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想在這塊土地上生活,好像愈來愈需要"運氣"!
2016/07/09 12:14:20瀏覽388|回應1|推薦11

快颱尼伯特殺得台灣措手不及

2016-07-09 02:4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尼伯特颱風吹垮台東市區許多商家招牌,圖為台東市中華路被散落招牌覆蓋,形同封路。 記者羅紹平/攝影

從生成到侵台僅短短四天的尼伯特颱風,有如一顆「超級快速球」,造成氣象預報、政府應變和民眾防颱同時失準。預報和實際路徑的南北差、時間差,更造成台東「被殺得措手不及」,其他地區則慶幸「撿到颱風假」。面對強聖嬰後一年、超高海溫、極端氣候等交互作用的颱風生成新局面,尼伯特不會是唯一怪颱,政府防救災及資訊整合作業應立刻更新與強化。

尼伯特颱風來襲,政府和民眾都呈現「先弛後張」的反應,主要原因正是氣候異常。今年,應該少雨的春季反常地豐雨,而五月的梅雨季卻久候不至;六月中終於盼到入梅,未料僅四天即結束,全台沒有多少降雨進帳。人們轉而寄望颱風季帶來雨水,但整個六月未見颱風,直到七月接近小暑才傳出首颱,時間之遲,幾十年罕見。

七月二日菲律賓東方海域第一個熱帶低氣壓生成,次日,這個熱低壓即被命名為「尼伯特」,創下熱低壓命名的最短紀錄。當時台灣仍在酷熱及限電危機中煎熬,民眾對尼伯特不以為意;誰知,才三天即警報齊發,超強颱風已兵臨城下。

尼伯特颱風被氣象學界讚嘆為「近乎完美的颱風」。去年強聖嬰現象結束後,太平洋赤道低緯帶安靜了兩百天,蓄積了龐大能量,為尼伯特提供了取之不盡的養分,得以迅速成長茁壯。加以引導氣流恆定且明確,尼伯特一路直奔台灣而來,結構之堅實,數十年僅見。

這次,各國氣象單位均無法精確掌握尼伯特動向,這和太平洋高壓強硬且長時間西伸有關。上月中台灣「出梅」後,天氣即一直受太平洋高壓影響,尼伯特也在高壓引導下直撲台灣;但就在即將登陸台灣之際,太平洋高壓出現東移現象,尼伯特因而轉向偏移。正因行進速度太快,讓各國的氣象預報路徑南轅北轍,從稍早認為會從「台灣頭」擦邊而過,後又修正為宜花及花東登陸,最後卻殺到接近「台灣尾」的台東上岸,誤差達數百公里之遙,顯示尼伯特的行蹤詭異,各國預報全告失靈。也難怪,連氣象專家都自嘲各方路徑預測猶如「天女散花」,亂亂紛紛,在民眾眼中,當然就更如霧裡看花。

儘管氣象預報失準,這次國內防災準備卻有進步。政府部門認知尼伯特將強攻台灣後,亡羊補牢地搶時間應對,除了積極展開預警性封路、預防性撤離,基層村里長承擔第一線指揮官,扛起指揮判斷的責任;台北市調度學校水塔做臨時供水站,也是進步之舉。相形之下,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的開設,除了宣示作用,主要是供後勤調度資源,其餘則作用有限。

尼伯特的威力其實並未被低估,但路徑及時間預測失準的結果,卻也造成能防未防、不須防卻防衛過當的遺憾。台東遭到幾十年來罕見的重創,相當冤枉。根據原先的預報,台東是屬於相對安全地帶,不料尼伯特直撲而來,造成嚴重災情,民宅摧枯拉朽,慘不忍睹;高單價的釋迦、金針、火龍果、有機米皆來不及採收,農損驚人。最尷尬的是,全台如臨大敵地統一放假,結果昨天多數縣市民眾上午醒來卻發現無風無雨,許多人白白「撿到一天假」,民眾湧向電影院、KTV,諷刺至極。

民眾更不滿的是,在尼伯特登陸延緩及路徑轉向期間,人們對於颱風動向及相關訊息的接收,卻有相當長的時間處於「空白」狀態,無論網路、電視、乃至中央氣象局的網站,都查不到最新進度。這一則是政府內部缺乏訊息整合的機制,二則是《氣象法》限制民間氣象專家的測報,使訊息零散、生硬而難以吞嚥。如何開放民間參與,作更有效的資訊整合和輸送,是新政府必須強化的工作。

當極端氣候成為常態,颱風預測困難也將成為常態。在下一個尼伯特生成前,政府應趕緊補破網-------------------------------------------------

看到短片上 

這次尼伯特颱風所帶來的17級強風 對台東造成的重大災情

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

如果這個 17級強風(每秒58公尺以上) 如果吹到的是 台北市的 大巨蛋工地

那肯定會造成 周遭市民的重大傷亡

這位上任一年多以來一直喊著要打弊卻完全提不出證據的柯P

一人所造的虐 就會"很可觀"了~

但是 這次躲過了~ 

下次呢?

人似乎 是一種 "不夠痛就不會有記性" 的生物~

今年已經有很多讓人 心痛的事了

內湖 小女童斷頭案

台鐵 鐵軌斷裂翻車案

海軍 雄三飛彈誤射案

台鐵 車廂爆炸案

不知道 這些帶點詭異色彩 的"不尋常事件"...

會不會讓 大家 "多長點記性"?

亦或是繼續一樣報著"心存僥倖的心態" 過日子? 

我感覺 儘管到了21世紀

盡管 台灣有人均20000美金以上的生活

想在這塊土地上 平安地生活

好像愈來愈需要一些運氣!

不過如果光念著 "天佑台灣"這四個字  好像也有點太天真了!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amziro&aid=65377055

 回應文章

蝸牛爭角
等級:3
留言加入好友
2016/07/10 21:35

Mi大晚安。

自八八風災後,每逢颱風過境,我都會感到不安,因為我知道又要死人了,只是不知會輪到誰?這是要怪老天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嗎?還是要怪自己不小心、命運不濟?或者該怪政府,沒有做好防颱工作?不論怪誰,似乎都沒有用,因為下一個颱風來時,悲劇仍然會重演,要想活著,真的只能靠運氣了。

Mittermeyer(Samziro) 於 2016-07-10 23:54 回覆:

蝸牛兄好:

自兒時成長至今,台灣的颱風與地震一直是腦中記憶的一部分,但一直覺得"遺憾"的是,國人從這樣的天災經驗裡得到的教訓與經驗還是處在"牛步化"的節奏裡!

國家機器似乎從來沒有為這樣的"災難因子"去改變過它的參數設定,多數政府的公帑一樣花費在沒有太多意義的"蚊子館"建設中,二戰後台灣70年的建設裡針對防災的軟硬體改善實在很少,八八風災的土石流淹沒了整個村子的慘劇,卻還是無法讓國人了解生態維護的重要性,從北到南,中央山脈沿線一樣在低坡的地方種滿了無法保持水土的"檳榔樹"!

每年新聞似乎永遠只在"氣象預報準不準"與"颱風假該不該放"這2個無聊議題上打轉! 沒有更正確的[防災教育],也沒有更詳實的[防災規劃],我們看到的都是政治人物在防災中心裡的虛應事故與作秀工夫,最後出現的國軍就像電影尾聲才會出現的警車一樣的令人發窘!

台灣有170座大學,每年可以產出近30萬的"高等教育學子",但這些所謂"高等教育學子"大概連最基本的防災觀念都沒有!颱風天一樣爬山,戲水,國家是如此,人民也是如此~

儘管天地一向不仁,但這裡也實在太多人迫不及待去當"芻狗"了吧~ "殘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