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王信攝影展---另一種目線
2017/02/06 09:17:33瀏覽702|回應1|推薦22

【王信攝影展】 ── 另一種目線

時間:2016/10/29 - 2017/03/05

地點:台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A-3B)

http://www.tfam.museum/Exhibition/Exhibition_page.aspx?id=599&ddlLang=zh-tw

王信自1970年起創作,除了已發表於報章雜誌及展覽,

1973-77年間拍攝九族原住民和1980至1990年代的城鄉生活紀實,

留下數量龐大的底片,多有損毀,經過學生全力搶救與修復,這些未曾公開的珍貴影像終能重現。

「另一種目線」希望傳達王信個人的著眼取向和視角,

展中邀集自1970年代以來各個階段具代表性的14個主題與系列作品,

為能理解創作脈絡,展覽也包括作品導言、文獻紀錄、作品多媒體及紀錄影片。

攝影家王信(1941-),生於鹿港,成長於台中

大學於屏東農專攻讀畜牧獸醫科,1970年畢業於東京農業大學畜牧學科,後改學攝影,

1972年於東京寫真專門學院商業攝影科畢業後,決心走向報導攝影之路。

1972-73年赴霧社拍攝賽德克族,

1974年於日本台灣巡迴展出「訪霧社」專題受到矚目,開啟台灣報導攝影先河。

回國後,1974-75年間先赴蘭嶼拍攝達悟族,於1982-83年分別在東京台北展出「蘭嶼.再見」系列。

1975-82年間陸續為藝文作家拍攝人像,1986年以「肖像論」為題展出。

1979和1989年拍攝「澎湖風土記」,記錄即將消逝的島民傳統生活與風土景觀。

1983年展出遊歷印度尼泊爾喀什米爾的「王信彩色攝影展」,

1987年展出「景與物」,1994年展出「另一種存在」,記錄藏人生活旁觀與宗教慶典。

為推動報導攝影,1976年起在多所專校致力教學,

1986-96年間主持攝影教室。無論在攝影專業或教學上,皆深受敬重。

埔里是個山鎮,未出國前,王信在霧社高農教書時經常路過,

對當地純樸的民風及悠閒自在的農家生活,非常嚮往。

1972 年為了拍《訪霧社》的專題,在埔里摰友孟瑰家停留了幾天,

順手將所看到的景象點點滴滴的記錄下來。

那時「捕蝴蝶」好像是埔里全民的運動,大大小小都在抓蝴蝶。

她看到各式各樣以蝴蝶做裝飾的外銷產品,很擔心埔里的蝴蝶會絕種,

有好山好水的埔里也會被人遺忘。

屏東農專畢業後,王信曾在霧社高農(現改為仁愛高農)教過書,

那時對那一群純樸憨直的原住民學生所背負的少數民族的宿命有著說不出的同情與憤慨。

「老師,為什麼我們每次下山,平地人都要欺負我們?他們為什麼瞧不起我們?」

對這樣一個令人痛心的問題,王信一直無法給他們圓滿的答覆,也一直耿耿於懷。

她常想他們除了因為住在山地,交通不便,物質生活水準及教育程度較低外,

難道還有什麼不是嗎?他們為什麼一直都住在山地?

他們當初為什麼會居住在深山?我們有優越的文化,而他們的文化是我們忽視、抹殺了,

還是真的一點也沒有?他們真的是如一般人所形容的愛喝酒,好吃懶做?沒有衛生?

有誰真正考慮、追究過這些問題?

人的優越感常是莫名其妙的,我們總是肯定自己的生活樣式是對的、是好的,

而咬定別人的生活樣式是壞的、是錯的。

她常想人與人之間的歧視與偏見大都是不認識、不了解對方的生活型態、

思考方式及文化模式所引起的;她經常思索這個問題,

因此在攝影學校她選擇報導攝影的課程時就決定了她所要做的工作:報導原住民的生活;

希望透過視覺語言,使大家對原住民有更具體、更深刻的認識與了解,

進而能去除那些根深蒂固的歧視與偏見。

王信相信,「映像也是一種語言」。

相機對她而言,不只是記錄的工具,也是表現的工具。

 她以人道關懷為出發,

為少數原住民文化與台灣城鄉庶民文化的消逝做見證,傳達不同文化差異應予尊重的觀點。

 她重視影像表達的敘事性,硬調子的黑白映像有著沉鬱孤寂的質感,以及準確而溫暖的情感。 

 作品在粗粒子、暗色調的攝影質感中,除了兼具報導與創作,蘊藏其中的是對於人性的掙扎與期許。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撥空前去觀展

 

( 興趣嗜好攝影寫真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iger22&aid=91127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