們不能忘,一輩子不忘。等到一沒事了,我們這事又提起來,又念佛了,這是心裡真有。

  不是口裡老是念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心裡老想著自私自利、貪瞋痴慢,哪個是假的,沒有用處。要心裡真有,這叫念,念根,憶念不忘。有了這個根之後就產生力,就是「念根增長,能破昏忘」。你這個力量就是能夠破你的昏迷,你不迷了,你心裡老掛著這件事情,往生淨土是我們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這事不能忘。所以昏忘沒有了。

  底下第四條是「定根」,定根是指「攝心正助,相應不散」。攝心就叫定,也是指本經的『寂然調順』,把心攝住。為什麼?因為我們念純一了,心就攝住,攝了心就得定,它不散亂。相應是指跟實相相應,念這句阿彌陀佛就是與實相相應,心就得到寂然,自然心就得到清淨。「調順」,調是指身體很輕安,順是指心情很快樂、很順心,這是得定了的法喜。他就能夠「定根增長,能破散亂」,他有定的根,他就不散亂,我們說得禪定,念佛得功夫成片。

  最後第五根是「慧根」,「以觀自照,決擇分明」,這是《教乘法數》上講的,對應本經的『斷諸煩惱』。慧怎麼起來的?觀照。觀照功夫能夠幫我們增長智慧,增長智慧表現在決擇分明。我們選擇,知道哪個是善,哪個是惡,斷惡修善;能夠破迷開悟,他就能夠斷一切煩惱,這個慧就有根。有根之後產生力,慧根增長就能破愚迷,真正智慧現前,愚痴迷惑顛倒就沒有了。所以五根、五力就是告訴我們,信進念定慧這是修學的次第,首先要信心,然後精進,精進就是保持我們念頭純一,修念佛法門,最後得禪定,得了禪定開智慧。

  今天我們時間到了,今天講得有不妥之處,請各位大德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轉貼自:http://ft.hwadzan.com/dv.php?sn=52-205-0007&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14582086&aid=947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