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5/27 14:28:41瀏覽837|回應0|推薦1 | |
華爾街沒有童話-評套利交易
轉摘錄自http://tv.qc99.com/yingpingjutou/20120926/40287.html 金钱未必能买到幸福,却可以赋予有钱人一些奇妙的特性:气魄,自信,以及常人无法理解的道德观。穷人或许永远无法理解,一个盗用上亿美元基金、因疲劳驾驶致人死亡的富翁怎会装作若无其事?又怎能受得了良心的谴责?但对于电影《套利交易》的主人公罗伯特·米勒来说,“良心”一词显然排在他人生字典的最末一页。 表面上,米勒(理查·基尔饰)是典型的美国社会菁英,他事业有成,受人尊敬,家庭和美。而实际上,他的生活已经陷入接连不断的危机之中。一方面,米勒掌管的对冲基金早已千疮百孔,他急于赶在“金融大厦”彻底崩塌前将其高价售出,但随之而来的审计无疑会揭穿其4亿美元账目亏空。另一方面,他与他的情妇茱莉亚(莉迪西亚·卡斯特饰演)在一次兜风途中发生车祸,茱莉亚当场毙命,米勒自己也身受重伤,但他却没有报警,而是逃离现场,用公用电话联系一个名叫吉米的黑人青年(内特·帕克饰),让吉米送自己回家。米勒为何要这样做?因为醉驾和过失杀人的罪名会毁掉他处心积虑谈成的并购合同?因为孤男寡女、深夜出游的绯闻会破坏他努力塑造的光辉形象?或许,米勒逃走并不是因为他想,而只是因为他能。 就像人和动物间存在巨大的认知差异一样,普通人也无法想象亿万身价会带给富豪们怎样的幻觉,让他们觉得一切感情都可以收买,一切惩罚都可以逃脱…… 罗伯特·米勒绝非那种惹人爱的电影主角。为求脱身,他可以毫不犹豫将无辜者卷入他闯下命案,而他盗用信托基金,甚至瞒着自己的亲生女儿布鲁克(同时也是其公司的首席财务官),全然不顾她的前途与安危。他最善用的托辞就是:“这关系着千万人的饭碗……”,所谓“牺牲少数成全多数”,只是他自己从不在“少数人”之列。但同时,米勒又有着风趣、潇洒的一面,和他的原型肯尼思·莱或伯纳·莫道夫之流的类似,若非锒铛入狱,世人很难将这些慷慨、干练的成功人士和寡廉鲜耻的骗子联系在一起。《套利交易》最为出色之处,就是始终巧妙的催动着观众对米勒的复杂感情,我们鄙视他的为人,却不由自主地敬佩他的勇气和精明。毕竟,一个能忍着内伤的剧痛从容回答警方问询的人,仅靠大把的止痛片是不够的,还要有惊人的毅力与孤注一掷的胆量。 虽然片中的大多数元素都似曾相识,但在导演兼编剧尼古拉斯·贾瑞奇的精心编排下,《套利交易》展现出与以往揭露金融行业黑幕的影片不同的魅力,它更像是一场捉摸不定的赌局:欺诈唬弄,虚与委蛇,每个玩家都竭力摸清他人的底牌,掩盖自己的意图。而片中米勒最大的对手,是奉命调查车祸、机智多疑的警探麦克·拜尔(蒂姆·罗斯饰)。拜尔是那种“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顽固分子,他迅速发现要想将米勒定罪必须从当晚送米勒回家的吉米身上寻求突破。明知手头的证据少得可怜,拜尔依然希望能在正式开庭前“骗到”一份吉米的供词,为此他不惜赌上自己和同事的前途。从这点看来,拜尔和米勒出奇相像,他们都是不择手段的赌徒。而两人初次交锋时的对白,如果用心体味,不难察觉看似东拉西扯的闲聊客套中暗藏的陷阱与杀机——一方是明知故问、旁敲侧击,一方则是见招拆招、大打太极。 《套利交易》是一部颇具希区柯克遗风的悬疑片,它没有故弄玄虚的神秘或飞车枪战的刺激,而是更加注重故事构建与角色塑造,不遗余力地将观众带入影片刻画的那个充满转折、背叛、尔虞我诈和道德难题的世界中,信由我们自己去提出问题,找到答案。 一直不觉得理查·基尔是演技派,但本片中他的表演却算得上是“奥斯卡级别”(《滚石杂志》彼得·崔维斯)。在他的演绎下,米勒张狂又老成,冷酷奸猾的面容里掺杂着一丝稍纵即逝的内疚与迷茫,堪称继迈克尔·道格拉斯的戈登·盖柯之后,被塑造得最成功、最立体的一位金融大亨。曾在《另一个地球》中小试牛刀的布里特·马灵,饰演米勒年轻聪明的女儿布鲁克,身为终日与豺狼为伍的华尔街人,她自然不是天真的理想主义者,只是没有料到自己敬仰的父亲会是狼群最坏的一条罢了。蒂姆·罗斯仿佛总有种催眠般的魔力,他扮演的拜尔警探虽然不修边幅,言语粗鄙,却是个深藏不露的心理专家、谈判高手。而饰演米勒的妻子苏珊·萨兰登也是可圈可点,令人难忘。 《套利交易》几乎完全由编导贾瑞奇独立出资拍摄,这一点也不意外,影片那极为反主流的结尾足以吓跑任何一家制片公司。它既没有“恶有恶报”“正义必胜”式的自我麻醉,也不屑为某些义愤填膺的观众提供便捷的情感宣泄。那些执意在寒冷中找寻温暖,在现实中找寻圆满的观众,不妨将它看做一场“零和博弈”:曲终人散之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赢得了一点奖励,也都在不经意间,失去了一些可能更加珍贵的东西。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