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04 04:20:50瀏覽201|回應9|推薦0 | |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曹雪芹的《紅樓夢》裡有句名言: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我第一次讀到,是在高中時候。高中的導師,批閱我的週記,在評語欄,寫下了這兩句話來勉勵我。 我讀到的時候,有如醍醐灌頂之感,覺得話中的含義實在太奧妙了!所以至今深深記得。 人們從小到學校受教育,直到長大,「學問」,莫不是在書堆裡鑽研;「文章」,莫不是在咬文嚼字中打轉。直到離開校園,進入社會,才開始慢慢經歷「世事」,品嚐「人情」。 而關於「人生」種種問題,相信每個人從小到大,也聽過不少「聖賢大道理」,然而,這些「道理」,於人於己,究竟是否真的指引了我們人生的方向?解決了心靈困境?還是仍有不少實際上的扞格呢?
我學佛至今二十一年,對於儒釋道的種種義理,也體會得很深刻。進入網路這六年來,也不時隨緣分享與開導大眾。尤其這兩年在「臉書」,與諸多親朋好友、網友互動,對於朋友們的心情分享,有時也會給予一些開導建議,雖然都是些「正面」的意見,朋友們也都很歡喜按「讚」;但這一年來,我慢慢學習當一個「旁觀者」,看到一些「心情」分享,儘量不去「理會」,不去「曉以大義」,而是藉此觀察「人性」,體會所謂的「世事」、「人情」。 是的,「大道理」人人懂得,分享「心情」的朋友們一定也懂得,但是,「心情」與「情緒」卻不可能因為懂「大道理」就消失了。人有喜怒哀樂,如同天氣有陰晴風雨,我們需要的,不是用「大道理」來「否定」它、「消除」它,而是「了解」、「包容」與「接納」。 「聖賢大道理」在「實際上」有些扞格的原因在於,忽略,甚至否定了「人性」。 宋明理學家一面大唱「存天理,滅人欲」,一面卻又免不了學術派系的紛爭,甚至反目成仇,這不是「理論」與「實際」相矛盾嗎?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這句話的哲理,包含了對於「道德學問」的透徹領悟,更蘊涵了對於「世事人情」的接納、了解與包容。以佛法來說,就是包含了「智慧」與「慈悲」,悲智雙運。
我讀過許多佛經,其中,最令我感動落淚的一段話,就是《大佛頂首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裡頭,觀世音菩薩自述: 「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 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觀世音菩薩不只是「超越在上」的布施「慈悲」給眾生啊!祂也是與你我眾生同情共感,同悲同喜,一同懷著悲心向上天仰禱的呀! 這就是「同體大悲」的精神!
所以,學佛修行人,不是高高在上只會講大道理的,而要深入眾生,體會與了解「民間疾苦」呀!此唯有透過「世事洞明」、「人情練達」的修學,才能孕育出真正的「道德學問」,寫出來的,才是能入情入理,感動而曉諭世間的「真文章」啊!
所以,我現在於臉書、於其他地方,聽到、看到關於「世事」「人情」,乃至「心情」的分享,即使我自己並不認同,也都默默微笑看著,體會其中人們的欲望、夢想與悲喜情愁,不去否定,不去「道德勸說」,而是學習「了解與接納」,學習「物各付物」而「如如不動」也。 六祖慧能大師所說的: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就是這個道理啊!
阿彌陀佛!
自在老師心語 2013/6/4寫於閒雲居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