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6/19 07:38:00瀏覽340|回應0|推薦0 | |
採訪撰稿/蔣榮玉
有人說,3歲看大,7歲看老,那麼5歲呢?也許堪堪一瞥詩人的靈魂!5歲隨母移居新加坡的詩人寒川,1950年出生於金門縣金寧鄉榜林村,母親為后盤山人。按家譜及輩分命名,寒川本名應是呂基砲,一般人熟知的「呂紀葆」則是婚後由夫人更名,他說:「基是輩份,名字是祖母取的,因那時國共對峙,砲聲不斷! 1980年結婚後,妻子為我改名,紀念並永葆這段戀情!至於筆名乃從李白《秋浦歌》而來: 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
匆匆離散 一眼萬年 早年,金門人因為土地貧脊難以維生,或者因為走壯丁(編按:逃避兵役)而選擇飄洋過海。寒川的父親呂承法就是因為走壯丁,1946年婚後便南下新加坡當估俚(編按:苦力),從搬運工人做起,同輩手足及族人除新加坡外,也有落腳印尼者。為了與父親團聚,寒川的母親於1954年帶著他搭乘軍機從金門飛台北,再從台北經香港、暹羅(今泰國)飛抵新加坡,之後幾年,弟弟及三位妹妹陸續出世。寒川說:「5歲離鄉,也許較笨,一點金門印象也沒有!」雖然如此,他的作品中有不少題材與金門有關,光是1980-1996年期間,與金門有關的詩作便多達11首,如《童年·金門》、《那年的鄉愁》、《金門系列》等,篇篇充滿濃烈鄉情,想來對金門原鄉的記憶,已然深深烙印在寒川的心板上,一眼萬年!
雖然父親做的是苦力活,在寒川的記憶中,一家七口生活不虞匱乏,「我小時候沒有苦過,父親從未讓我們挨餓過,母親也無須外出打工;父親後來做工頭,算是小康之家。」6歲啟蒙的他功課還行,體育也不錯,曾是跳繩校隊,還很會踢毽子。「我在校6年,前幾年成績很普通,到了五、六年級心智開竅,學業成績都在三名內。」崇福小學畢業後,寒川升上華僑中學(華中),那時全校考進華中的不多。6年華中生活,除了被選入華中籃球及排球校隊,寒川也開始參加藝文活動,曾任中文學會主席暨壁報主編。他回憶:「小學時已喜歡看連環圖故事書!中三喜歡文藝作品,有幾位老師還是名作家,所以我開始學寫文章、詩歌。」畢業前,他參加200多人參賽的「全星中學生詩歌創作比賽」,獲得第一名。
詩人的熱血與悲憫 15-16歲時,寒川第一次接觸到德國詩人海涅的作品,因此喜歡上詩,也開始寫詩,中三時已有作品發表於學生刊物,高一時於《星洲日報》青年文藝版發表第一首詩作。高中時雖然主修經濟,但因為喜愛文學,畢業後選擇就讀南洋大學中文系,那年是1969年。早在進入大學前, 他就與藍平昌合著出版詩集《火中的詩》,躋身作家之列。大學三年,寒川曾任《中國語文學報》、《北斗》與《貝葉》主編。(更多內容)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