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談”蘇花公路”的未來短期改善建議之一(上)
2010/10/26 07:11:48瀏覽453|回應0|推薦1

        原本在年初的”425北三高走山事件的發生災害後,所聯想出來後續的未來天然災害可能發生的一些問題,就曾提出建言,有幸的執政團隊也予以重視,也讓後來發生數次之類似天然災害,在中央政府事前的防範措施也能夠立即產生作用,但是不幸的在1021日的颱風災害,卻讓蘇花公路發生如此嚴重的災害,連日來的政論節目與新聞報導更引發了蘇花高速公路是否要立即興建的辯論,本人亦不在此做建與不建的分析,而希望提出本文旨在考慮無論蘇花改蘇花高之最後決議是如何,那都是可能六年以後的事,但是在未來的六年中,有鑑於地球暖化的聖嬰現象與近年來台灣地區的地震頻繁的增加,再加上台灣的後山聖地-花東地區,又是發展觀光的重點地區,更是花東地區居民一個離鄉背井之安全回家的人權基本要求,因此就個人之淺見,希望再度提出一些可能的方案給執政團隊去思考可行性.

 

預估未來可能再度發生的天然重大災害之原因:

1)      地球暖化之聖嬰現象:本年度在夏季已發生數次溫度破歷史記錄,而且是819高雄水災與1021宜蘭水災,都是颱風所帶來的龐大雨量所造成的,而且今年的颱風都有延後抵台之現象,目前世界各地已有現象就是北半球在今年的冬天會再破過去數百年低溫的歷史記錄,那麼對台灣來說有可能在台灣的中央山脈,是否會有冬季的積雪增加,而在冬天過後在明年的雨季形成雙重效應下,產生下一次災變的潛在因子,本人沒有氣象學的專業,但是在此提出此問題,做為提醒.

2)      地震頻繁在最近的一,兩年內,已是常見的現象,而且所發生的地區已非侷限在某些特定的國家,更何況所發生之地震級數已節節升高,那麼花東地區更是台灣地區的發生地震的重點地區,因此可能也是未來最容易產生土石流災害的機率,勢必未來六年,如挾著由太平洋颱風的雨勢,那麼將再度沖擊蘇花公路的安全性.

3)      花東地區的經濟發展重心,一直希望著重於觀光產業的推廣,而花東地區只有北向蘇花公路與南向的南迴公路,分別一南一北的出路來連接台灣西部,而這兩條公路都是路況極為險惡的路段,有幸的是過去也是因為如此,才保護了台灣後山珍貴的觀光資源,但是也不幸的讓台灣後山的子民有著不如西部的經濟發展,如今花東地區的觀光發展,勢必會有更多的旅行團將行經這兩條公路的必經之路,更何況還有花東地區的優質農產品,需要利用公路系統來運輸,因此就短期來說在蘇花高或蘇花替等建設方案完成前,仍是不可輕視的現實問題.

4)      最後是花東地區的居民,過去的安天立命的純樸態度,在如今經濟互相依賴非常頻繁的年代,他們的下一代為了要有好的收入條年與發展,在不得不離鄉背井的情況下,可以說是有相當高之比例,都在西部發展,實在是有其苦衷,那種被遺忘的感受,絕非長期在台灣西部的同胞能夠體會的,因此就形成在假期時的來回奔波,也是為了回鄉與家中長輩閒話家常的觀懷一番,所以坦白說是非常辛苦,因此區區一個回鄉之路的人權要求,更需要社會大眾與反對興建蘇花高的環保團體,拿出些許之愛心來諒解.

5)      蘇花高之興建與否之爭議,有政治勢力上的角力,更有執政當局者的良心,再加上公路總局與地方政府的工程技術與管理之公務單位等三者,共同需要誠懇加以面對,如今科技之發達,工程技術如瑞士57公里的隧道貫穿能力,實在是整體社會需平心氣和的坐下來一起討論出一個可行之方案來滿足台灣子民的需要,而環保議題的角度需要重視,但是是否可以運用台灣有的科技能力與週全的人為監督機制來共同完成此一重大的花東地區之交通建設,已是未來六年內必須完成之任務.

 

因此本人不才,在此提出一些想法,在此做為執政團隊之參考,也許不見得是否有效果,相信由年初的北二高走山事件之建議,已看出執政團隊之用心,已在軍方救災的能力方面有顯著的效果,比較遺憾的是在行政單位的高公局與公路總局的人員,所表現的結果尚待加強,也許是軍方單位的一貫化指揮機制與主事者的有心成就對社會之責任的原故吧!,而交通單位的負責單位因為事責範圍太多,分工太細,又責任範圍不清楚,以致於效果至今不盡理想,說真的此次1021宜蘭水災與花東公路事件,在軍方之辛勞,仍需全民予以嘉勉他們的表現.

本人這一輩子只開過一次車經由蘇花公路至台北,而且那已是十幾年前的事,如今蘇花公路近況如何已沒有概念,所以下面有幾個構想,如有不週全之地方,仍請大家一起共襄盛舉的來提供意見,讓我們有一個可以短期而又可行之方案來立即解決未來最少六年內蘇花公路的路況問題,讓任何一個用路人都有一個良好的條件,在新的蘇花高建設完成前的避免1021風災的事件再發生.

一)      立即由公路總局在收拾1021風災後,在最短時間內進行現有蘇花公路的總盤點,找出經常坍方之路段,個人希望不是只是立下警告標示那種消極的作法,而是更積極的作為,例如在坍方的每個路段之間附近找出一個安全的避難撤退地點,能夠有軍方直昇機降落的空間,甚至可以調掛輕型裝備如小山貓的地點,有簡易的通訊設備,在緊急時可以備用,以便通報或連絡救援之行動,定期由公路總局負責管理,維護與保險,以備不時之需,同時將這些使用方法列印於小冊,發放給用路人了解,以便萬一發生事故時可以使用.

二)      由類似防災總署負責召集公路單位與學術地質人材,來共同勘驗蘇花公路洽線之山區,進行了解有關有可能未來會發生坍方危險地段之評估,然後著手短期可立即見效的防範措施,即使必要時運用軍方之爆破技術將可能坍方的落石加以事先清除,而非漫長的發包民間工程作業,因為未來可能3~6個月的雨季來臨前需立即完成的前題.

三)      再由適當單位結合科技技術,研發一個簡易的預測地震,雨量,風速,落石等的設備,依蘇花公路洽線,以每2~5公里之距離設置一個自動化的無線連繫通報裝置來監控整體蘇花公路路況,作為未來天候不佳時,是否封閉道路的警示機制,同時也可作為未來事故發生時的外部救援判斷基準,而非如今由外圍慢速挺進救援的收況,過去往往此類設備在舊有的行政作業程序,為了力求設備之精準與裝備之品質,都秏去太多之時間在評估,擬定規格,審核,發包,採購,施工,測試與驗收,以致於最後都不了了之,現在我們需要更積極的作為,否則像瑞士57公里之隧道的未來管理需要防範火災,淹水,地震等不同之路況發生,是要如何用科技來解決,往往此類天然災害發生時,首先面臨的是沒有電力,所以也沒有照明,更沒有手機通訊之可能,就蘇花公路來說不知治線是否有照明路燈,想必一定沒有像北一高或北二高沿線都有路燈與緊急電路可做為連絡救援之用,因此此一簡單之裝置設計,也許可以小如一個10呎之貨櫃屋安置於沿線之安全地點,內有設置簡易的測量雨量,風速,地震等監控感知器,同時也有具有WIFIWIMAX之類的無線裝置,有如基地台一般,可以每個設置節點自動通報所監測之數據,如此串起整條沿線之數據,就可以在將來發生事故時,立即知道是何路段,是什麼原因形成,讓外部救援可以在最短時間內,知道在那裡,發生什麼事故的自動通報機制,再更進一步的安裝24小時的行車記錄影像設備,以每分鐘傳送至蘇花公路的兩端點的公路管理單位來監控,未來也可以利用如此的影像記錄來快速清點事故地段的進出車輛與人員數量,而非如今在摸索到底是否已全數安全通過,最後在設置地點也放置一些急難用的用品,LED手電筒,LED緊急照明燈,藥品,毛毯禦寒用品等,相信這些簡易救急用品所費不高,但是卻是在事故時之必要物品,為了讓那些監控設備平時有電力運作,可以加置太陽能板在天候狀況好時進行充電至蓄電池以備不時之需使用,每個節點裝備有單一的IP識別,那麼即使市電中斷時,也可以如期自動運作,而這些裝置設備之設立,由公路警察在巡邏時負責檢視是吾被不良分子破壞,而保養之工作就由公路總局的工程單位負責保養,如此就可以確保這些裝置的如期發揮功能而不失效,綜合以上再列出如下:

A)    測量雨量,風速,地震的監控報知器

B)     具有WIFIWIMAX之類的無線裝置,有單一IP可分辨位置

C)    24小時的行車記錄影像設備,以每分鐘傳送影像至管制單位

D)    急難用的用品,LED手電筒,LED緊急照明燈,藥品,毛毯禦寒用品等

E)     路況事故自動警示燈,在發生事故時提示前方路段已封閉.

F)     監控設備平時有電力運作,可以加置太陽能板與蓄電池

G)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YANG&aid=453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