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2/27 13:10:47瀏覽9266|回應5|推薦18 | |
又到了二二八了。這麼多年下來,歷史真相之說還流於眾說紛紜,甚至成為某政黨的奪權工具。其實,真相根本沒有那麼難尋,只是端看是否選擇性相信罷了。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看真實的二二八這段歷史究竟為何。 【圖/擷自網路】二二八關鍵人物之一謝雪紅 二二八事件發生在民國36年(1947年),也就是對日抗戰勝利後第二年,之後再隔兩年,中國大陸淪陷了。國民政府退守到臺灣來,中共為了消滅國民政府,會對臺灣無所做為嗎?當然會想盡辦法拿下臺灣。 而當時的時空背景為何呢?根據時任陸軍整編21師145旅433團第一營營長賈尚誼的說法。那年3月9日早晨,他如時抵達基隆港碼頭登岸,並立乘預置火車,趕赴台中,進軍霧社,追捕潛台共幹謝雪紅歸案。 「當時大陸京畿戰場,國軍威力原本大於共軍,雙方兵力之比相對懸殊,共軍更有吃不消的感覺。」賈說:「為此據說中共中央慌了手腳,即令飭謝雪紅,應在台灣掀起戰亂,以吸引國軍兵力回流臺灣,來疏解中共蘇皖新四軍陳毅部隊之壓力,故中共高層三令五申催促謝女設法,而謝雪紅只得鼓其如簧之舌在台各方遊說。」 賈尚誼表示,臺灣光復之初,中央將陸軍70軍調駐臺澎,自然誰也不敢妄拈虎鬚。不過,當中央擬將70軍調離臺灣,改以整編21師(當時是美式裝備之精銳部隊)調臺接防,而整編21師又遲未調臺時,給了中共可乘之機。 從駐軍70軍離臺之日起,有心人士就在準備發動「二二八事件」,那一天並不一定會是二二八,但剛好有販賣菸酒婦人作為導火線來引發衝突,用以顯示警察濫用公權力,暴政虐民,激起民憤,爭取同情,連抱不平的民眾都是假的,預先安排好,並經精密設計。據說販菸女的假戲都不知沙盤推演了多少次?定要使這雙簧劇演得天衣無縫。 1947年2月27日晚上,臺北因為緝查私菸事件發生警民衝突,2月28日臺北發生暴動,有民眾佔領臺北新公園內的「臺灣廣播電台」向全省發出廣播,這次廣播是二二八由臺北擴散至全省的關鍵。 賈尚誼質疑,當年通信與傳播工具,並不如今日之普遍,茍非預謀,何能於一夜之間,全省串聯?齊聲造反?行動一致,甚至連臨時政府也已組成,印信旗章亦已一應俱全,儼然政權轉移。 賈尚誼強調:「以女共幹謝雪紅為首的潛台共產黨徒,主要任務是企圖赤化解放臺灣,並聽命執行有助於中共整體戰略之行動。她才是這次事變的主謀者。」中共中央對台二二八武裝暴動事件的批評原件,提及中共領導二二八武裝暴動的「成就」之一是,「事變中使XXX從國內戰場,抽掉兩個師的兵力到臺灣,對於國內的解放戰爭有幫助。」這可佐證賈尚誼的說法。 另外,二二八事件剛剛爆發,毛澤東在延安的廣播講話就說:「我們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武裝部隊,完全支援臺灣人民反對蔣介石和國民黨的鬥爭。」《誰是新中國》一書作者辛灝年表示,以上談話可見諸《解放日報》1947年2月底的社論和毛澤東的廣播講話。 從二二八親歷者賈尚誼現身說法、中共中央原件、《解放日報》2月底的社論,都一致透露出,中共教唆二二八事件,意在使蔣介石調兵赴臺,以便疏解共軍壓力。 辛灝年說,當時臺灣共產黨擴大二二八事件的衝突範圍,還特別成立了二二八事件指導委員會,但是被國軍圍剿而徹底潰散,謝雪紅流亡大陸投靠中共。 田野調查者邱楓(Wind Chiu)曾經勤跑臺灣文獻館,訪問經歷過二二八事件的一些老人。邱楓和賈尚誼有同樣的質疑,根據事後調查,暴民攻擊政府機關是有系統、有組織的行動,由此不難推測出在暴動幕後有黑手操縱。 邱楓表示,暴民在占領廣播電台後,不僅未予砸毀,反而是利用廣播號召更大的反抗運動,這出現很大的疑點:在那時代,操作廣播器材是一門非常專業的技術,平常的播音員尚且還要經過特別學習才會操作,一般的民眾怎麼可能會操作呢?所以他認為,操作廣播電台、號召更多人參與暴動的人,鐵定是特別學習過廣播技術的人;而那種人,會是一般暴民嗎? 謝雪紅是二二八事件的頭號通緝犯,資深新聞工作者徐宗懋就以她為主角,編成《二‧二八事變第一主角謝雪紅:珍貴照片》一書。書中第一張照片是1949年10月1日謝雪紅參加中共建政典禮,她登上天安門城牆恰巧站在毛澤東的背後。 從徐宗懋的書也告訴大家,謝雪紅在大陸仍在為攻打臺灣而厲兵秣馬。謝雪紅的骨灰安置在北京八寶山公墓的西1-3室,骨灰盒上覆蓋著中共黨旗。徐宗懋強調一點,八寶山是專門安葬中共中央評定對「中國革命」具有重大貢獻的人士。 中共1949年建政後,除了文革期間之外,幾乎每年都在紀念二二八。大陸旅美作家鄭義說:「中共紀念二二八是賊喊捉賊。」中共官方也多次證實,二二八事件是它所發動的。 對於坊間二二八研究,有人把矛頭指向蔣介石是元凶,著有《二二八真相解密》一書的武之璋認為,當時蔣介石派兵平息動亂是很正確的決定,「當年3月6日全省除了澎湖外統統淪陷,警察不是參與暴動就是逃亡,縣市長不是被俘就是逃亡,外省人不是被打殺,就是困在機關或軍營裡,全省機關學校多被砸毀或遭搶劫。」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