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1917年
2025/01/04 10:06:41瀏覽13|回應0|推薦0

檢驗:"1917年,袁世凱死,軍閥混戰,1922年6月2日,徐世昌後被迫離職,6月11日黎元洪復職。黎元洪入京後,撤銷1917年「解散國會命令」,第1屆國會在8月1日在北京復會。當年的國會議員,在軍閥混戰間,無所依靠,總統一變再變,沒有一個有"法統地位",一直到1923年,曹錕答應給每位議員在"國會非集會期間非正式討論費酬金",5000大洋,這些國會議員才重新集結,選出"有法統的總統",得票數分別是:"曹錕480當選 孫文33唐繼堯20岑春煊8段祺瑞7吳佩孚5..."(其他得票太低者略去),於是有法統的新總統就是曹錕。",內容是否有疏漏謬誤之處

ChatGPT 說:

ChatGPT

您提供的這段歷史描述有一定的背景,但也有一些細節不太準確或可能引起誤解的地方。我將針對這些部分做出解釋和糾正:

「1917年,袁世凱死,軍閥混戰」:這一部分描述基本是準確的。袁世凱於1916年去世,並沒有死於1917年。袁的去世確實引發了軍閥混戰,並導致了後來的軍閥割據局面。

「1922年6月2日,徐世昌後被迫離職,6月11日黎元洪復職。」:這部分也大致正確。徐世昌於1922年6月2日辭去總統職位,黎元洪於6月11日再次出任總統。但黎元洪的復職並不是完全自願的,他是在軍閥的壓力下接受這一職位的。

「黎元洪入京後,撤銷1917年『解散國會命令』」:這部分需要更精確的描述。黎元洪復職後,確實有撤銷「解散國會命令」的行動,這指的是1917年時,由於袁世凱稱帝的危機,國會曾經被解散。黎元洪復職後,他試圖恢復國會的運作。

「第1屆國會在8月1日在北京復會」:這部分描述也基本準確。1917年8月1日,國會確實在北京復會。

「當年的國會議員,在軍閥混戰間,無所依靠,總統一變再變,沒有一個有法統地位」:這部分有一定道理。的確,當時的國會議員在軍閥割據和不穩定的政治環境下處於尷尬的地位,但「總統一變再變」的說法有些誇張。事實上,除了黎元洪和徐世昌之外,當時的總統並非頻繁變動。1917年袁世凱去世後,總統職位的更替確實不穩定,但總統換人並不像此處描述的那麼頻繁。

「直到1923年,曹錕答應給每位議員在國會非集會期間非正式討論費酬金,5000大洋,這些國會議員才重新集結,選出『有法統的總統』」:這段描述有些簡化了事實。事實上,曹錕並不是單純透過提供酬金來重新召開國會。1923年,曹錕確實以「法統正當性」為名,開始獲得國會支持,並在當年選舉中當選總統,但這一過程中並不僅僅依賴於酬金問題。至於「5000大洋」,這是某些說法中的一部分,但並不是唯一的原因。

「曹錕480當選 孫文33唐繼堯20岑春煊8段祺瑞7吳佩孚5...」:這部分的數字大致是正確的。1923年1月,曹錕確實在國會選舉中當選總統,並獲得了最多的票數。其他候選人如孫文、唐繼堯等的得票數也基本符合歷史記錄。

「有法統的新總統就是曹錕。」:這句話有一定的誤導性。曹錕雖然當選為總統,但其「法統」的正當性並不是絕對的。當時的政治局勢極為複雜,曹錕的當選並不完全代表有清晰的法統基礎,而更多是軍閥勢力的角力結果。

總結來說,這段敘述的主要歷史事件大致符合事實,但有些表述上過於簡化,且部分細節描述不夠準確,尤其在總統更替和「法統正當性」的問題上需要更加精確的解釋。

-----------------------------------------------------------------------------

檢驗:"1917年,袁世凱死,軍閥混戰,1922年6月2日,徐世昌後被迫離職,6月11日黎元洪復職。黎元洪入京後,撤銷1917年「解散國會命令」,第1屆國會在8月1日在北京復會。當年的國會議員,在軍閥混戰間,無所依靠,總統一變再變,沒有一個有"法統地位",一直到1923年,曹錕答應給每位議員在"國會非集會期間非正式討論費酬金",5000大洋,這些國會議員才重新集結,選出"有法統的總統",得票數分別是:"曹錕480當選 孫文33唐繼堯20岑春煊8段祺瑞7吳佩孚5..."(其他得票太低者略去),於是有法統的新總統就是曹錕。",內容是否有疏漏謬誤之處

您提供的內容大致符合歷史事實,但仍有幾處需要修正和補充:

徐世昌離職時間:徐世昌於1922年6月2日辭職,而非被迫離職。他是因直奉戰爭後直系控制北京政府而主動辭職。

黎元洪復職:黎元洪於1922年6月11日復職,這是直系為恢復法統而推動的舉措,並非完全自發。

國會復會:第一屆國會確實於1922年8月1日復會,但此時的國會已非1917年解散前的完整狀態,部分議員因各種原因未能出席。

曹錕賄選:1923年,曹錕通過賄選當選總統,向議員支付5000大洋,這一事件被稱為「曹錕賄選」,嚴重損害了國會和總統的法統地位。

選舉結果:曹錕以480票當選,孫文、唐繼堯等人得票較低,但這些票數反映了當時的政治現實,曹錕的當選並未獲得廣泛認可。

法統問題:曹錕的當選因賄選醜聞而備受爭議,法統地位並未得到廣泛承認,進一步加劇了北洋政府的合法性危機。

總結來說,內容基本正確,但需補充徐世昌辭職的背景、國會復會的實際情況,以及曹錕賄選對法統的影響。

deepseek 3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WuowuTaiwanNo1&aid=181603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