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2/18 20:29:12瀏覽83|回應0|推薦0 | |
2011/3/20
三月,以法國為首的聯軍空襲利比亞,打著的旗號是「痛擊獨裁者,避免傷亡增加」,但深究其原因,只是為了「親密的盟友」與石油。
無風不起浪,無火不生煙,沒有強大的主導力量撐腰,利比亞的叛軍怎能像共產黨一樣,一夜之間讓多數城市倒戈,又怎能讓西方國家迅速干涉;儘管利比亞的政治關係特殊,就算民眾權益長期被打壓,如果沒有強勁的風,野火也不會如此迅速燎原。會導致今日的局面,除了格達費失去民心,也只有「西方帝國主義推波助瀾」能解釋。
「反抗、反叛、革命、解放」等字眼,多為立場不同的利益的美化,以聯軍和利比亞叛軍(欲得利益者)的角度思考,這場空襲是「正義」是「解放」;對利比亞的既得利益者而言,則實為「入侵」。正因為格達費長久以來在「民主」政治的「反動」與對油源的「實質掌控」,使得西方列強對其積怨已深,只是苦無藉口除之後快;如今反對勢力羽翼已豐,便策動戰事,欲藉著扳倒軍事強人,要新政府(傀儡政權)獻肉獻血。
且看英、美、法出兵伊拉克,正是因為利大於弊,儘管勞師動眾、耗盡錢財,但總比讓中東那些專權者為所欲為好多了,尤其掌控油源等於掌控世界,要不如此勞民傷財的軍事攻擊,誰願意進行?當代有地牧民者,孰不曰利?殺雞儆猴,死了海珊不足為懼,若再加上格達費,那麼,產油國能不噤聲嗎?能不成為西方貪婪的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與原料市場上忠實的「戰友」嗎?當然,時間會證明「扳倒格達費」的行動,最終是錯誤的選擇。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