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淨土大經科註(第一0七集) 
2023/12/01 14:27:14瀏覽66|回應0|推薦0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0七集)  2011/12/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07


影片網址:https://player.amtb.de/jw6/player.php?file=https://vod.amtb.de/redirect/media/mp4/02/02-037/02-037-0107.mp4&autoplay=false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三百七十四面,倒數第四行:

 

 「第五重,世尊深知此實為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故曉喻眾生曰:如來覺智難量,神通無礙,定慧究暢,於法自在。世尊所說,真實不虛,萬勿輕疑,但當仰信。是乃喻示我等,佛是果覺,我是凡夫,焉可以凡夫愚昧之分別心,妄測如來聖智,但當信受,必滿所願。」這是發起序中,深入證信,一共有五重,前面我們學到第四,是「佛告阿難,如來所以出興於世,只為拯救群萌,惠以真實之利」。這個最後一重,世尊深知,淨宗持名念佛實實在在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沒有人相信凡夫成佛這麼容易、這麼簡單,所以許多人不敢相信、不敢修學。因此之故,這才曉喻眾生,說如來覺智難量,神通無礙。佛修行時間長,無量劫才修成功,大家相信。證得究竟圓滿的理論、方法、境界全都說了,《華嚴經》講得最完備、最詳細,所以在大乘稱之為根本法輪。


  凡夫證果要經歷五十一個階級,從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五十一個位次,每一個位次都不容易。你說初信位,這是最低的,要斷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才能夠證得。哪有煩惱不斷、業障不消就能證得阿惟越致,誰肯相信!這裡頭的理太深了,經上常講,這樁事情是「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才徹底明瞭。等覺菩薩對這樁事情猶如隔羅望月,隔一層羅紗看月亮,這些話都是古人說的。可是這個法門在漢朝時候就傳到中國來了,漢明帝的時候,正式派上特使到西域去請法,請回兩位法師,摩騰、竺法蘭。這兩個都是印度人,他們弘法到了中國西域,中國的使節在西域跟他們見面,請他們到中國來。這是國家正式迎請,永平十年,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六十七年。快滿兩千年了,二0六七年就是兩千年。到中國來之後,在中國就生根了,這是我們能意識到的,因為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世尊宣講《觀無量壽佛經》,《觀經》是講淨土法門的理論與修學方法,《無量壽經》是淨土概論,方方面面全講到了,《觀經》是兩個重點,就是理論跟方法。理論核心就兩句話,「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方法說了十六種,叫十六觀,任何一觀成就都能往生,持名念佛是最後的第十六觀。不是沒有根據,有理論、有方法,只是它太深、它太奧妙了,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前面說了,「唯佛與佛,方能究竟」。遇到這個法門就能相信,我們看到很多,多半是哪些人?老太婆,阿公阿婆。真有效,念了幾年走的時候很多預知時至,走的時候瑞相稀有,是真的,不是假的。在歷代祖師當中,像曇鸞、善導、永明延壽,這些人通宗通教,顯密圓融,他專修淨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是普通人!他們做這個示現,我們知道也是做樣子給大家看。永明延壽大師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弘揚淨土,淨土宗第六代祖師。


  到明朝末年,蓮池、蕅益也是大通家。蓮池大師註《阿彌陀經》,就是《疏鈔》,用《華嚴經》來註淨土,告訴人《華嚴》跟淨土是一部經,《華嚴》十門開啟,《疏鈔》也是十門開啟,《彌陀經疏鈔》,《華嚴》講十玄,他也用十玄來解釋。把小本《阿彌陀經》提到《華嚴》的地位,讓大家重視這個法門,是這麼個道理。《疏鈔演義》我記得我講過一遍,那個時候是用錄音機錄的,我們還沒有攝像。用卡式帶子,一個帶子九十分鐘,好像我們講了三百多集,也就是三百多個卡帶。我到美國去弘法,把這套東西帶到美國,擺在我講台面前,三百多個卡帶擺在這裡,人家來看稀奇,什麼東西?《阿彌陀經》。這個有起作用。大家都瞧不起淨土宗,認為淨土是老太婆教,《阿彌陀經》薄薄的那一點,不重視!看到這麼多帶子,一算的時候講了一年,一天講九十分鐘,講一年,三百多個。看到之後,不敢批評淨宗。問我怎麼講的?我說照蓮池大師註解講的。所以我們到美國把淨土宗弘揚起來了。黃念老跟我開玩笑,他說「淨空法師,你將來是美國淨宗初祖」。


  初祖有好多個!遍法界虛空界淨宗初祖是誰,你們知不知道?給諸位說,大勢至菩薩。法界虛空界第一個提倡專念阿彌陀佛的,《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娑婆世界的初祖是誰?普賢菩薩,你看世尊講《華嚴經》的時候,《華嚴》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在極樂世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淨宗修什麼?普賢法門,那不是跟《華嚴經》一樣的嗎?所以我說,普賢十願就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我們中國淨宗初祖是慧遠大師,那時候所根據的就是《無量壽經》,《觀經》跟《阿彌陀經》還沒有翻譯出來。


  難信能信,在概要裡面說到本經契機的,古大德有說,這個法門是契上上根機,不是普通根機。所以才說,遇到這個法門真信、真願、真念佛,雖然不認識字、沒有學過東西,古德都說,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他今天有這個緣分遇到了,無量諸佛如來加持他,他的善根福德現前。善根就是能信能解,他未必能解,他能信;福德是他真肯發願、真肯念佛,他一生真成就了,講得通!通宗通教成就往生的時候未必能跟他相比,這些都是事實。我們看《往生傳》、看《淨土聖賢錄》,真的,一點都不假。所以,念老在此地為我們引經據典,我們在此地看到他老人家苦口婆心勸導我們。


  如來果地上的覺智真是不可思議!我們雖然都有,但是煩惱、習氣、業障障礙住了,不能現前。「神通無礙,定慧究暢,於法自在」,這是釋迦牟尼佛。從他在世教學四十九年,講這麼多的經論,這幾句話我們相信,如果不是覺智、神通、定慧他說不出來。「世尊所說,真實不虛」,這我們要相信,決定不能夠疑惑。我們今天修淨土,成就這麼艱難,問題在哪裡?我們是半信半疑,不能不信,又不敢相信,這是我們的障礙。如果我們真的相信了,契入境界不費功夫。佛說的是一點都不錯,難信之法,所以我們「但當仰信」。後面這幾句是念老勸我們,「佛是果覺」,證得究竟圓滿,「我是凡夫」,這個自己要承認。什麼叫凡夫?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全有,這就是凡夫。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人就叫做阿羅漢,不叫凡夫;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這個人是菩薩;不起心不動念,這個人就是佛陀。這是標準。我們拿這個標準回過頭來看自己,我是凡夫,佛有智慧,我沒有智慧。決定不能用凡夫心去批評如來、去測度如來,這都是錯誤的,我們只有信受,應當信受,依教修行,必滿所願。


  「由上可見,經之序分,全為證信」。序分裡頭有通序、有別序,都是為了證信。「本經小本之宗」,小本就是《阿彌陀經》,「蕅益大師指為信願持名」。《彌陀經要解》也是把經分成三分,序分、正宗、流通,蕅益大師在這三分裡面,都用信願行來解釋,序分裡面也講信願持名。「此三資糧,缺一不可,而信居首,其要可知」。「信為道元功德母」,《華嚴經》上說的,《大智度論》也是這麼說的,佛對這個信看得重。佛教沒傳到中國來,先秦之前,我們老祖宗,我相信至少也在一萬年以前,中國沒有文字,不能說沒有文化。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相信久遠之前老祖宗就在傳了。孔子是集大成,他說的話值得我們反省、值得我們思考。夫子說他一生沒有發明、沒有創造,換句話說,他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全是古聖先賢的東西,他把這些傳說用文字寫下來,流傳給後世。所以,《論語》裡面「子曰」,那說的東西很多都是古聖先賢的。


  老祖宗也把信放在道德的最底限,你看五常,仁義禮智信,最後是信。信如果沒有了,前面四個全都沒有,信是五層樓最底下的一層,稱為信德。仁義禮智信,五種基本的道德,這是做人的基礎,叫常道,常就是不能失掉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不能違背。《左傳》上有句話說,這個五常如果要失掉了,文字是這麼說的,「人棄常則妖興」,意思就是說,人要把五常仁義禮智信丟掉,這個人就不是人了,是什麼?妖怪出來了,這是妖魔鬼怪出來了。人來生還能得人身,這五常太重要了,我們這一生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守住這五德,來生不失人身,這沒錯。它跟佛法上五戒相同,仁,不殺生;義,不偷盜;禮,不邪淫;智,不飲酒;信,不妄語。你看跟佛家五戒完全相同,佛家稱五戒,中國稱五常。常比戒的意思更嚴,永恆的真理,決定不能夠失掉。


  「序分中先說此經之本」,這個經從哪裡來的?也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他所根據的是什麼?依據什麼說的?這個原理原則沒搞清楚我們就不能相信。在這個經裡頭說出來了,他所依的是「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前面解釋得很清楚。真實就是諸法實相,就是一切法的真相。際是什麼?際是到根源了;廣,它到了邊;深,它到了底。這就是真實達到它的邊緣、達到它的底,真實之際是這麼個意思。真實講到徹底,透徹了。其他有些經講到真實,但是沒有講到底、沒有講到邊緣,有真實不能說個際,說個際就是講到了邊、講到了底。真是什麼?自性,《般若經》上講的諸法實相,這是這個經的本體。「故可信」,不是隨便講的,沒有證得真實之際,這個經講不出來。「本經之用,乃廣惠眾生以真實之利,故應信」。真實的利益,你學了真管用,利益沒有邊際,跟真實之體相應,利益沒有底。


  「何謂真實之際」,什麼是真實之際?「正如蓮池大師《疏鈔》中所開口便道者:靈明洞徹,湛寂常恆;非濁非清,無背無向,大哉真體,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自性歟!」這個真實之際,「故知真實之際,即當人之自性也」。明心見性,達到究竟圓滿,這個人叫成佛,《華嚴經》稱之為妙覺如來。等覺菩薩雖然證得,沒有妙覺位那麼清楚,妙覺才是真正證得了。我們在學習這麼多年,特別在《華嚴經》上,我們體會到,放下起心動念就證得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人離開十法界了,十法界是假的,住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諸佛實報莊嚴土,住這個地方。《華嚴經》上說,住那個地方還有四十一個階級,初住就證得,還有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


  這個人不起心不動念,還有什麼階級?有階級不就是有分別嗎?不就是有執著嗎?那是凡夫,那哪裡是佛菩薩?這就有問題了,這四十一個階級怎麼來的?不起心不動念,無明就斷掉了,我在這個地方體會到的,習氣。因為我看到下面,你看阿羅漢見思煩惱斷了,還有見思習氣在;見思習氣斷掉之後,他就不叫阿羅漢,叫辟支佛。辟支佛要把塵沙煩惱斷了,他才能成菩薩;菩薩要把塵沙煩惱的習氣斷了,他才能成佛,這是十法界的佛;十法界的佛把無始無明煩惱斷掉,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他升級了,脫離十法界,生到實報莊嚴土,習氣還在。所以,我是從這個地方想到的,實報土裡面四十一個階級,是習氣厚薄不一樣。剛剛去的,譬如十住菩薩習氣很濃,愈往上面去愈淡薄。到等覺只剩了一品,一點點,那一品斷掉的時候他就不住實報土,住什麼地方?住常寂光去了,那叫妙覺,不叫等覺。


  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住報土,他們是真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四十一個階級,確實不能說有,也不能說沒有。你要說有吧,不起心不動念,哪有?起心動念才有,他不起心不動念。你說他沒有吧,習氣厚薄真的存在。習氣沒有法子斷,你說我用個方法斷的話,你已經起心動念了,所以他沒有辦法斷。不像見思的習氣、塵沙的習氣有辦法斷,無明習氣沒有辦法斷,這要時間,時間久了自然沒有了,就這麼個道理。需要多長時間?在經上給我們講三大阿僧祇劫。這就說明,實報土裡面這些菩薩們,他們的壽命是三大阿僧祇劫,叫無量壽。所以這個無量壽叫有量的無量,不是真的無量,有量的無量。但是你要曉得,他三大阿僧祇劫滿了,他證到妙覺,那就是真的無量,習氣斷乾淨了,是真的無量。所以,剛剛往生的是有量的無量,到證得妙覺果位,就變成真的無量的無量。真的無量不住在實報土,住常寂光。住常寂光,實在講就是回歸自性,他的身體、他的智慧德能跟常寂光都融成一片。


  我們用今天科學家的話來說,身體是物質現象,意念是精神現象,科學稱為信息,波動是屬於自然現象,這三種現象統統歸常寂光。歸到常寂光這三種現象都不存在,全都沒有了。但是常寂光遇到緣,隨時可以現三種現象,這就叫神通。神通無礙,他能應十法界一切眾生之感,他應的時候這三種現象都出現。以釋迦牟尼佛為例子,釋迦牟尼佛確確實實久遠劫就證得妙覺,他住在常寂光,他不是住實報土。地球上這些眾生有感他就來了,他就現身,示現八相成道,在這個世間住了八十年,中國人算虛歲八十年,外國人說他是七十九歲圓寂的。你看有身體,物質現象;為我們講經教學表演,精神現象。所以,這裡頭就講的,自然現象、精神現象、物質現象統統變現出來。這個地方緣盡了,三種現象都不可得,就沒有了。他在不在?在!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身體,虛空法界就是身體。這些確實都是《般若經》上所說的實相,實相是一切法的本體。實相無相,從體上講的;實相無不相,從相上說的,什麼相他都現。就是起作用的時候無不相,不起作用的時候無相。


  本經的用,真實之利,這個應當相信。蓮池大師《疏鈔》裡頭形容本體「靈明洞徹」,靈是感應,明是智慧,洞徹是靈明到極處。現代科學家所發現的他都講到了,還有沒發現的他也講到了,沒有發現的是自性,發現的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法相。自性是體,從體現相、起作用,相與作用科學能發現,體沒有辦法發現。「湛寂常恆」,這四個字是形容像水一樣,湛是清淨,一絲毫染污沒有,寂是不動。水清淨不動,像一面鏡子一樣,它能照見。照見比喻作智慧,自性本有的智慧,湛寂常恆,自性之體裡面有智慧、有德相。「非濁非清,無背無向」,這兩句話說明,性體裡面找不到對立,我們今天講相對的,這裡頭沒有,找不到;換句話說,時間空間都沒有。時間有先有後,這裡頭沒有先後;空間裡頭有遠有近,這都是相對的,遠近沒有,遍法界虛空界就在當下。沒有時間、沒有空間,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在哪裡?就在當下。這是真的!所以大哉,這是讚歎,沒有辦法形容,沒有言語讚歎,只有用大哉真體,宇宙萬有的本體。「不可得而思議」,沒有辦法想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其唯自性歟」,這個自性就是自己的自性。


  自性是一體,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沒有兩個自性。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的自性是一個,同體。我們看到世間許許多多的宗教,你看他們的經典,可以擷出一個字,核心,那就是愛,沒有一個宗教經典裡頭不講愛的。基督教、天主教,還有猶太教,這三個教都是用一部經典,《新舊約》。猶太教用《舊約》,如果是佛法講當機,《舊約》是摩西當機,《新約》是耶穌當機,天主教是《新舊約》都學。裡面中心的,「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這是他們宗教的核心。佛家講慈悲,慈悲就是愛。伊斯蘭教講仁慈,真主確實是仁慈的,仁慈是愛。所以,連江本勝博士水實驗,他用這個愛字,各種不同的語言,各種不同的文字,都是這個愛,給水去看,得的結晶是最美的。所以他問我,愛是不是宇宙的核心?我說可以這麼說法。中國傳統的文化也是從這一點發展的,這一點是五倫裡頭「父子有親」,這親愛,這是性德。真性裡頭第一德就是愛,一定要知道,同體,沒辦法分。所以佛法講得清楚,「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無緣是無條件的,無條件的慈,慈悲,同體的慈悲,佛說得清楚、說得明白。真實之際就是當人自性,就是自己的自性,這是把此經之本說出來了。


  「何謂真實之利?」這個利就是本經的作用。《疏鈔》裡頭說:「澄濁而清,返背而向;越三祇於一念,齊諸聖於片言,至哉妙用,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阿彌陀經》跟《無量壽經》是同一部經,一個細說,一個略說,這妙用,妙到極處就這部經。你看,澄濁而清,濁是染污,如何將這些染污沉澱,恢復清淨?像水一樣,這一缸渾水,如何把它恢復清淨,讓這些染污沉下去,沉到底下去。這是比喻。第二句,「返背而向」,這是我們對於自性,我們今天是違背了性德,跟自性完全相反。想法違背了、言說違背了、行為違背了、造作違背了,統統違背了自性。怎麼說違背?遍法界虛空界跟自己是一體,我們不知道是一體,我們在搞分裂、在搞對立,這個苦了!性德第一德是愛,我們愛沒有了,愛沒有了到什麼程度?連自己都不愛,自愛都沒有,還能愛人嗎?今天跟父母的關係、夫妻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是什麼?全是個利,爭名奪利,愛沒有了。在過去還有人教,現在教的人都沒有了。


  所以,社會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地球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沒有自然災害,這個大家一定要知道。我們的地球跟極樂世界沒有兩樣,是我們自己把地球給糟蹋掉了。極樂世界為什麼那麼樣的清淨莊嚴?他有愛,他知道是一體。那個地方阿彌陀佛講經教學沒有一天中斷,知道為什麼沒有中斷?每天都有無量無邊新生進來,從十方世界去往生的,那不是新生嗎?天天有生面孔進來,都要教。在極樂世界,澄濁而清,返背而向,這極樂世界做到了,教育做得好。今天這個世界沒人教了,我們中國傳統文化丟掉兩百年了,日本人告訴我,他們從前寺院庵堂都講經教學,他丟掉四百年了。我們細心去觀察世界上每個宗教的經典,當初這些創教的都在講經教學,全都是教育家。頂多我們再把他分類,再加兩個字,社會教育家,真的,不是假的。哪個創教的先知不講經教學?釋迦牟尼佛教了四十九年,穆罕默德教了二十七年,我們相信摩西也應該有二、三十年。耶穌教了三年,被人害死,他要不被人害死,我想他教的時間也很長。都是教學,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


  前些年,國內陳大惠居士找我,做了一次訪問,以後出的光碟叫「和諧拯救危機」。這個名詞是他提的,這些光碟流通到國外去了。有一天我在馬來西亞,在前首相馬哈迪家裡作客,談到這個問題。馬哈迪把名字改了,「和諧拯救危機」,把和諧兩個字改成教育,「教育拯救危機」,說得好。但是教育,現在每個國家都在辦教育,辦得很多,所以這個教育要聖賢教育就對了。今天很多宗教也警覺到了,災難一來的時候宗教不能不開放了,不能再保守,我們要接納其他的宗教,要包容不同的宗教。這是我前一個月在澳洲,圖文巴一個基督教的牧師來看我,跟我提出的。他說從前我們好像這個包容的概念很少,現在我們知道需要包容。好事情!圖文巴的宗教團結得很好,所以我就提出「宗教教育拯救危機」,針對現前。


  二0一二就在眼前,現在每個人不再顧忌,都在討論這個問題,如何來挽救二0一二的危機?我想宗教教育是最好的方法。佛法裡頭教材非常豐富,淨宗是非常的精彩,而且分量不多,非常適合於現代人修學。有時間的可以研究《無量壽經》,工作繁忙,時間少的,可以在《阿彌陀經》上下手,確確實實能解決問題。像此地所說的《疏鈔》,蓮池大師講的「澄濁而清,返背而向」,就一句阿彌陀佛,這個不可思議!也就是大乘一般所說的,怎麼樣去斷煩惱?怎麼樣消業障?這是佛門同修沒有一個不著急的事情。如何找到一個非常有效果的方法,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就把我們的業障消除、把我們的煩惱放下?真的,信願持名是最有效果的方法。


  有人去實驗,效果不明顯,依舊是很困難,這個原因是什麼?是我們在這個世間染污的時間太長,染污的程度太嚴重,習氣太深了。我們這個佛號力量不夠,念著念著又被外面境界轉了,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立刻就現五欲七情,這煩惱起來了,阿彌陀佛不見了,問題出在這裡。所以對理要清楚、要真信,不被外面環境所轉,我們要轉環境。《楞嚴經》上說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學著轉境界。就用一句佛號轉境界,不要害怕,眼見色,起心動念了,馬上回到阿彌陀佛,不管起的善念、惡念都不要理會,用一句阿彌陀佛取而代之,這辦法好!古人都說過,「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的念頭起來,你覺悟太遲了,你第一念迷了,第二念也迷,第三念也迷,念念都迷,那就沒法子了。第一念迷,我第二念就不迷,第二念就阿彌陀佛,這個辦法真管用、真有效。


  一九九八年,我在新加坡提出的「十念法」。一念十聲阿彌陀佛,念六個字可以,念四個字也可以,十句叫十念。四個字,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樣十聲,叫一念。一天念九次,可不要忘記。早晨起床,洗了臉、漱了口,有佛像在佛像面前,沒有佛像面向西方,念十句;晚上睡覺之前念十句,這兩次。三餐飯,人家念供養咒,我們念阿彌陀佛十句,就五次。你上下班工作,上班之前、工作之前念一次,工作完畢念一次,所以上午兩次下午兩次,總共九次。一點時間都不耽誤,要養成這個習慣。我們提出來之後,學習的人很多,我收到很多信、很多電話,說非常有效果。這個好!時時刻刻提醒你,工作開始,念十聲佛號才開始工作,工作完畢,念十聲佛號再放下。一天九次,一次就是十聲佛號,兩分鐘就念完了,符合「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它能產生效果。


  「越三祇於一念」,三祇是三大阿僧祇劫。越是什麼?超越,超過三大阿僧祇劫,就在一念。三大阿僧祇劫是什麼?圓教初住菩薩到等覺圓滿,三個阿僧祇劫。你看他要修這麼長,你就這一念佛號就超越了,你就證妙覺位,超過他們了。「齊諸聖於片言」,諸聖就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片言也是一聲佛號,一句彌陀四個字,真的齊諸聖於片言。你跟他們平等,跟等覺菩薩平等,跟十地菩薩平等,就這一句名號,不需要麻煩了。誰相信?蓮池大師相信,蕅益大師相信,永明、智者相信。「至哉妙用」,至哉是達到了極處,妙用達到極處。「亦不可得而思議者」,就是不可思議,「其唯佛說《阿彌陀經》歟」。我在前面跟諸位說過,淨宗,它的核心、它的精華就是四十八願,本經第六品。如果沒有時間,很忙、很繁忙,沒有辦法受持這部大經,你就讀第六品。你把那一品真的讀明白、讀懂了,你對於淨土就全盤都了解,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四十八願功德之所成就。


  下面說,「《阿彌陀經》乃本經之小本,故知至哉妙用,其唯本經歟」。《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是一部,同部,一個細說、一個略說,內容完全相同,只有詳略不一樣。「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發菩提心圓攝信願」,圓滿的包括信願,「一向專念即是持名」。小本主張的是信願持名,這個本子說得詳細,信願是發菩提心,持名是一向專念。「大小兩本,同一綱宗」,綱是綱領,宗是宗旨,他們的總綱領、宗旨完全相同。宗是最重要的,主要的理論與方法。「如是妙法,三輩齊收」,如是妙法是講淨宗這兩部經,三輩上中下根全收了。「遂令凡夫,頓同補處」,所以它確確實實有能力讓博地凡夫頓同補處。這個頓是頓超,沒有階級,就跟補處菩薩同一個等級。補處是等覺菩薩,實報土四十一個階級裡頭最高的。「大哉妙用,不可思議」,真的是難信,一個人修到等覺談何容易!在實報土,是三個阿僧祇劫滿了,等覺菩薩,等覺之前不止三大阿僧祇劫,你就想到修行多艱難。但是在這個法門,這個法門叫橫超,它沒有階級,它能夠跟一切階級平等,所以不可思議!


  「即是本經之發心念佛,此即真實之利也」,講得這麼多,都是屬於真實利益。「如是真實妙用,於一念頃,頓越三祇」,就是三大阿僧祇劫,是不是真的?是真的。我們為什麼沒有見到?我們這個念佛,於經上講的理論、講的方法,我們沒有做到;如果做到了,如理如法,沒有一個不成就。理論是什麼?大勢至菩薩講得最好,「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沒做到。我們念佛,六根收攝不住,夾雜妄想,這個念佛不能有妄想的。我們念佛的時候要萬緣放下,你看念佛堂的堂主,老僧常談,常常拿這句話去勸勉別人,我們就是萬緣沒放下。我們沒有發菩提心,專念,我們不是一向,我們沒有方向。所以專念就變成雜念,許許多多妄想、雜念滲透進去,所以它不專。你要把這個都搞清楚、搞明白了,才曉得經上講的一點沒錯,錯在我們自己。我們的心收不住,六根往外頭境界跑,起的是煩惱不是智慧,向外跑統統起貪瞋痴慢,統統生的是七情五欲。尤其是現代人,我們自己當然受影響,心確確實實是貪瞋痴慢疑,情緒確確實實是怨恨惱怒煩,所以生在這個世間苦不堪言。遇到佛法有善根,沒有善根遇不到。遇到能生歡喜心,功夫不得力,原因是理論、方法、境界還是沒有搞清楚。不如理、不如法,所以功夫才不得力,如理如法哪有不得力的道理!


  「一聲稱名,位齊諸聖。我等幸聞」,這個法門我們的確非常慶幸,能夠這一生當中遇到佛法,聽到這部經。「此真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也」,這句話是乾隆時候彭際清居士說的,跟武則天的開經偈有異曲同工之妙,武則天開經偈裡面說「百千萬劫難遭遇」。稀有難逢,我們遇到了,不能不慶幸。所以,機會一定要抓住,不抓住這真可惜。序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我們繼續看下面,念老的註解有四卷,第一卷就是到第三品,向下是他的第二卷。我們科判裡面是正宗分,序分講完了,現在學習正宗。我們用他的註解,他註解裡有一些交代的話,我們也念念。「第二卷,從經中第四品至第十品」,這是第二卷。「本卷」,這是說這一卷的大意,也就是從第四到第十這個七品,七品經的大意。「詳陳彌陀因地,見佛聞法,初發大心,五劫精勤,結得大願」,這個我們都會看到的。首先說明阿彌陀佛的因地,這是歷史。阿彌陀佛最初見佛,聽佛講經說法才發菩提心,這個大心就是本經裡面所講的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大菩提心,這細說。發願之後他認真修行,要把四十八願兌現,不是發了就完了,那個沒有用處,一定要做到。如果做不到,這個願是空願,不是真的。他真的做到了,做到的結果是什麼?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成就。別人要問,極樂世界從哪來的?從四十八願來的,所以四十八願就太重要了!四十八願,人家是五劫精勤,那個願才圓滿,願願都落實了,不是假的。


  「一乘願海,六字洪名」,這是他的方法。一乘願海是阿彌陀佛的用心,他的法是一乘法,一乘法是成佛。無論什麼根性的人接觸這個方法,一生決定成佛,不是像其他的法門一步一步往上提升。你看小乘,從聲聞到緣覺,再到菩薩、再到佛,它是有階層的,慢慢向上提升的,這個法門沒有。《法華經》上佛說,「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一切諸佛的大願,都希望眾生趕快成佛,可是眾生根性不一樣,所以要開方便法門。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教化眾生,他有階層的,佛開悟之後等於是先辦小學,講阿含,小乘經,講了十二年,這是基礎。有十二年基礎,可以提升了,講方等,方等講了八年,這是大乘的初階,預備班,合前面二十年。二十年的基礎才講大乘,大乘是般若,般若講了二十二年。世尊講學總共四十九年,二十二年加前面二十年,四十二年。後面的八年講《法華》,《法華》等於是研究所一樣。《法華》是一乘法,一乘願海,前頭有四十二年的基礎才能學一乘法。


  淨宗不是的,淨宗前頭不需要那些基礎,直接就給你一乘。所以,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那就是一乘願海。什麼方法?南無阿彌陀佛六個字,你就念這六個字,你就能夠契入一乘願海。這個法門真難信,哪有這麼容易,哪有這麼簡單?「三根普被」,上中下三根。「萬類齊收」,你看上面從等覺菩薩,下面到阿鼻地獄,所有眾生之類它統統都齊收,你修學這個法門都有成就。「積功累德,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都是經上的話。三根普被,萬類齊收,積功累德,住真實慧,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是阿彌陀佛五劫精勤裡頭所做的。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所發誓願圓滿成就」。這個無量劫,實際上我們在經文上看到的五劫,五劫精勤,結得大願,他成就了,成就之後那真的是無量劫。但是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成就到現在才十劫,換句話說,無量劫要看十劫,極樂世界剛剛建立不久。我們現在能夠往生,將來在極樂世界都是老前輩,這個很難得很難得,真的是老前輩,你第十劫就來了。「積植德行,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底下的經文要給我們說這些事情。「如是內容,淨土三經,唯此獨備」,這樣詳細的介紹,淨土三經裡頭只有《無量壽經》。《彌陀經》上沒講,它很簡略,《觀經》裡面只講理論與方法,也沒有細說這些事情。所以,唯獨這部經,這是淨宗概論,這裡頭有詳細說明。「故稱本經為淨土第一經也」。


  下面,「二、正宗分(四品至四十二品)」,從第四品到四十二品都是屬於正宗分。我們看註解。「經之正宗分,如人之身軀,心肺各臟皆備於是。本經以第四品至四十二品為正宗分。」「彌陀因行」,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因地,我們現在都是在因地,成佛叫果地,因地的時間很長。「法藏大願」,因為阿彌陀佛在修學的時候,有一段時期他的法名叫法藏,法藏比丘。因為他學的是大乘,大願、大行,所以也尊稱他為法藏菩薩。極樂世界依正莊嚴,這都是淨宗非常重要的知識,我們應該要學習的。「三輩往生正因」,上中下三輩,什麼原因他能得到三輩?得到上輩、得到中輩,怎麼往生的?「極樂菩薩修持」,就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在那個地方學習的環境、生活的環境,我們也應該要知道,讓我們對極樂世界生起嚮往的心。


  還有「邊地疑城生因」,這是極樂世界附帶的,也必須要知道,它有邊地,也叫疑城。這些人對西方淨土相信,但是有疑惑,他用功很勤,所以他真的要往生了,往生他沒有入品。你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入品了,他有品位。他們這些人往生沒有入品位,到極樂世界他見不到佛,他在蓮花當中,花沒有開,他在蓮花裡面。這就是什麼?他有過失,他有疑,什麼時候這個疑斷掉了,他蓮花就開了,就入品。但是有時間的,最長不超過五百年,五百年是人間的五百年;換句話說,在極樂世界他也很快就花開。有這一類的情形,也必須要講清楚、講明白。再就是,「娑婆穢土惡苦」,對於我們現前這個世界,也提到這個世界有嚴重的染污,造惡的人很多,所以這個世界很苦。「極樂顯現證信等」,兩個一比較,就知道極樂世界好在哪裡,我們這個世界錯在什麼地方。這些問題統統都在這一分裡頭,正宗分裡頭要介紹的。「故不但為全經之主體,實亦為一部淨宗妙法之綱宗。」所以正宗分不但是全經的主體,也是這部淨宗妙法的綱要、宗旨。


  「本經於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之因地修行、殊勝誓願」,就是四十八願,「等等無邊妙法行,陳述詳盡,廣於餘經」。這部經對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介紹很詳細,其他經裡頭都沒有說過,這個經說得特別詳細,讓我們認識阿彌陀佛。「本卷內容」,念老將註解分為四卷,這是第二卷,第二卷的內容是從第四品到第十品,就是「彌陀因地發願」,第六品,「與大願圓滿之經過」,都有詳細的說明。「經中首云」,一開端就說,「過去無量不可思議無數之劫」,這句話是說明過去時間非常非常長,不止三大阿僧祇劫。「此時」,就是那個時候、那個當時,「彌陀為世饒王」,這是阿彌陀佛的前世,他做國王。這個國王這個名號應該是大家人民送給他的,這是個德號。世饒王是在這個世間非常豐饒,也就是說是個好國王,福報非常大,人民非常幸福,社會安定和諧,物產豐富,人民安樂。饒就是饒益,最豐饒的利益,在世間。這個國王有德行,把人民教得好。


  我們中國古時候對於領導人,認為他們有天賦的職責,就是君親師。君,他領導這個國家,他是領導人;親,他是人民的父母,有養育人民的責任,要讓人民過好日子,安定、繁榮、興旺,人人都能過到幸福的生活;第三個是師,他要把人民教好。實在講,德行、領導、豐饒如何能做好?全靠教育,所以說「建國君民,教學為先」。這在中國,教育確實產生了無比的效果。中國的社會,每一個朝代建立,都有一百五十年到兩百年的太平盛世,這在全世界歷史裡面找不到的,只有中國有。動亂只是改朝換代那個時期,時間不長,大概十幾年到四、五十年社會就安定了。你說什麼原因?完全靠教育。教育的核心是倫理、道德,它的綱宗就是倫理,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看中國的古籍,無論是經典、無論是文學,你看《四庫全書》,沒有一本書是越軌的,就是說與倫理、道德不相應的,《四庫》裡頭不收。包括詩詞歌賦,裡面都有倫常、四維八德,這樣的篇章一定會收進《四庫》。《四庫》是經過審察的,帝王頒布的。所以,中國過去長治久安,全靠教學。


  而中國的家庭,中國注重家教,家庭對於社會安定和諧是做出了最大的貢獻。非常可惜,中日八年戰爭,我們中國最大的損失就是把家丟掉了。抗戰之前有,中國是大家庭制度,抗戰之後,大家庭沒有了。大家庭它有社會行為,因為它人口眾多,普通家庭,人口有兩百人以上,三百人左右的這是普通家庭,人丁興旺的六七百人、八九百人,有!大家族。那麼多人在一起生活,要沒有制度、沒有規矩那不就亂了。所以,中國人他有家道、有家規,像《弟子規》就是家規,有家學、有家業,它是個社會組織。祠堂就是他的家廟,紀念祖先的,起很大很大的作用。中國幾千年長治久安靠什麼?靠家,家太好了,把每個人都教好了,真的是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古時候中國教育是家庭肩負起來,國家只舉行考試。考取了,這個及格考取,國家辦一個學校,國家的學校是培養各級幹部的,像現在的黨校一樣,受專門的訓練,將來擔負起各級幹部的責任。基本的教育全是家庭完成的,家學就是私塾。從前私塾規模都很大,老師真是有德行、有學問的學者,非常受人尊敬的。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引用:https://ft.hwadzan.com/dv.php?sn=02-037-0107&lang=zh_TW

敬祝 諸大善菩薩 聞法歡喜 常生歡喜心

自如 頂禮 阿彌陀佛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a14582086&aid=18011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