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農業發展的問題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的淺見
2018/06/23 10:08:49瀏覽1119|回應0|推薦9

 

台灣農業發展的問題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的淺見

 

@2019/04/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Ome6clpoF0

高金素梅委員狂電陳吉仲,說的真好,一個不務正業的農委會主委,在鄉被農民狂嗆,在國會被質詢的啞口無言,
陳吉仲,不在每天在南海路上班,卻成了井中之蛙,不斷將井中之水向外潑,如果是井水回落自身滿身污,卻仍揚揚得意
您不知道在南海路上最有名之一的植物園內,分別有兩個大小池塘,池塘中的青蛙更是蛙鳴四起,震耳欲聾,
您卻是在井中沾沾自喜,妄您還在"南海"路上班,整個農委會對南海週邊的各國的市場調查做了多少,
東南亞各國的果菜市場有多大,有多少品項,進出品的比例又是各有多少,台灣又佔了多少比例,成長的空間又有多少?
這些都是應該由農委會來告訴農漁民的市場資訊,過去的農委會不要說行銷不力,更是連市調的工作都沒做,
有何農藥檢核的要求,又有那些需要冷鏈的運輸,農特產品出口的整體含運輸,包裝,冷藏,分級等成本的分析結構,
連星馬市場的MOU都加以抺紅為政治訂單,不要成天只帶著紅色眼鏡在看別人,
然後現在眼紅就開始找盡方法,只為卡韓卡高雄的要求人家交出MOU清單,還語帶威脅的沒農委會協助就不用想出口之語氣,
難不成農委會想從中抽佣嗎?,要求農漁民的買路錢嗎?,陳吉仲不下台,農漁民還有活路嗎?
 

         @2019/0319 文山伯在中天頻道拿出業耆將虱目魚做成的虱目魚餅, 陳吉仲啊!陳吉仲啊!陳吉仲啊! 您寫篇博士論文,結果在學養上,還輸過一個文山伯, 人家真的在基層幫農漁民找出路,台灣農漁民雖然學問不高,但是卻是技術研發是一流領先世界 其他台灣的所有農漁民,看看文山伯的簡說,依此判斷,文山伯手上有一定有許多產業銷路的消息, 他也一定樂於分享給其他農漁民,特別是那些有志繼承長輩的青農,您們要將此訊息說給長輩聽, 這些農委會的官員,不同於蔣經國時代的農委會官員,何以如此評斷 因為現在的農委會官員,一輩子沒挑起有機肥在田中進行下肥料,除草,施肥...等民事工作, 這些漁業官員,一輩子沒拿過殺魚刀,去殺過一條魚,沒上過漁船去下網,收網,分類,,,等真正的漁業工作, 在這樣的官員,完全不了解基層之下,他們如何有能力幫忙您們農漁民的困難, 所以青農們,所以您們的出路,要再睜眼仔細看清楚,誰才是真正能幫您們的人. @2019/0314   在3/13日的中天頻道,看到麻豆文旦的柚農們全聚在一起說明去年柚子崩盤丟棄於溪旁之事, 可以看到分別有老,中,青三代的柚農,您們年輕的柚農比較有在網路上流覽,您們必須肩負將網路的訊息轉譯給老農的責任, 龍介仙,好不容易的替您們找到通路,接下來的半年,您們必須管制好柚子的品質,否則失信於通路商,那將是後果慘重,您們要想一想,全世界只有台灣有台南麻豆文旦,這是一個品牌,如果未來出貨出現品質問題,讓通路失去信用, 將會連累全台的柚農,甚至於連累全台灣水果的聲譽,相信您們要的是長長久久的持續訂單, 務農的辛苦,要看天吃飯,如今龍介仙幫您們打開了通路,只要您們顧好品質,明年就仍有機會有此通路的訂單, 只要您們將此品牌建立好,其他的水果也可能有機會順著此通路年年收到訂單, 所以要有遠見,今年是第一次這個通路賣出去,您們想想接下去是否會讓其他的通路也想要台南麻豆文旦, 那麼您們在未來就不怕水果賣不出去,但是您們也要有信用維持市場之秩序,不要輕易破壞產業的市場價格, 如果仍再擴充至東南亞,美洲,歐洲的市場,那樣整個品牌就可以鞏固了, 所以在座的幾位年輕的柚農,您們對網路的接觸很多,您們要多跟老農多交流,讓他們跟著您們轉型與升級, 這樣台灣的農業才能穩定的發展,希望您們看到本文後,多跟老農們一起討論,您們要團結在一起才能產生競爭力。


 

     台南麻豆文旦的柚農們,您們要想想您們已經照顧那片柚子田20~50年了,那些是您們生出來的子孫,相信您們對每一顆柚子樹,都有很深的回憶,您們再想想有的是20來歲,,也有已經50年的歲月,請問全世界那裡還有這種老柚子樹,可以與您們比擬您們經過數十年的照顧,可以說是充滿感情,所以每年中秋結出來的柚子令人唾涎三尺。
這就是麻豆文旦的品牌價值,現在的購物台與電商已無所不在,您們已經可以不再需要經由盤商來銷售農產品,過去您們農民沒有發聲的管道,在此次1124的大選後,全國上下已從中天頻道得知您們的心聲,更在韓總與龍介仙的代言之下,讓您們的農產品不再被剝削。
民進黨2016年上台至今已三年,一群文青的農委會有替您們做什麼嗎?,連品種都分不清楚,何來協助,那些在地的立委在選舉時,會找您們出來固票,然而當您們需要幫助時,卻是致之不理,還視您們是土包子,這些都是未來需要改變的地方,您們未來只認人不認黨,誰能幫助您,您就票投給他,因為您們是他們的主人,誰可以幫您們找到通路,誰可以幫您們解決問題,您們就將票投給他,讓他們搶著來幫您們,這才是王道。
因為您們有全世界唯一的麻豆文旦的品牌,不是嗎?

 


<主文>

               今年以來已發生數個農作物盛產過盛,所產生價格暴跌之情形,雖然事出有因,固然有氣候變化的因素,但是也有人為上的疏失, 可是從這幾個事件看起來有其因果之關係,在此就個人之淺見,拿出來給各位參考,雖不是農業本科出身,更沒有一日下田耕作之經驗, 想必在農業領域的各個先進,應該了解問題之所在,在此將個人看到之問題列出做為大家之參考,如有不詳盡之處,還請見諒。

一) 土地問題

台灣在光復之後,經過三七五減租的政策,打破了佃農與地主之間不公平之契約,可以說是在台灣的農業結構產生根本上的改變, 可能很多年輕一輩的人,根本不了解三七五減租的政策是什麼東西,因為近幾年來的學校教材中已不再提及改變台灣農業結構化的重大政策, 應該至圖書館找找三民主義的資料,自然就可以找到其來源之處,經過了快兩個甲子的120年,有人對三七五減租的評有好壞參半, 在此也不去追捧或貶抑,那就留給歷史學家去評斷即可,在此要表達的是三七五減租政策,是真的讓很多佃農從此翻身,當然肯努力的佃農, 也利用那機會好好的耕作去獲得屬於自已辛勤耕作下的成果,而當時的地主,雖被強制徵收了土地,但是也有受到政府的補償, 在此不評論地主得到的補償是否有公平與否,但是也看到有的地土從此由過去的農業社會轉至輕工業,或甚至於成長至大型企業的例子, 也有看到有些地主在拿到補償後,不思好好利用所得到的補償,與時跟進的發展新領域,而最後花費殆盡的分毫未留的例子,嚴格說起來, 那是一次社會財務的重分配下的如果,有好也有壞,所以說三七五減租政策的歷史價值,就讓後人去評斷吧,可是為什麼在此提及此事, 就是因為經個這兩個甲子120年後,另一個農業上的問題正在發生中,前幾年有人見識到此問題之發生,可是卻無法有效的去改變, 所以未來此問題不解決,是無法解決農業上結構之問題,那就是"有地者無力再耕種,有意務農者卻無地可種"的現象, 是否仍可運用類似三七五減租的精神的再次改造台灣的農業結構,時空環境的不同,而要的是另一種構思配套完善的新政策, 這是農業上根本之問題,台灣已進入工業社會數十年,工業用地之需求日增,素地已嚴重缺乏之下,就會有心人士將腦筋動到農地之上, 如此讓良田變水泥叢林,並非最佳良策,所以台灣面臨另一次的"土地改革",只是有政客正利用此點在操弄著私人利益, 所以土地是農業的根本,經濟是國家之基礎,在這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就看當權的智慧與責任感了,做的好會留名萬世, 做的不對會遺臭萬年,所以當權者需謹慎為之.

二) 人力問題

台灣農業的人力問題,目前是出在"老一輩已無力耕種,下一輩卻無地可種"的窘境,過去在農業社會轉換工業社會後, 原先在農業社會的農耕者,因為體驗耕種非常辛苦,所以都鼓勵下一代要上進努力讀書到城市去發展,所以次一輩的兒女就很少留在鄉下, 如今這些原先的耕種者,已上了年紀,體力也消退許多,而次一輩的在外發展,也有自已的一片天,所以形成"老一輩已無力耕種"的難題, 即使有晚輩願意回鄉接下原來的農事,因為已久未務農,就農業知識,耕種耐力,引進科技,有機環境與農業升級等問題, 也是晚輩需面對的問題,但是另一方面也有些是農專畢業的新一代想從事農業,但是卻苦無耕地可租的問題在發生, 這些都是本身對農業有很高的熱情與興趣,而在選擇學業時就朝農業專科就讀,在畢業後,雖有農業專精,技巧,知識與情報等, 但是卻苦無耕地可運用,而斷了發展的機會,而國內也少有大型農業企業可司提供職缺,讓其有一展長才的機會, 這對有興趣的務農新一代是一個嚴重的打擊,沒有這新一代的新生力,對台灣農業的老化之問題, 需思考如何建構一個媒合老一輩與新生代兩者的平台,讓新生化可以承租老一輩的良田,讓台灣的農業達成自給自足的境界, 亦有些人士提出引進外勞人力的方式,來解決農業人力缺乏之問題,但是那只是短期方案,也對國內就業毫無幫助, 因為如果農業能夠引進科技,一則可以減輕農務繁重的缺點,也可提升效率與品質,如此就可讓新生代增加參與的興趣, 台灣農業產品如果都是進口,並非長久之策,反而有違國安,台灣有條件達到自給自足的條件, 而且台灣現有的農業之技術,品質與項目,都是世界有名的優良,農業人力仍需有足夠的比例,才是國家安全的保障. 從近幾年,從媒體看到許多年輕的小農,正在默默在田野間,開啟那個小小的個人務農的計畫,也許會有很多人不了解, 為什麼他們不嚮往都市的繁華與光鮮亮麗的上班族生活,而心甘情願的在農田中,弄的全身是泥巴與在艷陽下?的滿身是汗, 那就是他們的理想與興趣,享受的田園的生活,看到耕耘下的稻穀與蔬果,在瓜熟果落下的成就感,比坐在冷氣房內打著電腦, 更加的屬於他們的人生,更有那在竹科年薪百萬的科技人,在適當的時機,斷然?家帶眷回到家鄉,去擴展內心中嚮往的田園生活, 那又是為什麼,其實就是個人的喜好,興趣與生活態度的不同,所以就農村的人力,並非絕然沒有年輕人,只是這些年輕人在缺地與缺資金下, 仍然願意回歸田園,難道整個國家與社會伸出援手,幫助他們完成實踐他們的理想嗎?,因為他們會帶給台灣的農業新希望與新方向, 例如:有機農業,農業自動化,生產履歷,農產品的存儲新技術,高附加價值的農作物,產地與電商結合的新產銷模式等, 這些都是台灣農業未來發展的新生力軍,也是台灣農業轉型的契機,他們需要國家政府與社會大眾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們更需要投資, 台灣在科技業的投資絕對不乏資金,但是農業方面的投資可說是比例太低,才造成如今很多農業專精的人才外流,投資這些年輕小農, 就是投資台灣的農業,新技術,新想法,新觀念就可以改變整個社會對農業的錯誤了解,這就是為什麼認為農業非夕陽產業的原故。

三) 氣候問題

台灣位處環太平洋的亞熱帶,有颱風,地震,乾旱,暴洪等問題,尤其是地球暖化所衍生之問題更是複雜,近年來氣候變化異常, 已是常態,如果農業政策未考慮氣候變遷,那就是真的是看天吃飯,台灣的地理環境山高地狹,雨水位差短促,幅地不大, 都是不利大型農業發展的地方,但是台灣人的耐力,克服惡劣環境,已是天生的基因,農業問題是無法忽略氣候的條件, 但是近代天氣預報技術的精進,可以說是除了地震難以預報,其他的如乾早,颱風,暴雨等都可以有相當的準確性來達到預防的作用, 台灣也有許多的水庫,可以將雨勢與雨量保留下來,做為灌溉之用,只是近幾年來水庫使用年限已久,淤積已嚴重影響水庫儲存兩量的能力, 清淤一直是成效不彰,再加上工業用水不斷攀升,與農業搶水,已到水火不容之地步,而農業如遇缺水,那可是上帝也無能為力, 所以除了為了因應氣候問題,改善淤沙的問題,是刻不容緩,水庫清淤,工業節水,作物改良,水源再利用, 水源防治污染等多種角度改善並進,農業才會有機會克服困境,水殖產業使用水的程度也非常高,改良養殖技術,也是不可忽視, 地球平均溫度升高,也造成熱帶病蟲害也北移的現象,所以改良作物的抗旱能力,也是新一代農業發展之方向, 溫室農作物可以抵抗氣候的變化,也造就台灣發展出完整模擬溫濕度的全室內無菌水耕種植產業之發展,這都是台灣可發展的未來, 只要政府定下良策,相信國內的產業界都願意投入跟進,所以台灣的農業不應該是夕陽產業,提供台灣自給自足更是戰略目標, 引進科技,升級農業,抵抗氣候變遷,更是台灣久安之道. 台灣有許多廢棄的工業區建築物與蚊子館,是最好對抗氣候異常的最佳”溫室”,為何如此認定,因為有些原用於IT產業的廠房, 因為外移大陸,或轉投資於其他市場,可以說是已降低了使用比例,其原因有廠房規模已無法滿足市場的數量成長,其廠房的堅固程度, 絕對比在農村再花數百萬蓋的溫室更為牢靠,只需略為變更設計成為利用科技的新水耕無菌方式農產品生產線即可, 這在台灣已有原先IT產業的企業,已成功的案例,專門生產生鮮蔬菜,供應給幾個大型賣場與餐廳,使用LED模擬照明,無菌廠房, 還有模擬強弱風向,來增加農作物的抗風基因成長,而且已將數種農業科技設備外銷的例子,這也是一種另類城市農業的新模式在發展, 不但不受氣候影響,更是萬一有嚴重天災發生時,另一個可以產出農作物來支援市場需求的次要途徑,一方面可以將低使用度廠房加以活化價值, 再一方面也創造了新就業機會,更一方面也縮短了農作物與市場的距離,更是將科技與農業產生結何的最佳實驗場,這麼多的好處, 又可以對抗氣候變化,何樂而不為呢?

四) 技術問題

台灣早期的農業技術,可說是非常卓越,只是在工業化後,已漸漸的被忽略,這是非常可惜之事,台灣在農業品種改良, 是有目共睹,不止稻米,蔬菜,水果等的品種改良,種類繁多,更是精進,連珊瑚的培養與復育,都已小有成就, 但是因為農業專利意識不足,往往有好的品種與技術,因為國內發展環境不良,造成技術外流,又沒有專利保護下, 就平白讓國外業者賺取利潤,而沒有回饋台灣的研發者,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相對著農業機械更是農業衍生出的另一個機械產業, 只是目前國內的層次仍低,無科技化升級的力道,育種有時需秏數十年,但是農業自動化,卻是可以短期獲利並回收的來源, 而這些農業自動化尚可外銷至鄰近國家賺取外匯,因為與台灣近似的條件之國家,需求類似的農業自動化也是非常破切, 不但可以增加產業收入,甚至可擴展農業外交的可能,如果就農作物品種與農業自動化兩者並進,那將是其他國家無以取代的利器, 如菲律賓,東南亞等地區,就氣候,人文,農產品,地形等均與台灣近似,這些都是可發展的潛在機會,再者是保鮮,保色澤與冷藏, 再加工等技術,也是可再發展的目標,如此才能解決將來農產品外銷之根本問題,否則農產品就只能侷限在台灣銷售, 也無法在品質上與外國農產品相比擬,另外的就是如何發展有機技術,這是世界趨勢,也可提升農產品的價值, 台灣在農業技術方面是絕對沒有任何問題,只是出在政府多年未有很好的配套規劃而已,台灣在IT技術的能力,已是世界上的佼佼者, 如果將IT技術引入農業,那就增加農業的附加產值,也可以提供目前IT產業另一個出路,這樣是IT產業與農技農業,兩者的互謀其利的機會, 所以就看政府與民間企業如何去整合了. 台灣在技術的研發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模式,近幾年已衍生至其他產業,唯獨是在農業方面,可以說是不被大眾所知道, 一條台灣鯛(吳郭魚),可以變成兩片魚排,還是可以化做膠原蛋白,更可以變成白內障的人工水晶體,一個蒜頭可以做成蒜精與黑蒜, 所以技術絕對沒有問題,問題在苦有技術卻沒有整合與行銷,這些技術不知道如何申請專利,保護智慧財產權,讓研發之成果回饋農業本身, 主要是台灣的農業的規模沒有企業化,這有一部份是土地政策造成的因為土地的繼承與分割,造成農地不斷縮小,以致於單一農戶的農作物之產量太小, 而且是家族耕種模式,當然無力朝經濟規模發展,尤於農業技術都是從農產試驗所提供,而農試所只提供品種,耕技,蟲害等技術而已, 沒有將後段更高的附加價值的技術去推廣,造成農作物停留在原料的層級,當然就是附加價值非常低,那樣農產品的價格就永遠不可能提高, 所以如何將技術轉化成價值,就是台灣農業必須立即進化的地方,否則農業將淪落為初級原料的低價值的格局。

五) 銷售問題

台灣在農產品銷售問題,仍停留在30年前的模式,雖然這幾年電商的發展,已漸漸有突破過去攏斷的局面,但是比例仍很低, 因此每當有氣候因素發生,就讓大盤商上下坑殺獲利的情形,形成產地價格崩跌,消費者卻未獲其利,反而讓國外農產品可陳之機, 這樣的模式已過時,台灣農產品品質之好,但是台灣民眾卻無法消費,就是中盤商在特許之下的弊端,如不改善,農民是無法翻身, 農業產業鏈的各個層級需有合理的利潤,這是無可厚非,但是因為農產品有季節,保存期,與運送條件等因素,都是左右了銷售的問題, 可是未來農業發展在嚴禁農藥,有機栽種,在地化,縮短農產品的路程等面向,所以台灣應該打破30年不變的農業銷售模式, 否則只會有意務農者的新生代再次墜入惡性循環的宿命,那樣只是讓台灣的農業更沒有前途,不但成為國安的隱憂,更無助農業就業人口, 將來物聯網的發展,無人商店,生產履歷,低溫冷藏,快捷運送,甚至蔬果當日下訂當日配送等新銷售模式都將考驗著台灣的銷售途徑, 所以農作物的銷售模式將會有時代性的變格,台灣絕對不能自絕於外才是. 台灣的農戶,本身都沒有銷售管道,過往的習慣就是交給農會或公糧的方式,以致於好品質的農產品被一般級的訂價,雖然已有農戶採取自銷, 但是還只是少數,大都是農戶成員本身有年輕一輩的成員,了解網路直銷的方式,自行推廣,才突破過往行銷的壓榨,但是絕大部份都沒有這個能力, 而農會也未提供這樣的解決途徑,因為這與農會的利益有衝突,最後就淪落為中盤或大盤果菜批發商在攏斷菜價,更可惡的是,往往利用天候因素, 在市場上左右菜價,形成剝削,農戶因?心無法銷貨,只能任憑菜商喊價,這樣的不公平模式,不予打破,農戶無從翻身,農業又何來的希望, 難道說任其台灣農業消失,完任仰賴進品農產品來解決嗎?,那麼颱風來時,菜價就不會漲嗎?,台灣喪失農產品自給自足的能力,絕非台灣之福, 政府應該輔導農戶建立多元銷售管道,打破過去菜商攏斷的局面,而不是縱容大型果菜公司無限制的進口農產品去取代國內農產品, 維持國內農產品自給自足的策略是一個國家安全的根本,事事仰賴國外是會被斷糧的一天,那是對台灣農民不公平的戰爭。

六)政策問題

這是讓個人憂心之處,不談對不起自已的良心,本人非農業專精,如今卻在農業專家面前賣弄關刀,乃是自不量力,以上所談數點, 可以說是皮毛,根本不入流,但是只是就所想到的問題提出來引題,希望那些農業專家不是只是坐在辦公室吹冷氣的擬定台灣的農業政策, 近年來天災不斷,只看到菜價暴漲,消費者苦不堪言,菜販無菜可賣,菜農無菜可收,更惶論農家收入提高,當氣候穩定大豐收時,卻是菜價崩跌, 只能菜爛耕除,心血泡湯,這樣的過程,是年年在台灣上演,這不是天災加人禍的雙重打擊著農民,工業發展被政府強行搶水,卻犧牲農民的生計, 農民不被尊重,強行徵收農地良田,只為政客任意圖利建商,炒作地皮的農舍豪宅,已到觸目驚心的地步,為了選票利用補助收買農民, 這絕非有良心的農民所樂見,縱容菜商操弄菜價,剝削農民,都是無已覆加的地步,如此下去,台灣的農業還有喘息的機會嗎?, 不尊重專業,外行領導內行,把持權勢,左右農業政策的核心,農會本是應該協助農民為宗旨,如今已變質,成為政客綁樁,圖利詐貸的對象, 矇騙老農,排擠小農,這些如何讓台灣農業如何轉型與重新再振興,為了選舉下鄉作戲,卻提不出半點對策,這樣的政府如何讓人放心, 也許有人認為過往只是一再批評執政者,自身未有任何貢獻,因此才興啟撰寫本文的看法,個人已過半百有餘,無田無地,更無農技, 更不是任何農陣或社會團體,只是一個平民而已,也只能筆上談兵,主要是提醒執政者要謙誠的面對農業問題,

\本人不相信現有的農政單位內的農業專家,沒有想到以上之問題,只是不在其位不做其事,而農政單位的主事者,如果只是外行領導內行, 才是阻礙農業發展的阻礙者,執政當局如果繼續如此不尊重專業,那麼早晚有一天會被年輕一代的農戶所反撲, 那時當權者就會不可救藥的被摒棄,台灣不像香港或新加坡,本身沒有地理條件去發展農業,台灣有深厚的農業技術與IT技術, 如果台灣的農業政策仍不思改變,那就是枉費過去農民對國家的支持,最後仍是苦口婆心的再次奉勸執政者, 莫將農民當禁臠,更不要輕視人民的智慧。 以下是之前在此平台批評農委會的內容,本人亦將其留言於此,

*************************************************************************

                     農業問題本來是個專業的產銷問題: 但是執政兩年的蔡政府卻是用政治手段解決專業問題,當然是捨本逐末,

一)上台取得政權,為了酬庸農陣社團,在不問專業下,就引用農陣社團親信,以致能力不足,缺乏專業,過往在野黨為了拉攏社會團體力量,涉入農陣,如今執政在手,為了酬庸,更是不記專業,對毫無實際經驗的人員,盲目力挺下,就更沒機會檢討農業升級的契機.

二)農業產銷已是長年在天災農損與農產豐收價跌的兩邊擺盪,但是卻是執政黨操作選票的最佳途徑,所以難以杜絕政治力介入的命運,農會組織已變成小型金融單位,喪失了協助農民的本意,更是政客綁樁的對象.

三)身為全國農業的主管機關—農委會,更是政客操弄的首要職缺,因為事涉近90萬個農民選票,而農委會內部專業事務人員,只陷追求科學的熱情,而任憑政客指派政務官與事務官,已形同頭尾分離的變形蟲.

四)台灣在農產品品種改良成績優異,但是農民的收入卻是社會中的落勢族群,問題出在只求產量倍增,而忽略質變升級,因此每逄災損,價昂卻量減,若遇豐收,卻造成量增價跌,最後形成有技術能力者出走,反而形成對國內的產業的衝擊.

五)農業產業的人力版圖,已有結構性的困境,上一代人力凋零,下一代仍在摸索,青黃不接,上一代有地卻無力耕種,下一代有力卻無地,農委會卻未能適時媒合,以致於農業無法引進科技自動化,形成農業未具經濟規模,當然就更沒有競爭力,那又如何外銷突圍.

六)農陣團體只追求抗爭上的光環,卻無心替農業把脈,更是變成法律人的潛伏之地,不思改善農業問題,更是輕視農業專業的必要性,一但攀附當權者,就如一人當官雞犬升天的政客,卻拿農民的利益當作升官發財的犧牲品.

七)台灣農業已成為大陸與臨近國家的農業實驗教學的最佳人才培育場,而苦心研究的成果,卻未嘉惠國內的產業,農業專利與農業自動化更是如沙漠般的赤貧之地,未來的氣候變遷將決定一個國家農業發展的命脈,如果主管機關農委會仍在用286電腦的思維,那麼農業的AI與大數據將成為遠在宇宙外的月球一般,永遠沒有接觸的一天.

八)過去從農業社會進展至工業社會,土地變成有心人士覬覦的對象,目前更是政客炒作的目標,良田流失,土壤水泥化,農舍變豪宅等農業政策,政府已忽視到任憑政客操弄的地步,這絕非國家的福氣,反而是國土安全隱憂,想想一個沒有下過田,更沒有種過一畝地的農陣人士,又能想出任何改善農業政策的良方,反到是忘了初衷,成天鬥爭權位,當政如果看不出這個問題,那又如何改善國家之命運呢! ********************************************************************************

之前批評北農事件之嚴厲,實因看到政府將毫無經驗與能力的"實習總經理"安排在北農公司,以致產銷失調,菜賤傷農的一再發生,之後出事後,不知檢討,反而召來總統親自睹上力挺,不問專業,不問能力,只問血統與親信,在社會反彈後,原本可由董事會立即做出決策改善,沒想到實習總經理竟然聯手農委會法人代表與民股,故意不出席臨時董事會,以政流會,如此的決策違反了企業倫理與管理通則,讓社會大眾無法接受如此霸凌的行為,才會令人無法忍受與憤憤不平,行政團隊漠視社會民意的反彈,政治力的介入,掩視不法,人民豈可縱容,為了証明在干台上的批評,並非任何政治團體的成員,也利用平台提對台灣農業發展的期望與建議,也相信在台灣的農業專家,應該比所撰述的內容有更具體的計劃,只是受限於職權之故,無法讓當局接受,才會發生”北農事件”,這是台灣的不幸,因為當局已失信於民,視農民為禁臠的悲劇,將會讓台灣的農業失去專業領導的錯誤循環,那是對國家安全的考驗,所以才在此平台再次呼籲大眾群起追求真相.莫讓那些在鄉間辛勤默默為台灣農業打拚的農戶失去奮鬥的動力而已, 善哉! 善哉! 善哉!  

苦瓜也能「發大財」 農二代創新打造全台最大種苗場 https://udn.com/news/story/7327/3819994?from=udn_ch1cate6641_pulldownmenu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TRUESPEAK&aid=112757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