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06 20:12:27瀏覽619|回應1|推薦1 | |
看到這一則新聞,卻勾動起心中無明的撼動,雖尚未購買此書來閱讀,但卻激起在IT產業多年的所知,現代90年代的產業模式與過往40~60年代已決然不同,想想不為現在的小我,也該是為未來的下一代重新思考一下. 據聞慈濟有位義工董事長,他個人的企業研發出最新技術,可以將回收的保特瓶加以攪碎後,再重新製作為塑膠纖維後,可以再提供給下游去做成防水衣,地毯...等用品. 想想就個人所知,目前台灣一年約回收45億支保特瓶共9萬公噸,在這其中有數個面相是大家需要去思考的問題,在此提出來讓大家思考,看看我們還來得及做什麼,不為現在,也未了下一代的將來吧!
1)政策面:回收政策之不確實,雖非政府單方面之問題,但是立法院諸公長期被產業游說企業利益而消極的立法延宕,行政院執行單位未能更積極的推動,監察院的諸位委員輕視事小而力微,都是對回收政策產生整體消極作為的主因. 2)產業面:負責提供市場需要的保特瓶業者,為了取巧於原始材料取得的方便,而客意忽略回收重覆使用對環保責任,再加上具有回收技術的公司規模受到原始製造產業的排擠,更勝的是飲料業者對消費市場所應該具備的企業責任,在唯利是圖的心態下,更是將此回收重任全部推卸給保特瓶業者,再利用企業利益游說立法單位延宕回收政策,再者是利用消費者對產品成本的無知來煽動民眾抵制立法回收政策,最後是近年來量販店的興起,業者只負責轉手消費保特瓶產品,而更以單項產品數量增加的促銷模式,無形中加大了數倍保特瓶的消秏,這些次要因素均是回收政策無法落實與困難重重的原因. 3)消費面:民眾由於日常的生活需要與方便性,加上產業之促銷活動,與行政單位未廣泛的對回收政策的教育,均讓民眾無法意識到環保的重要性與影響,致使民眾未全力加入回收的基層行動,也讓台灣在世界環保成果落後於世界排名,這是民眾不可推卸的責任. 4)改善面:綜合以上成因,該是我們一起來思考比較有建設性的改善對策.個人用以下的淺見來看看是否可以引起大家之共鳴,最起碼今日雖然是過去的一小步,但是可能是未來的一大步,這真的是『今日不做,明天會後悔』的時刻了: A)行政單位:立即推動更積極與具體的回收政策立法,行政團隊馬上根據環保需要,去要求團隊落實執行政策與稽核成果,監察院更需時時監督執行單位. B)企業責任:全世界對環保意題已是產業的企業責任,過往賺錢獲利是企業的最高原則,但是資訊透明的新世代,這項回收使命已間接影響到未來企業在消費民眾心中的一把丈量尺度,相對於將直接的反應在未來的購買產品的環保條件上,而此回收的作業必須是上,中,下游一貫連線的措施,任何一個層級均無法置身事外,企業良心將決定企業未來是否延續的命脈,不可小觀. C)消費民眾:21世紀的今天已是任何人均是地球村的一員,環保問題已關係到每個人下一代的傳承,今日一個簡單的消費行為,也相對會影響到未來身邊的環境,然而民眾更應該了解每個人雖是微小的個體,但是大家力量之集合,絕對對政府行政單位之政策擬定,產業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消費訊息的反應等均會產生無形間接與直接的影響,團結就能可以讓政府與企業產生壓力,來進行身為地球村一員的使命,如此才能讓全世界都了解到台灣不是只有IT產業的領先科技,更是環保科技之先趨技術研發,推展與落實的典範,如此國人在行銷立足世界之時,也可以抬頭挺胸的更有自信為傲. 希望大家之努力,能夠挽回大自然身的反撲,更讓台灣成為真正的寶島.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