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23/11/24 10:48:03瀏覽886|回應0|推薦0 | |
深陷產後疲憊,兩寶加大人又輪流生病,作者慨嘆生活困境如老奶奶臉上深深的皺紋,拉不開也合不上。這樣的歲月也埋藏著恩典嗎?心靈要怎樣得著喘息? 剪不斷,理還亂 「咳咳咳......」房間裡傳來熟睡兒子的陣陣咳嗽聲,心一揪,像滾成一團亂麻的毛線球。醫生看了,該吃的藥也吃了,好似能做的都做了,還是遲遲不見好。該怎麼辦呢? 焦慮像瘋長的野草,爬上心頭,剪不斷,理還亂。 又是一個被兒子陣發性咳嗽聲驚醒的夜晚,抬手看了手機上的時間,凌晨兩點四十。咳嗽聲此起彼伏,在寂靜無聲的黑夜裡,我聽見了自己的心猶如燒開的沸水,「噗噗噗噗......」翻滾不停。 伴著兒子的咳嗽聲,我輾轉反側,徹夜難眠。 這陣子他早晚咳嗽,有時夜裡還咳得嘔吐,先去看的西醫,醫生診斷為過敏性咳嗽,服藥一週。有些好轉,但沒痊癒。而後再帶他看中醫,喝了幾天中藥仍不見效。聽一些好友媽媽分享只能慢慢養,就想方設法學習各種推拿手法,幫助他改善。可沒多久,咳得更加厲害,去醫院驗血查出流行的支原體感染。 唉,孩子一生起病來,就像一頭蓬頭垢髮,剪不斷,理還亂。 折印皺紋 為人母的心就像牆上上了發條的時鐘,一刻不停地「滴答滴答」響。疫情開放後,兒子正逢兩歲,我們搬了一次家,自此每個月都要和病毒打大擂台賽式地,一回合又一回合地搏鬥。 此前,國慶期間細菌感染,發燒咳嗽了一多星期,好不容易有些好轉,又開始新狀況。上個月感冒流鼻涕遲遲不見好,鼻炎復發;再上個月手足口病高燒四十度,食慾不振;再再上個月二陽高燒......自從去年年底女兒出生後,兩個孩子生病常常是此起彼伏,這個還沒痊癒,那個便被傳染開始病程。好似一場沒有硝煙的體力抗戰,從沒有停過。最後,自己也中招累癱。 還記得,暑期婆婆離開沒多久,我二次感染了新冠。那時先生出差,兩個孩子相繼高燒,我身體力氣還沒恢復,雙腿發軟,抱著嗷嗷待哺的女兒,兒子在一旁哭成一團......不久後,我再一次因尿道炎症發燒,也恰逢先生出差,在路上推著八個月大的女兒,牽著兩歲多的兒子,身體極其不適,想往家趕,兒子這時卻哭著不肯走...... 數不清多少個夜裡,等到兩娃終於睡下,將至凌晨,我還在一堆繁雜的家務中奮戰,第二天頭腦竟像裝了一個定時器一樣,在鬧鐘沒響之前,已經叫醒了睡不到五個小時的自己。然後,又開始鍋碗瓢盆的一天。 也記不得多少時候,當我在忙著妹妹的吃喝拉撒時,一旁的哥哥嚎啕大哭;亦或是陪哥哥做某件事時,妹妹眼淚汪汪。看著眼前兩個嗷嗷待哺的娃,恨不得把自己掰成兩半,一天有48個小時。 二胎後,整個人被一層又一層的疲倦感裹挾著,就像老奶奶臉上深深折印的一橫又一橫的皺紋一樣,在歲月的臉上鋪不平,使勁張也張不開,想合又合不上。這種感覺在日復一日的瑣碎生活裡如影隨形,趕也趕不走。 回想這一年,因胎盤前置只能剖腹產,月子還沒結束就染上新冠。身體像一名傷兵,在一次次與病毒的抗戰中,元氣大傷,士氣銳減。 有生之年,第一次深切感覺身體這輛車在極速地走下坡路,怎麼剎車踩油門都不聽使喚。心情猶如過山車,繞過彎,再繞一次,好像進入了黑漆漆的隧道,看不到盡頭。不受控的生活就像掉進了泥坑裡,怎麼爬都爬不出來。 和上帝拔河 當了母親,在粗糙的養育生活裡摸爬滾打後,才慢慢體會何為為母則強。在自己身體極其不適時,仍然有兩個小生命需要你的照料,你不得不挺直發酸的腰板,努力邁開發軟的雙腿。曾經手無縛雞之力,搬磚都費力,如今卻可以一手抱著將近二十斤的妹妹,另一隻手抱著將近三十斤的哥哥,還能一路小跑...... 夜深人靜之時,全身疲軟癱在床上,常常會問:有兩個相差兩歲,還停留在屁尿階段的娃,實在是最需要我體力的時候,為何使不上勁? 莫非老師在《向生命的禮物說yes》一書中,用大篇幅文字談身體,且放在書的最前面。以前單身時看的書,只會劃重點老師如何文字表達;養了兩個孩子,生活階段不同後,對書中的一段話真是心有戚戚焉。 「在生完老二後的幾年,身體常在病痛軟弱中掙扎,就像血漏症的女人。因為大量失血,眼睛無神,腦子渙散,身體虛軟無力,很自然地,病中就理所當然地停止了靈修的生活。」 「漸漸地,身如不繫之舟,心如槁灰,靈魂也開始漂泊在時間的縫隙中,從這一刻到下一刻。而病痛的特徵就在於啃噬身體無聲無息,但無聲無息卻不代表病沒有威力,它很可以從一張床四處伸展,成為對神隔絕的最大屏障。在病痛中,靈魂漸漸一直沉,往下沉......到一個地步,看到的全是黑暗深淵,全是陰影醜陋。對身邊人也開始心生許多怪罪不滿,天天躺在那,好像在自己的墳墓旁邊跳舞。」 看到「墳墓旁邊跳舞」,禁不住點頭如搗蒜,心裡連喊三聲阿們。誠如老師所說的「靈魂下沉」,有很長一段時間,我的感覺和經驗被疲倦的情緒淹沒:在最需要的時候,為何我所信仰的祂離我如此遙遠? 無聲吶喊,好似一場和自己較勁的比賽,也像在和祂拔河。這場比賽,我拼盡全力想贏,證明自己的力量夠強大。然而,一次次被現實打敗。 「我的幫助從何而來?」那位幫助者到底在哪裡? 腦海中不由自主勾勒出一幅可怖的畫面:祂高高在上,一臉冷漠,對人間疾苦冷眼旁觀。每每它閃過腦海時,我心裡憤憤不平,對著祂吹鬍子瞪眼,不甘心地狠狠甩下一句:祢贏,我輸。祢是上帝,當然永遠是贏家。哼! 這種滿盤皆輸的比賽糟糕極了! 自己和家人接二連三地生病,孤立無援中,所有沮喪、苦悶,都化成一句句反問,像矛頭利劍一樣,射向那愛的源頭。 如果祂看顧你,為什麼在你最需要的時候,總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如果祂愛你,為什麼你和孩子一次次生病,卻不見好轉?...... 這些話盤旋於心內,久久揮之不去。我的心在日復一日雞零狗碎的現實裡漸漸剝離,難道我所信仰的只是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經不起粗糙現實的考驗? 可是,我不想善罷甘休,一直停留在生活的陰霾下。曾經有人告訴我,當我們看不見光的時候,不是光不在,而是我們背著光,看到了陰影。 轉身被光照亮,我如此渴望,迫切懇求。 暗夜微光 那天下午,趁著兒子和女兒都睡了,我終於可以躺在床上喘口氣。閉眼之間,腦海突然閃過一個意念,仿彿是祂的聲音縈繞耳畔,那個聲音說:「孩子,你沒有輸。」 我心頭一顫,眉毛微微一皺:嗯?撇嘴回懟:「難道是祢輸了嗎?」 「我也沒有輸。」那個聲音溫柔又堅定。 我狐疑道:「那是誰輸了?」 「你永遠的對手。它對你說了很多謊言,讓你覺得自己輸了。」 然後,我繼續聽到祂柔聲低語: 「我們是贏家,早已得勝。我不是你的對手,我和你是一個陣營,只是你相信了對手撒旦的謊言。」 那一刻,眼角淚濕。 信心的微光在暗夜裡閃閃:愛,從未止息。恩典,從未離開。 信心之船 那天帶兒子去醫院做霧化時,讀到了養育雙胞胎長大成人的蝸牛媽留下的文字: 「生活的日常,猶如行舟(還是坐渡輪)。海面有時平靜,有時翻騰。」 「暈船時總是關注到自身所面臨的窘境,而忽略了主也在船上,也沒有餘力瞥見海面上的美景。」 「隨著年齡與經歷的增長,信心的船,越來越大,越來越穩。」 「我承認,偶爾還是會暈船,吐完了繼續進行生活的節奏。但大部分時候,我可以嘗到海洋的鹹味,感受到風的自由、天邊的雲彩、晨曦與落日。」 「船繼續航行著,我的皮膚因為日曬,黑得閃閃發亮,這是我與祂同行的榮耀痕跡。」 「我也能在載浮載沉的行舟歲月裡,與祂對話、與祂連結。」 反覆回味這段話,發現自己正在暈船中,像門徒一樣喊喪命,卻忽視祂的同在,無心觀賞海上風景。 於是,從醫院回來的路上,我開始思想:要以什麼樣的眼光來看待生病這件事? 我是為著兒子咳嗽不見好且加劇而憂慮,還是為著他雖然咳嗽加劇,精神卻依然不錯,胃口也很好而感恩呢? 我是為著一趟又一趟跑醫院煩悶,還是為著換了醫生,找到真正病因,沒有耽誤病程,及時治療而感恩呢? 我是為著想到明年婆婆不在,類似事情再發生,一個人如何應對而憂慮,還是說為著婆婆剛好在這裡,幫我搭把手,渡過這次難關而感恩呢? 我是為著孩子生病頻率增多,體質不好而擔憂懼怕,還是為這是一個學習機會,可以幫助孩子改善體質而感恩呢? 我是為著一個娃生病,另一個可能交叉感染而焦灼,還是為著當下有懷孕還帶兩娃的好姐妹來幫忙而感恩呢? ...... 同樣的事情,看待的眼光可以有所不同,這取決於你的信念:你相信了什麼? 相信,是一種選擇。選擇相信:即使環境不如預期,我依然相信祂的愛,恩典夠用。這不是依據我的感受、經驗,而是對祂的委身,意志上的降服—— 選擇所相信的,相信所選擇的。而相信的根基正是那本古老的永不更改的聖經。 我恍然:原來,信心的眼光讓人超越環境,擁有感恩的能力。 愛的彼岸 回到家後,生活如常。每天兩娃的哭鬧聲依然像交響樂一樣此起彼伏,身體護理依然是身為兩寶媽的功課,我還是奔忙穿梭在各種照顧孩子屁尿的生活起居裡......然而,心裡緊繃的那根弦開始鬆弛,試著讓坐在生活這條船上的自己停下腳步,留心欣賞海上的風景。 於是,稍有空閒時,家住在江邊的我便帶著孩子,一起欣賞江面上的落日餘暉。夕陽映照在江面上層層推開的倒影,峦峰起伏的山嶺和艘艘輪渡,儼然一幅渾然天成的畫作。此情此景盡收眼底,美得讓人心醉。 曾經為眼前江景奮不顧身搬家,如今安家後卻無暇欣賞,生活如齒輪旋轉的忙碌剝奪了享受當下生命的美好,我不禁在心裡狠狠敲打了自己幾下。 於是,我一手舉著孩子,另一手拉著孩子,雙眼眺向遠處的輪渡船,唇齒間發出深處的呼喚: 信心之船無論怎樣行駛,終會在愛的彼岸停泊。 那一刻,我彷彿看到雲上那一端深情注視的雙眸,從未離開。 -END- 作者簡介 細雪 一位在生活裡跋行的「阿母」,有一個飛翔的夢。在繫上圍裙的歲月裡,摸爬滾打,也乘著文字的滑翔傘,抬頭仰望。大學時蒙恩信主,曾從事文字工作;現用心陪伴,認真記錄。 圖書推薦 《天國的影響 上帝的時間》 莫非 著 超越, 不只活在此時、此刻、 這一個地方, 而是會問, 我、你、他, 在這世上 所做的每一件事, 是否都有 天國的影響和意義? 購買資訊: 台灣:橄欖華宣 https://www.cclm.com.tw/book/19317 北美:gcwmi622@gmail.com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