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5/26 16:53:12瀏覽1254|回應0|推薦10 | |
台灣人「仇富」,又希望「發大財」?
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近年多次表示:「台灣人有仇商仇富的心理。」 而高雄市長韓國瑜,從選前到現在,一直以「高雄發大財」作為政見口號,成功吸引龐大支持者,造成風靡一時的強大潮流。
觀察這兩種現象,看到: 台灣人「仇富」,又希望「發大財」,可說是矛盾也!
人們會有「仇富」心理,多少也是受到成語「為富不仁」的影響。而不可否認,古今中外,確實有些富人,致富之道有違仁義道德,富有之後,也吝於佈施濟眾,受人詬病。
成語「為富不仁」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滕文公問為國。孟子曰:『民事不可緩也。⋯⋯是故賢君必恭儉禮下,取於民有制。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
這段是敘述,滕文公問孟子治國之道,孟子告訴他,執政者要照顧百姓的生活,賦稅取之於民,要有節制,而引陽虎的話:「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以警惕執政者。
儒家雖然常常讚美「安貧樂道」的精神,但並不反對「富貴」。
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只是不贊成「不義的富貴」,並非反對「富貴」也。
孔子學生裡面,子貢被列為「孔門十哲」之「言語」科,口才好、做過「相國」的官,也是最懂得做生意的,堪稱孔門中的「首富」,沒有人批評他的「富貴」。
所以,孔子並不反對富貴,但要能「富而好禮」。 《論語.學而》:「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這種精神修養,是台灣社會應該學習的,如此才能和諧共處。
由上可知,孔孟倡導「仁義」,皆不排斥「富貴」,所反對者在於「不仁不義」而已。
觀世間,「為富」未必「不仁」,「不仁」亦未必是「富人」也。
一些世俗人與其因自卑嫉妒的心理而「仇富」,不如腳踏實地,努力學習致富之道,更別忘了兼修「仁義禮智」,如此,「發大財」不僅可能實現,並進而「為富行仁」、「富而好禮」,共同達到高尚的社會文明。
自在老師觀世隨筆 (原2019/5/25,5/26整理於自在精舍) .....................................
◎圖:知足常樂(自在老師書法,2016年10月21日書) ◎原發表於個人臉書: https://www.facebook.com/tztzai/posts/2305508672805444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