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24 12:50:47瀏覽2|回應0|推薦0 | |
〈奇摩知識+〉試以佛理解說皇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2112200511 【原題】 2012-11-22 試以佛理解說皇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 【自在老師回答】 〔正誤〕: 題目的「皇帝內經」,正確應該是《黃帝內經》。 〔問〕: 試以佛理解說《黃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答〕: (一)《黃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說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原文: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這即是常言之「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的意思。 《詩經.豳風.鴟鴞》:「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 朱用純(柏廬)《治家格言》曰:「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常理淺顯易懂。
(二)相關佛理 若以佛理來解說,佛經也有所謂:「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意思與此相通。 何謂「因果」? 《自在點燈》一書云: 「這是宇宙自然的法則,不是人為的定律! 先不說世人難知的『三世因果』,以世間事來講,譬如你發心做一件事,這就是『因』;目標正確,方法得宜,加上努力,還有良好的人際關係等等眾『緣』,就會獲得好的成效之『果』。『因』、『緣』、『果』,形成世間萬事萬物。 這是簡單易懂的。而人生問題複雜,『因』『緣』也複雜,『果』就有無數面貌的呈現了。這無數的事情,都記憶到我們的心意識中,進入靈魂,就會帶進下一世成為下一世的『因』,影響下一世的種種,成為下一世的『果』。這就是『因果』。」(節錄於自在老師所著《自在點燈》之〈究竟有無因果?因果從何而來?〉一文)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此即是說,菩薩深明因果,凡事謹慎於起心動念之始,戒慎恐懼於除滅惡因,並且勤種善因,自然不招惡果而常得善果,因而自在安樂;凡夫昧於因果,耽著逸樂,心存僥倖,造惡因不自知或不理會,一旦惡報降臨而受種種苦報,已後悔莫及。
(三)以佛理解說《黃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凡世間事皆同此理。於人生際遇萬端;於身心之健康、未病已病,亦皆不外「因果」也。 「菩薩畏因」,故「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修身口意三業,戒貪瞋痴三毒,修行種種善法,故致善果。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於身心諸疾,防患未然。故善攝養生,斷除種種有害身心之嗜慾,慎防飲食不節、起居不調種種惡習,注重飲食、作息、運動及身心之調適,而能健康長壽也。亦即是「種善因得善果」也。
再以身心一體來說。《黃帝內經》云,肝主怒,心主喜。 佛法修行「慈悲喜捨」,即是善養吾人之「心」也;除滅瞋毒,即是善養吾人之「肝」也。性情柔和,即是善養吾人之「脾」也。 故修行佛法,知因畏因而善修之,即同於《黃帝內經》:「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至理也。
解說如上。 阿彌陀佛!
自在老師回答2012/11/22
(以上親自撰文,引用請註明) 本人為國家中醫師考試及格。 著有養生書《浪漫禪風養生帖》、 佛法心靈書《自在點燈》: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f_id=99H155V7z105f79Z105N69z106A130cCUhBHj136YzK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