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2/17 20:05:43瀏覽7167|回應161|推薦383 | |
【西風吟唱】 -我的命運,要由自己來做主。
Believe in yourself and all that you are. Know that there is something inside you that is greater than any obstacle.
吃慣大魚大肉以後,人的胃口是會被養刁的。倘若沒有其他幾齣「朝堂戲」經典做為「比較參考值」,《芈月傳》的「千錘百煉,超凡入勝」或許可以更快速地說服人心。「千呼萬喚始出來」才上檔的戲,轟動之餘,被挑刺難免,被逐篇逐頁地比對細節難免,但某些「見面不如聞名」、「了無新意」的網路流言,卻委實言過其實了。
整整81集的《芈月傳》製作上的氣勢磅礡,考據講究,從頭貫穿到尾,做到了「一氣呵成,滴水不漏」。以一個故事,挑戰諸多龐大的創作企圖:具體呈現戰國七雄的「大爭之世」,難度高於架空虛擬的「甄嬛」;人物的精神肌理栩栩如生,有血有肉,跟被「言情」氛圍綁手綁腳的《武媚娘傳奇》比起來,厚實,深刻,毫不扁平,超越甚多。
《芈月傳》集數長達81集,一如日本「大河劇」、南韓「帝王戲」、金庸的經典如《射鵰》三部曲,免不了劇情的前半段會有好幾集「等主角長大」的鋪陳序篇,一般來說,大部分觀眾應該會認同從20集前後芈月以媵妾身分隨嫡公主遠嫁入秦,才算進入劇情真正峰迴路轉石破天驚的大開大閤。
但戲從楚國開始演,芈月的庶出身世,遭遇的星宿預言、后宮傾軋、鬼蜮奸計,儘管還在觀眾似曾相識的「宮鬥」路數裡發展,但導演鄭曉龍在視覺構圖上做了明顯的變化(比起《甄嬛傳》,景深透視效果,強化許多),在美學營造上更顯繁複絢麗(添加了一些過往少用的色彩,例如:孔雀藍),而隨著劇情的跌宕起伏,一個過場,一次搭景,看在明眼人眼裡,每個搭景都不是小錢,這個「豪氣」和「用心」做為第一印象,還是相當震懾人心的。
整體來說,《芈月傳》在創作上視野深邃,格局遼闊,不論就戲的主旨、人物、情節,在在顯示了等同於史詩劇(如:《三國》)一般的野心。平心而論,至少成就了四個讓人非看不可的看點:
芈月的人格「獨特性」: 杜撰一個「歷經艱難險阻,最後苦盡甘來」的主人翁來做為歷史劇的「情感主軸」常見,要能把正史可考的「女性政治家」在時代洪流中「承上啟後」的脈動與價值交代得完整,通透,並且讓人津津有味,殊屬不易。
芈月在基本人格上的「剛強」是不變的,在「家國歸屬」的認同卻是漸進的。她由「楚國公主」到「秦國太后」,到最後放眼「一統天下」,這已經超越「權勢」的桎梏,所謂「心懷蒼生」,也昇華,進階,擺脫國與國疆界間的藩籬。這個過程,不是一個「統治者」的偏執,而是一個「仁德之君」的蛻變,成型,這明顯跟觀眾印象裡的「朝堂戲」女主角是迥異的,也是更加特色鮮明的。這些思維的轉變,無形而有質,不論是劇本的詮釋或孫儷的演繹,都夠纖細,夠豐盈,夠擲地有聲。
芈月「我的命運,要由自己來做主。」的信念,不無「甄嬛」和「媚娘」的色彩,但因為篇幅空間的運用得宜,這個「不讓鬚眉」個性的「背景,演變,堅持」的性格邏輯,顯得更加入木三分,不是為戲而戲,不見斧鑿痕跡,更加合理。
而芈月在人格特質上最最獨特的一環,表現在對於「愛情」的認知上,她不依賴愛情,卻願意拋捨一切去捍衛她在生命裡遭逢的愛情。兩千三百年前的秦國,在禮教封錮的氛圍上還沒有後世那樣僵硬迂腐,一國太后,說嫁就嫁了,說懷孕就懷孕了,這一環節的劇情,有它區隔於其他古裝戲的「獨特性」,更有形塑「芈月」這個人物之絕無僅有的「戲劇性」,珍貴的是孫儷演來,「磊落」更甚於「激情」,「唯心坦蕩」更甚於「離經叛道」,特別真摯,格外動人。
「愛情戲」的震撼澎湃,蕩氣迴腸: 乍看《芈月傳》,論宮鬥「戲肉」的讓人眼界大開歎為觀止,論人物對白的水靈雋永,並不及《后宮甄嬛傳》;論劇情設計的緊緻,機巧,論節奏的讓人目不轉睛,並不及《瑯琊榜》;但全劇功德圓滿之後,卻勝在一個「情」字。 愛情戲,雖非整齣《芈月傳》的主軸,卻無處不在。三大情感段落,無縫接軌,一波緊接一波。真情激蕩處,感人肺腑;黯然惆悵處,教人隨之心碎,久久無法自已。
芈月一生經歷三個男人:楚世子黃歇,是她一生的靈魂寄託(soul-mate),生死相許,卻歷經無邊磨難。秦王贏駟,於她如父如兄,引領她的成長,啟迪她的胸襟志向,她之於他,是由恩生愛,由敬入情。義渠王翟驪,對她一見鍾情,數次捨命相救,義無反顧,更是助她平息內亂拓展疆土的左膀右臂。三種情懷的背景不同,衍生的因素,發酵的元素,都大相逕庭,難得的是全都被刻畫得絲絲入扣,淒絕美絕,既沒有絲毫毀損「芈月」這個角色的人格完整性,更從不同角度烘襯出「愛情」在她一生的波瀾壯闊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孰公孰私?何為「大」何為「小」?抉擇的糾結,在其中,戲劇的張力,也在其中。悱惻纏綿,交織著劇力萬鈞,是《芈月傳》最最教人刻骨銘心的一個區塊。
三場驚心動魄的愛情,成立了許多場至情至性的「經典場面」:秦王贏駟,在芈月難產時撕心掏肺的聲聲呼喊。公子黃歇,無語訣別時的一步一回頭。義渠王翟驪,不惜拋卻性命,以身試蠱的生死關頭……。在在驚心動魄,無不令人過目而難忘。
時空背景的「特殊性」: 從戲一開鑼,商鞅的「五馬分屍」大場面,還原史書記載秦王所謂「殺其人,用其法」的典故開始,就已經巧妙地為《芈月傳》這個故事灌注了「經世治國」這樣一個特殊的嶄新戲劇元素,並且延續發展,立體化成為整齣戲的核心架構(不論是情節的,或是精神意念的)。
秦王帶著芈月到荒郊祭拜商鞅孤墳的一場戲,感人至深,也帶出了《芈月傳》不被「奪權」、「爭嫡」、「宮鬥」這些尋常古裝戲招式束縛的更寬闊格局。
看多了唐、宋、清為故事背景的古裝戲,以紀元前的戰國做為舞台的大戲相對較少,《芈月傳》的年代,在春秋之後,在秦國一統天下之前,諸侯割據,天下之勢瞬息萬變風起雲湧。除了在視覺上「服飾規制」、「器皿建築」乃至文字是寫在竹簡上而不是紙面上這些「細節」帶來了一新耳目的感受,在劇情走向上,張儀、蘇秦等政治家游走於各國間「合縱」、「連橫」地獻策,這些場景,一來呼應史實,二來營造出波詭雲譎變幻難測的戲劇效果,精彩紛陳,十分獨特。
不容小覷的文學價值: 芈月重逢黃歇,一切恍如隔世。萬般繾綣,卻已時移勢易,黃歇臨去,秦王在郊外亭中以水酒相辭。那黃公子,既是情敵,更是招才納賢的對象,那場戲裡的一番對話,表面雲淡風輕,內裡驚濤駭浪,從容到極點,卻也兇險到極點。那一場戲,貌似什麼都沒說,卻實在什麼都說了。
戲味,脫離不了人味,最耐咀嚼的對白,往往脫胎於最真實的人情。芈月當了太后,對內的矛盾,艱難不亞於對外的征戰,一場「清粥、棗糕」的戲,化解母子心結於無形。接下來,秦國國勢穩固後,面對最後一波暗潮衝撞,這時,劇本發揮了精準絕倫的「駕馭能力」,一個讓人由衷喜歡的角色,隨著劇情推演,卻讓人順理成章地感受到必須誅殺的「共鳴性」,那個「合情入理」的編劇能力,在敘事技巧上,絕非一般。類似這樣上乘的處理技巧,《芈月傳》81集長篇裡頭,族繁不及備載,具備了極高的文學價值。
《芈月傳》的角色人物繁多,盤點演技,孫儷的縱橫全場,功不可沒。讓人欽佩的是在「甄嬛」這樣歷歷在目的形象對照陰影下,她運用肢體、眼神等細部設計,成功地雕琢出兩者之間的差別:芈月,顯得更剛強,更無畏,對自己一以貫之的信念,更不見猶豫,在情感上「主導」的成份也更濃。在幾場關鍵戲中,孫儷的真情流露也更見「人性」,和黃歇的兩次訣別,她仰天嚎啕大哭,箇中「不得不然」的無奈,毫無修飾,真實得讓人隨之一慟。
《芈月傳》的卡斯策略靈活,機動,耀眼無比。大小角色,該上場就上場,該消失就消失,完全依據情節需要,沒有明星包袱,不見拖泥帶水。劇中從客串的趙文瑄、蔣欣,到「楚國后宮」、「秦國后宮」、「滿朝文武」…,到週邊的諸多輔配人物,個個恰如其份,盡皆無比出色。
而三大男主角,方中信沉穩凝重,黃軒氣質斐然,高雲翔情感豐沛,演技都熠熠生輝。劉濤的「芈姝」一角,一如《甄嬛傳》的「安陵容」,《武媚娘傳奇》的「徐慧」,由最溫柔到最狠辣,轉折和呈現,和前兩者並無太大不同;比較特別的是,劉濤剛在《瑯琊榜》完成了「霓凰郡主」那樣一個絲毫沒有「陰暗面」的角色,立即又投入了一個落差如此懸殊的戲劇人格中,表演能量之強大,舞台形象跨幅之寬廣,很不簡單。
綜而言之,《芈月傳》是一齣倒吃甘蔗的耐看好戲,人物的「共鳴性」、情節的「黏著度」,越往後走,越見佳妙,濃烈。精緻,認真,高明,是2016年向您推薦的第一齣必看大戲!
文:柯志遠/《芈月傳》登峰造極的四大看點。(感恩柯老師提供立論精闢的評論。看過數十篇影評,此篇文章是瓦妮認為評論的最為宏觀深入與契合己心的思想共鳴傑作。
。 西風--
文:切格瓦妮
我們常常聽到某些專家評議一些戲劇作品是--流於匠氣的庸俗與山寨的模仿味道。 匠氣者,大體是指某些人的戲劇創作-缺乏一些與眾不同的獨特巧思與不凡風格,而且允人有一種流於低俗雕琢技術層面的工匠氣味。 這樣的戲劇作品──是形之於同一個樣板的山寨複製品,難與定論其藝術品味的層次級位。
戲劇創作的第一個原則,是弄清楚甚麼才是戲劇藝術? 甚麼才是藝術創作的獨特巧思? 此巧思在於戲劇創作者--有能力將戲劇創作產品賦予其編導靈魂的高度辯識力-或者蘊於內而形之於外的獨特創作風格。
這世界每天運轉不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是基本認知與定律。 在這個廣闊無涯的宇宙裡,比我們高明、比我們優秀的思想人物數不勝數,只是我們不清楚其藏於何處而已。
倘若一個工匠數十年來每天都將自己囚禁於某一個狹窄天地,操練著某一個日復一日的熟練動作,充其量不過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動物而已,難與藝術殿堂的高素質層次劃上等號。
藝術是人類的知識、情感、理想、意念綜合心理活動的有機產物,也是人們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認知形象表現。 因為人類的某些經歷是難以用言詞來完全表述的,為了表述這些深存在內心的最強烈的感情和思想,我們便使用了一種稱之為藝術的更敏銳、更精巧的獨特語言。 而戲劇便是這種獨特的語言所形象化的具體表徵。
在許多人的認知裡,創造藝術創作最忌有匠氣,創作最好是渾然天成,逸趣橫生。有匠氣表示沒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在裡面,只是套用了一般市面上現成的山寨模式。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可能巧奪天工、精美華麗,但是畢竟流於天下戲劇一大抄的俗氣,少了那麼一點視野深邃的大氣與靈氣。
一言以蔽之,工匠們如果手藝精巧,還能賦予其個人獨特的創作靈魂,才能擠身藝術家之林。藝術借助人類的感性特質反映精神境界,包括客觀和主觀的世界。渾然天成,毫無匠氣的藝術作品,方能流芳百世,傳承千秋。
從以上這些論述的角度觀之,羋月傳則不失為一部有其獨特賞味價值的大型歷史藝術宮廷劇。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