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5/09 08:39:33瀏覽144|回應0|推薦1 | |
遭受長輩傷害的女孩,如何面對人生? 作者/演講者: 來源: 發布時間:2014年05月06日 問:一位遭到哥哥、父親傷害的女孩,叫她長大如何面對他們,如何孝順,如何演繹悌? 答:這樣的情況,在目前的社會確實是存在的。那我們面對世間比較嚴重的情況,首先要先冷靜下來,就是不要讓事情更嚴重,總要時時有這樣冷靜的態度。怎麼讓它不要更嚴重呢?第一,這位受傷的女子,你先要安撫她的心,首先引導她怎麼來愛護自己。因為她假如不能把這些事情釋懷、放下,她一生都是活在痛苦的世界裡,甚至是仇恨的世界裡,最後傷害最嚴重的是她自己。所以假如我們是跟她有緣的長者、朋友,就要引導她不要再繼續這樣折磨她自己了,要懂得愛護自己,要放下這些痛苦、不愉快。那當然要讓她放下的過程當中,也要讓她寬恕、原諒,因為其實這樣做的長輩,他們也會很痛苦,因為他是一時的迷惑、顛倒,做出了傷害自己親人的事情。 我們曾經在監獄裡面遇到真實的例子,一位父親傷害他的女兒,結果剛好有朋友到監獄裡面去講儒道釋的教誨,就觸動了這位父親,聽完當場跪下來痛哭。「我怎麼可以做出這麼樣惡劣的行為?」這位父親當下也是痛苦萬分,等於是他一輩子良心都不安,都不能原諒自己。 所以我們就感覺聖賢教育的弘揚太重要了,人現在沒有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然後在整個大環境當中,都是受到欲望的驅使。「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欲望不斷膨脹,最後就控制不了,就會做下很多遺憾終生的事情。所以現在整個社會種種悲劇,都是因為缺乏聖人教育所產生的惡果,所以每個家庭的父母,還有每一個國家的政府,都應該負起教育他人民的責任。假如我們身為一個官員,尤其是教育部方面的官員,看到現在的家庭、現在社會有種種這些現象,我們痛心啊!我們得要趕緊找到教育的根啊!不是知識技能,而是倫理道德。不從這裡下手,這些悲劇不只阻止不了,可能還愈來愈嚴重。所以我們古聖先賢有智慧,重視五倫的教育。 《孟子》一書當中提到,「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所以聖人很憂慮啊,你讓他生活都很富裕了,沒有倫理道德教育,他做出來的行為會讓人家很難接受,就偏離了做人的原理原則。所以這個女孩受害,其實傷害她的人也是受害者。為什麼?因為他很可憐,他沒有受到五千年老祖宗的教誨,可是他又是一個炎黃子孫。所以我們這一代人,是有責任把文化給承傳下去。所以現在造惡的人統統都是受害者,都是可憐的人,因為我們父母也好、老師也好、國家領導人也好,沒有盡教育他們的責任,他們也是受害者。而人生的遺憾,也唯有靠寬恕、包容、原諒,才能昇華彼此的生命,不然統統在痛苦當中。 當這個女子心靈提升了,她原諒她的家人,她明白道理,甚至於她能有更高的智慧,她知道這些曾經發生的事情其實都是夢幻泡影,剎那之間就不存在了。它都是緣生,因緣所生的情況。你把那個影像一直留在心中,它就一直傷害你。你能看破這個相都已經過去了,不要再著這個相了,能見到傷害你的人,他是有本善的,他是被習性做主了,才做這個錯事。那習性也是虛妄的,只要他有聖賢的教誨,他的本善會愈來愈彰顯。你能有這種胸襟去面對,那就更偉大了。 包含說實在的,這個身體也是假的,是借我們用的,借我們靈魂用的,不要執著這個身是我,靈性才是我。靈性的提升重要。怎麼提升?原諒,不要仇視,放下這些負面情緒,然後提起慈悲、提起真誠來面對這件事情。這個女子心靈提升了,她這一份慈悲真誠又能觸動傷害她的人的善良本性,那這個緣分不就有更好的發展嗎?所以古人教誨到,「親憎我,孝方賢」,這一句話有很深的意義在裡面,我們可以用心的去體會。事情已經發生了,怎麼樣才能讓它往更好的方向去發展?這個就要有相當的智慧跟理智去處理它了。 那當然,如何去孝順,如何去演繹這個悌?有時候我們也不可能對於這個受傷的人一下子要求太高,要循序漸進協助她。現在她面對傷害她的親人,完全的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那這個時候就不能勉強了。「教人以善,毋過高」。先好好的愛護她,讓她感覺到愛,感覺到溫暖,她的身心才能夠安定下來。 再來,教孝我們也不要執著說,一定要讓她馬上去孝順父母,可能父母傷害過她。這個孝的一種心境是知恩報恩,她可以先去孝現在最愛護她的人,對她恩德最大的人。她先從這樣的人去孝順、去報恩。所以我們學不能學在相上,像很多被父母遺棄在孤兒院裡面的孩子,您一下教《弟子規》就說馬上孝順遺棄他的父母,那他一下子能達到嗎?那時候我們就要因應他們的人生情況了,你要先跟他們講,「你看,現在幼稚園的園長是這個大家庭的父母,他們跟你非親非故,沒有血緣關係,完全無私奉獻的來愛護你們,來陪你們成長,你們的園長太偉大了。」引發他們知恩報恩的心,等進一步他很聽園長的話了,很聽聖人的話了,再引導他寬恕、包容,進而用誠心去感化他的父母,那就更圓滿了。 轉貼自:馬來西亞中華文獲教育中心 敬祝 諸大善菩薩 平安健康 福慧圓滿 自如 頂禮 阿彌陀佛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