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4/15 06:07:24瀏覽1318|回應5|推薦96 | |
昨夜一場大雨,洗滌了天空陰霾,也展現街道新意。 人在西安,終於領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短短兩句話,寫盡長安城雨後新晴的景色。 「渭城曲」的作者王維,崇尚佛老,他的字號「摩詰居士」,正是源自佛教經典《維摩詰經》。 王維的時代,佛法興盛,各種宗派紛紛確立,是佛教發展的黃金時代。 薦福寺,是武則天為悼念亡夫所建的寺院。伽藍內的小雁塔,為目前寺內唯一保持唐時原始樣貌之建築。 抬頭仰望高聳的雁塔,班駁的牆面,無頂的外貌。 這千年古塔,正是那位忘身求法,飄泊海外二十五年的義淨所建。 人人皆知玄奘,卻鮮少人知道義淨。 義淨,七歲入佛門,十一歲耳聞玄奘自印度歸來,幼小的心靈遂萌生西行求法的念頭。成年後,四處遊學,成為一名律藏法師,三十七歲毅然追隨先人,前往遙遠的印度。 在古代,要前往印度有二條路,一條陸路,一條海路。在玄奘西行後四十四年,義淨選擇「海上絲路」遠赴印度。 當他來到廣州,面對浩瀚無垠的海洋,他心裡明白,古今的求法路上,命在須臾,生死一線。 歷經艱險,經馬六甲海峽,來到室利佛逝(蘇門答臘),潛心學習梵文。和玄奘當年得到高昌王鞠文泰的協助一樣,義淨獲得室利佛逝國王的大力支持。 在室利佛逝停留半年,繼續西行,最後他抵達日思夜想的國度,到了佛法最高學府那爛陀習法十年,閒暇之餘,尋著玄奘之路,遍訪佛陀遺跡。 二十五年的時間,流浪三十餘國家,他所寫的《南海寄歸內法傳》,詳盡地記述他西行的歷程。 公元695年,六十一歲的義淨返回洛陽,當時的武后親自出城迎接。「不依國主,法事難立」,正如玄奘當年得到唐太宗的認同,義淨獲得武后的支持,譯經工作得以順利進行。 暮年的義淨,來到西安薦福寺,組織譯場,主持譯經工作,將「有部宗」《毗奈耶》十一種全行譯出,凡百餘卷,律藏於是大備,「法相宗」諸論,亦多續譯,補玄奘所不足。 同時興建小雁塔,一座莊嚴的密簷式磚塔,用來存放自印度帶回的經文、佛像。 一千三百年後,仰望高聳的小雁塔,腦海裡不斷地浮現義淨的身影。二十五年的飄泊海外,潛心學習,十八年的嘔心瀝血,在浩瀚的經藏中,譯下無數經典,直到生命的最後。 今日,玄奘所建的大雁塔,與義淨所建的小雁塔,分別屹立在西安二端遙相呼應,成為佛教文明的精神象徵。 在漫無止盡的時間裡,永恆不變的,是佛法的源遠流長,與人間對信仰的堅持和傳承。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