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28 11:17:16瀏覽57|回應0|推薦0 | |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六集) 2007/4/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205-0006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菩薩,大家好。我們繼續來學習《佛說十善業道經》,請看菩薩離離間語而行布施的功德利益: 【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諍。】 『離間語』講的就是兩舌,挑撥是非,離間人家的家庭或者是團體。離間一個家庭就是傷害一個家庭,讓人家眷屬不和;離間一個團體就是破壞團體;離間學佛的道場那叫破和合僧,那個罪業可重。當菩薩修布施的時候,他斷兩舌的口業,不再講這些人我是非,不再張家長李家短,不搞這些離間語,當然他修布施,感得『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同時他也能夠家庭『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諍』。這是講家裡人,菩薩他因為沒有離間語、沒有兩舌這個惡因,他的果報自然是家庭團結、和樂。家裡人都跟他同一個目標、同一個方向,不會跟他扯後腿,他要做什麼好事情,家裡人支持他,不會給他往後拉。更不會跟他爭論,「乖諍」就是跟他過不去,整天吵架,他沒有這些。這些都是因為沒有兩舌的果報。 我們學佛的同修都非常希求在菩提道上有志同道合的善友,確實這是非常重要。在這個法弱魔強的末法時期,稍一不留心,很可能在菩提道上就退步了,甚至一個跟斗栽下去都回不來。所以有善友提攜,他們互相鼓勵、幫助、提醒,這是我們莫大的福報。志同道合的人,在菩提道上同一個目標、同一個方向,我們都發願求生淨土,都希望把佛法發揚光大,這是我們的志樂、我們的志向,我們所喜樂的,所要幹的事情。這種志同道合的善友可遇不可求,為什麼?如果不是生生世世修不兩舌這個善因,感不得來志同道合這些善友,菩提善友。 如果這個世間我們能真正找到四個同一志樂菩提善友,那真的是可以有六和敬僧團出現。「見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無諍,意和同悅,利和同均」,六和敬的僧團能夠在世間出現,有六和敬的僧團,就能夠把佛法發揚光大。你看世尊當年創教,一個人帶五個比丘,就是五個學生,就能夠創教,幾千年度化多少人。現在要復興佛法,確實僧團非常重要,僧團最關鍵的就是和敬。如果有兩舌的口業,哪怕是想人家的是非,看人家的短處,這是兩舌的意因,意念上有這個小的因,那和敬就沒有辦法達到。 所以真正是學習,《六祖壇經》裡教導我們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如果我老是眼睛裡看的是別人的過失,那我在這個團體裡怎麼能跟人家和睦?表面上雖然還是客客氣氣,心理上沒有跟別人有那種和樂,和不起來,那你就不是這個和合僧團的成員,你這一條殊勝的果報功德利益你就得不到。要想得到,很簡單,不要再講人家是非,不再造兩舌的惡業,這個果報自然現前。這是自性性德,不是人家給你的,自然就現前。當這個自性的障礙去除以後,性德現前,這個功德利益就能得到。下來是講離粗惡語來修布施: 【離麤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 『麤惡語』就是指惡口,講話很難聽,愛罵人,言語粗魯、粗俗,這都是惡口。菩薩離惡口而去修布施,他能『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而且又能得到『一切眾會歡喜歸依』。像師父上人,我有幸跟隨師父參加很多國際的和平活動和宗教的團結活動,參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會議參加過好多次。也跟隨師父參加宗教的研討、聯誼活動,也見過不少的國家領導人、宗教領袖。真的所到之處,大家看到師父都生歡喜心,都對師父肅然起敬。 好像師父有一次到印尼,大家到印尼去拜訪一個伊斯蘭教的教堂,這個教堂裡的人正在等師父。師父進來以後大家就猛盯著全部站起來,就沒人喊口號說「大家起立」,沒有,自自然然站起來,肅然起敬,這是歡喜皈依。印尼的前總統瓦希德,這是師父的好朋友,我跟師父去過印尼好多次,每次差不多都見他;他也是宗教的領袖,在伊斯蘭教很有地位的一位長老。他跟師父說他非常的尊敬師父,有一次他跟我們講了一個故事,說在伊斯蘭教教典裡面有這麼一個故事。說有一天有一個人去找神,找他們的真主阿拉,找啊找,翻山越嶺的找,就來到野外一個房子外面,房子的門鎖著。他去敲門,叫裡面的人開門,從早叫到晚,沒人開門,第二天他又叫,又叫了一天,還是沒人開門。第三天他去叫,這時候聽到屋裡有個聲音說「你找誰?」那個人說「我在找神」,這是他們的寓言故事,我在找神。然後裡面那個聲音說,「你找的不是神,你找的是神的外衣」。這個故事很有哲理性,用我們佛法來講,他叫心外求法,他找的是神的外衣,他找不到真神。然後瓦希德就跟我們講,說師父他是真正找到神的人。 你看師父處眾真是「一切眾會歡喜歸依」。在這些活動裡面,大家很多請教師父的問題,或者師父跟他們開示,『言皆信受,無違拒者』。你看師父跟所有的宗教領袖說,你們相不相信整個宇宙就是一個真神,這個真神在每個宗教裡頭化身不同。在伊斯蘭教,化身為阿拉,在基督教,化身為耶穌,在天主教,化身為上帝,在佛教,化身為釋迦牟尼佛,同一個化身。你看大家沒話說,團結一致,我們都是一家人,我們的主都是一個人。所到之處,師父的話一說出來,真的「言皆信受,無違拒者」,沒有一個提出異議的。這是什麼?師父修的好因。當然師父智高一等,讓大家佩服,但是同時也是師父離粗惡語。別說前生,就是這一生,我們看師父,學佛以後他沒有講粗話,講話柔和,啟發人覺悟,這是善因得來的善報。下面講離無義語而行施故: 【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 『無義語』也就是前面講的綺語,綺語是毫無利益的、沒有意義的話,聽起來很好聽,那叫花言巧語。不但指對社會、對別人沒有利益,反而是有害的,讓人家受蒙蔽、受誤導,起邪念,這些都是「無義語」。菩薩修行布施的時候離這些無義語,他能『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而且能夠『言不虛設』,這是不綺語的果報。人家聽了之後知道你講話真實,你不是講那些花言巧語,所以他能夠尊敬你,能夠接受你的教導。假如我們愛說那些花言巧語,講出來是振振有辭,其實一看,你是口是心非,根本沒做到。正是像孔子在《論語》裡面說的,「巧言令色鮮矣仁」,巧言令色就是花言巧語。看他表面的容貌好像是一個君子,其實是偽君子,他仁愛之心就少了。這句話大家都明白,看到一個人巧言令色的就知道鮮矣仁,那怎麼對他能夠敬受?就不會尊敬他,只會對他疑惑,就是要好好看看,聽其言得觀其行。 如果我們離綺語,真正就能夠『人皆敬受』。而且『能善方便,斷諸疑惑』。你教導大眾的,能夠用善方便,方便就是,便是便宜,方是方法,就是最便宜的方法,最適合大眾、最契機的方法,這叫善方便。這樣來啟發覺悟眾生,大家對你的話沒有疑惑,深信不疑,這都是你修不綺語的果報。下面請看離貪求心: 【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慧捨。信解堅固。具大威力。】 這裡是講離貪欲來修布施,貪欲是一切煩惱的根本,在三毒裡面是最嚴重的煩惱,貪瞋痴,貪是最嚴重的。因為人有貪,他起心動念就是自私自利,當然所造的就是惡業。如果當菩薩修行布施的時候離了貪求心,不單指他不為自己想,離了自私自利,不再貪名聞利養的享受,不再貪五欲六塵的享受,世間法他不貪,佛法他也不貪。這個布施,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這個果報希求他也不貪了。這樣做起來是什麼?我自自然然應該這麼做,為什麼?因為眾生跟我一體,我去布施他,就是布施自己,我為他好就是為自己好,自他不二。所以我這麼布施是應該的,沒有任何貪求心,這樣做就是回歸自性,本性本善現前。他就能夠不但是『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你不貪,不貪是不是沒有?不是,你愈施愈多,你常富財寶。你想不要這財寶都不行,財寶都跟著你,為什麼?你布施招來的果報。 而且你『一切所有悉以慧捨』,你有智慧,對一切世法、佛法你都不貪求,智慧是能斷,你把貪心給斷了。既不希求世間的果報,也不貪求佛法的功德,這樣的話你能夠『信解堅固,具大威力』。你對於佛法,佛所教給我們的這些真理你能夠深信不疑,你能夠理解,而且你的信解很堅固。真有堅固的信解,自然你的行為就毫不猶豫,難捨能捨,一切能夠放得下。我們凡夫為什麼放不下?因為佛法裡頭的信解不堅固,還是不信佛講的話。佛叫你放下,你放下得自在,你就不肯放下,為什麼?你不信,對佛法還不信,也不能理解,更談不上堅固了,所以真正佛法的利益就得不到。菩薩一切不貪了,他一切都放下,真正信解很堅固,他「具大威力」。這個大威力也是自性本有的性德,一切神通自在他都能夠現前。像如來果地上的十力、十八不共、四無所畏,這後面會講到,他都能夠現前。所以修學佛法要知道,最根本的要斷貪,貪是造業的根本,是迷惑。下面講的是離忿怒心而去修布施: 【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 這裡講的是斷瞋恚,『忿怒心』就是指瞋恚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裡就起瞋恚,就忿忿不平,還怨天尤人,這是「忿怒心」。瞋恚是惡業,如果不離瞋恚而修行布施,當然你修布施能夠得果報,你布施財就得財富,可是你這個財富裡面是有漏的。你看很多大富大貴的人,心裡很煩惱,他的生活並不幸福快樂,他每天憂心忡忡,賺再多的錢都不能解決他的問題。為什麼?他沒有智慧,就是他只修布施,所以他有福報,但是他沒有智慧。智慧哪來的?要離瞋恚心。所以能夠『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還要加上『速自成就無礙心智』。 「無礙心智」這是佛菩薩具有的智慧,這個智慧是無礙的,剛才講的四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能夠很快的,「速自成就」,很快的就成就這種無礙心智。這個「自」大家要非常的注意,自是自己。無礙心智不是佛給我們的,也不是老師給我們的,更不是上帝給我們的,那是什麼?自己本來具有的。為什麼本來具有,我現在沒有?那是因為我有瞋恚的習氣煩惱障住,廣義上說,這是惡業業障障住了,本來有的現在不能現前。把惡業放下就速自成就,它立即現前,惡業放下的同時,無礙心智就自然現前。所以要懂得如何回歸本性,這樣很快就能夠成就無礙心智。 『諸根嚴好,見皆敬愛』,這是講相貌莊嚴美好,人家看到你都生尊敬心,都生歡喜心。一個人老瞋恚的,臉都很難看,這是他諸根不嚴好,人家看到他都覺得害怕,更不可能敬愛他。所以,如果是離瞋恚心的話,自然感得這種福報。到如來果地,由於往昔不造瞋恚業,他能得莊嚴美好的如來德相,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人天敬愛。下面這一段是講離邪見而修布施的。 【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 『邪倒心』就是指邪見,「倒」就是顛倒,心邪了見解就顛倒,是非不分,因果不明,這是愚痴,這是邪倒。菩薩不愚痴,他不愚痴而去行布施就得殊勝的利益。他有『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這是總說,這是每一句都有的。這裡面還講『恒生正見敬信之家』,這是講在輪迴當中,因為他沒有邪見,他是正知正見,自然就感應到正知正見的家庭裡面。人以群分,物以類聚,你是什麼樣的人就可以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我們投胎到佛法的家庭裡,這是因為宿世有正見,所以投胎到了有正見的家庭。他能恭敬三寶,能夠信佛,他家裡的人常生智慧,我們在那個家裡面能夠受到良好的教育。 這個人『離邪倒心而行施故』,還能夠『見佛聞法,供養眾僧』,這是供養佛法僧三寶。要知道佛法僧三寶在外界的形式上來講,雖然我們看到有佛像,看到有經典,這是法,看到出家人,這是僧。那叫做住持三寶,可是住持三寶不應該作為我們自己真正皈依處。在《六祖壇經》裡給我們明確說明,我們真正的皈依處是什麼?皈依自性的佛法僧三寶。見到佛像,我們能夠想到「佛者覺也」,《六祖壇經》說「佛者覺也」,就是覺悟;「法者正也」,看到經典,產生正知正見;「僧者淨也」,見到出家人馬上想到我們心地要清淨,讓我們回歸自性三寶,住持三寶的功德利益在這裡。 我們見到佛像為什麼要頂禮恭敬?要知道頂禮恭敬的是藉這個佛像來回歸我們的自性覺悟,覺而不迷;見到經典,要知道懂得回歸正知正見,正而不邪;見到出家人要禮敬,禮敬他也就是禮敬自性的清淨、自性的和合,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得到利益。他有這個正見,自然能夠「見佛聞法,供養眾僧」,供養三寶,你知道供養三寶即是供養自性三寶。他『常不忘失大菩提心』,這條非常難能可貴,學佛最關鍵的要發大菩提心。學習淨土法門也不例外,你不發菩提心不能成等正覺,你沒有成佛的因,不發菩提心不能往生淨土。 你看《無量壽經》裡三輩往生,上中下三輩開出的條件都是一樣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發菩提心擺在第一條,一向專念擺在第二條,所以發菩提心比念佛還重要。《華嚴經》講,「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這條講的非常厲害。就是你修諸善法,什麼善法?你修十善業道,修布施、忍辱,菩薩六度,修這些善法。但是你沒有菩提心,為什麼修?為求世間福報,不是為成佛,不是為了廣度眾生修這些善法,那叫什麼?那叫魔業。佛跟我們講的是真實語,不是嚇唬我們的。為什麼是魔業?我們如果修了這個善法,將來得善報,我們不求往生淨土,不求成佛,將來在三界六道裡得有漏的福報,變的大富大貴的家裡出生。出生以後迷了,一迷就造業,殺生、淫欲什麼都來,造業就有惡報,你這個福大幅度的消減,這一生福享完了,下一生就是惡道。 而且造的業通常都很重,你要不是大富大貴的,你想造重惡業都造不了,你沒這本事,造重惡業的那都是大福報的人。你看希特勒,殺多少人,打二次大戰,他沒那麼大福報他能幹嗎?他幹不了。幹完之後,就墮地獄。所以這種人,他比這一生造惡業的人晚一步到地獄。這一生那個人造惡業,馬上墮地獄,那我,我這一生造善業,將來得善報,結果一享福又迷了,迷了之後就造業,又墮惡道,比他晚一步。你說這不是魔業嗎?忘失菩提心都尚且是魔業,不發菩提心,真的就是魔業了。 所以要學佛法,有正知正見才能離邪倒心,你去修布施、忍辱這些善法,你不會忘失菩提心,這個功德利益非常大。下面這一條是講總結: 【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這是總結前面,一條條為我們說明修十善業的菩薩,『大士』就是菩薩,他們所修的布施,這是六度的第一度,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能夠『以施莊嚴』,「莊嚴」就是美好、圓滿的意思,你要布施才能美好、圓滿,所以能夠『獲大利』。學佛、念佛的人這一生求生淨土,莊嚴佛淨土,這叫「以施莊嚴」,獲得是什麼大利?這一生成佛的大利。這樣我們修的善叫做上善,往生極樂世界是上善之人俱會一處,那我們就能符合這個標準。 底下開始講就是略說,前面是十善業一條條跟我們羅列出來,六度裡面講布施這一度,不殺生來修布施,不偷盜來修布施,不邪淫修布施,一條條十善業道都是布施的基礎。下面菩薩六度第二度是講持戒,也是同理,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但是因為講起來是很多,經就略說,請看經文: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 這裡世尊告訴我們是『舉要言之』,就是簡單的說,不能像剛才講施莊嚴的那部分這麼羅列出十善業道。但是我們要懂得舉一反三,聞一知十,這裡聽到了這一點,知道有十善業道,底下每一條菩薩學處都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修這十善業道,『以戒莊嚴故』,就是修持戒,也能得到莊嚴。就是能夠持戒、修善,這樣能夠得『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你的持戒才莊嚴,莊嚴就是能夠圓滿。你因為修十善業,你的持戒也能得到圓滿,你能夠得到佛法的義利。 持戒就是守法、守規矩,不僅是佛法裡的戒條你得守,這些社會公約、法律規章,家有家法,國有國法,這都得要守。一個團體也有團體的規矩,這些都要守。比如說我們聽經,講經堂裡有講經堂的規矩,聽經堂裡不能大吵大鬧,手機要關掉,這些都是講經堂的規矩,這都叫持戒。能夠這樣子以十善業道來莊嚴你的持戒,就能夠生一切佛法義利,就是你能夠覺悟;佛法義利就是讓人覺悟,滿足你的大願,讓我們有求必應。我們的願要大,什麼叫大願?成佛是大願,這是無上大願,我們要樹立成佛的大願。來這裡,像六祖見五祖的時候就說我來學作佛的,大家要有這樣的一種願心。你能夠這樣持戒、修善,這些都能夠滿足。下面講忍辱: 【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 菩薩修忍辱波羅蜜也是要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這裡都簡說了,這一條條如果是分說也是要說很長。我們要懂得,忍辱,如果是不殺生來忍辱,不偷盜來忍辱,不邪淫來忍辱等等,具足這十善業來修忍辱,我們的果報就『得佛圓音』。就是佛他有一種梵音聲相,講的話及語言聲調很動聽,講話讓人覺悟。他能夠『具眾相好』,因為他修忍辱波羅蜜,他能夠得相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下面這是講的禪定波羅蜜: 【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 這是講把十善業道落實在禪定波羅蜜裡面,所得的功德利益,你能得到『能生念慧』。「念慧」是什麼?具體的講,即五根五力。《阿彌陀經》裡面,大家如果熟讀的話就知道,「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五根、五力講的都是信、進、念、定、慧。信有信根、有信力,進就是精進,你在信心基礎上你就能精進,你就有根,產生了根就有力,念就能純一。信、進、念,這就是指我們的念純一,就能產生禪定,就能夠有智慧。所以,念慧是省略了這五根五力,就包括五根五力。 這裡面最重要的,我們佛法所希求的是生智慧,智慧決定要建立在禪定的基礎上,禪定又必須要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假如沒有十善業道,心不可能得定,為什麼?還做惡業,心裡就有愧疚感,哪怕是你修禪定,你都不能得一心。所以修十善業,持戒、修善得的定才是真實的定,這個定才能生智慧,由戒生定,由定生慧。還能得到『慚愧輕安』,「慚」和「愧」在佛法裡講都是善心所。慚是指什麼?一個人有良心,叫慚;愧是指他能夠對得起社會大眾。當他對不起自己、對不起大眾,他能生慚愧心,這個人就有救。所以,慚愧是善心所,這個善心他能現前,為什麼?因為他的基礎是有十善業道。他還能夠「輕安」,輕安就是身心自在,對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他都能放得下,心裡沒有任何貪著。不起煩惱,心就得輕安,這樣子就叫得定。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就叫得禪定。所以他能夠得到定莊嚴,莊嚴是指圓滿,他的禪定能圓滿,說到底還是要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下來是講智慧,菩薩六度的最後一條。 【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佛法所講的是心性之法,定是心的體,慧是心所起的觀照,戒是心的行為,所以戒、定、慧佛法裡稱三學,這個三學都要建立在善道的基礎上。最終目標是開慧,叫入佛知見,能夠得到佛知佛見。佛知佛見決定是在十善業道基礎上,如果沒有十善業道,不可能修成佛知佛見,那必定是邪知邪見。所以要辨別真善還是假善,用十善業道來區分,你就知道正邪,你就知道真假,這是智慧。在十善業道基礎上修般若波羅蜜,就是智慧,就得到慧莊嚴,就能夠圓滿智慧,『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智慧表現在什麼?表現在斷分別、斷妄想、斷執著,如果有妄想分別執著,智慧就不可能現前;當我們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以後,智慧自然現前。所以我們平時要學著,我們想開智慧,學著要慢慢的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從哪裡學起?從斷執著開始,因為執著是最重的煩惱。要學習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能夠隨緣,都能夠放得下,這樣子能夠慢慢的把執著減輕。然後學不分別,好的、壞的都好,善的、惡的都好,善人、惡人都是好人,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時時是好時,日日是好日,分別就斷掉了。最後學不起心、不動念,這就把妄想放下,圓滿的般若智慧就能現前。這裡是講到,很簡單的,我們學習菩薩六度後面的五度,看出來都是建立在十善業道基礎上,所以十善業是根本的根本。 底下這一段是講四無量心,慈悲喜捨,這也是善業,這是天人往生天道的標準。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也是建立在十善業的基礎上面,我們來看經文,第一個先講慈: 【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 『慈』是慈悲,對於任何眾生都願意去幫助他們。慈悲,對於一切眾生有仁愛之心,如果是離開了十善業,你想想這哪是真實的慈悲?哪是真實的仁愛?比如說他說這是慈悲,但是他還殺生,有殺生你說他慈悲,這是假話。真正有慈悲的,『於諸眾生,不起惱害』,他不會惱害眾生,不可能去殺害眾生的生命。你說這個人很慈悲,他還吃肉,這不能叫慈悲;他還偷盜、他還邪淫、還妄語,這都是惱害眾生,怎麼能夠說是慈莊嚴?下面講悲: 【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捨。】 慈是在幫助眾生得到快樂這個方面講的,悲是講悲憫眾生,幫助眾生離開痛苦,所以慈能與樂,悲能拔苦,這都是善心所。在悲怎麼能夠得到莊嚴?怎麼能夠到圓滿?當然要修十善業道,就能夠『愍諸眾生,常不厭捨』。他對於眾生沒有討厭、沒有捨棄的念頭,他不會嫌棄一個人。你看這個人真煩,我不理他,故意躲避他,這是厭捨之心。他來肯定是求你幫忙,他肯定有他的苦惱,可能向你申訴,你一定要生起慈悲心來安慰他、來幫助他覺悟、幫助他離苦。苦是哪裡來的?苦就是迷惑,你把他的迷惑拔除掉,他的苦就沒有了。 六道眾生都是苦,《法華經》裡講的「三界統苦」,三界是火宅,燒起火的一個房子,你還在裡頭,還不知道苦;馬上就被燒死了,我們還在享樂,真叫如少水魚,斯有何樂。所以真正佛菩薩看到眾生苦,他不會厭捨我們,他會幫我們覺悟。覺悟我們的方法就是講經說法,讓我們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才能生起出離心。底下是講喜: 【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 慈悲喜捨,這是講喜,喜是指看到人家有殊勝利益功德你很歡喜,《普賢行願品》裡講的「隨喜功德」。這條非常重要,能夠斷我們的嫉妒心。嫉妒也是大煩惱,與生俱來,沒人教,很小的小孩他就會有嫉妒。你看小孩,看到別的小孩有個玩具,他心裡就嫉妒。所以要斷這個,怎麼樣?要修隨喜功德。隨喜功德一定要隨喜善,不能隨喜惡,所以還要有十善業道。他能『見修善者,心無嫌嫉』,他不會嫌嫉、不會妒忌,斷他的嫉妒。最後一樁是講捨: 【捨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 『捨』是指放下,放下什麼?放下貪瞋的念頭。『於順違境』,順就是順境,違就是逆境,在順境裡面不起貪愛心,在逆境裡面不起瞋恚心。他的心住在善法上,正如本經所說的,「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觀察善法,不令毫分不善間雜」。所以他在順境、逆境都能安住,不會生『愛恚心』。所以,四無量心也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從明天開始講三十七道品,可以看到也是建立在十善業道的基礎上。所以十善業道重要,從今天就要落實。好,今天時間到了,感謝大家。 本文轉貼自:http://www.amtb.tw/xuebudd/xuebudd.asp?web_choice=26&web_detail=show#2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順心如意 自如頂禮 阿彌陀佛 |
|
( 心情隨筆|心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