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三十而立 80後的全球化思維
2018/07/02 08:38:00瀏覽320|回應0|推薦0

採訪撰稿/蔣榮玉

 

    千禧世代泛指1980-2000出生的年輕世代,這個從小就生活在科技浪潮中的族群已全面走上世界舞台,從2015年美國千禧世代佔職場人口35%2016年台灣勞動市場約50%年齡不超過40歲兩個數據不難看出這個世代對全球發展的影響力與日俱增。在全球人才移動快速、競爭白熱化的今時今日,這群17-37歲之間的80後如何經營、準備自己,讓自己不至於淹沒在全球化浪潮中?今年30歲的陳延祥分享自己的經驗與觀察

 

落腳金門180

    77年次的陳延祥祖籍金門埔後,因為家貧,他的父親很早就到台灣讀軍校,母親為嘉義人,有一位相差三歲的姊姊。在台灣出生、成長的他逢年過節會跟著家人回金探親,對金門的印象是:很熱鬧,親戚很多。國中時期,陳延祥的父母決定舉家遷回金門居住,當時陳母在金門縣政府工作,陳父則留在台灣工作,但大約半年後,陳延祥和姊姊又回到台灣就學,「回到金門後我念金城國中,但是媽媽發現我們有適應問題,成績好像也退步了,加上金門的教育環境不若台灣那麼具有競爭性,好像沒什麼壓力,所以半年後我和姊姊又回到台南。」

 

    國中時期,陳延祥在台南復興國中就讀,在金城國中短暫就讀半年後回台,高中考取台南一中,大學念的是新竹教育大學一路走來,他都在升學環境中長大,對他來說,大學選填志願無關乎興趣與未來發展,純粹以成績落點為考量,他坦言:「興趣跟科系或未來的連結很淡,當初是因為分數或落點而選擇教育大學,沒有特別的興趣,在我自己的求學過程中,沒有接收到『興趣』這個概念,只知道追求分數,有點像考試機器」因為少子化、升學管道變多,加上父母提供安穩與優渥的生活環境,不少80後年輕世代對於興趣或職涯發展缺乏危機意識,甚至有些隨波逐流。「家人、師長或自己都沒有探討興趣這件事,在求學或成長過程中中,父母給我們足夠的學習資源,但讀書或選擇還是靠自己決定

 

80後的煩惱:對未來不確定

    雖然念的是教育大學,陳延祥念大一時就沒打算當老師,也沒修教育學分,但他倒是修了許多化學課程,對他來說,四年大學生活水波不興、平平淡淡,「那時對化工也不確定很感興趣,我覺得自己好像那種只能進某種等級的餐館,預算(分數)只有這麼多,只能點符合預算的餐點,沒得選擇」大三時他興起考研究所的念頭,但是沒考上,畢業後就到高雄當了11個月的兵他說,退伍後大約一年,人生開始有了目標,「之前都像行屍走肉,因為家裡沒什麼壓力,所以沒有動力逼自己,父母都幫我準備好了,我也不知道自己缺什麼、要什麼,我們是很幸運的世代青年,但卻太安逸了,反而對未來沒有方向(多內容)

( 時事評論人物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