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4/04 18:53:17瀏覽1226|回應0|推薦11 | |
天宮一號墜落預測失準 算是「完美」回家嗎?這年頭文科腦殘多,顯然已經成了世界性的問題。 不懂天宮也要會做田宮。 很多人死了最好。就算不死,閉嘴也是理所當然。 太空船重返大氣層至少有兩種模式:一種是盡可能控制,另一種是毫無控制的方法。前者中國大概是遙遙領先美、俄、歐。後者沒有控制的必要,每個國家都是隨便應付了事。 所有太空艙、太空梭的返回部份幾乎都是一個簡單的平面或曲面。在高度超過400 km的軌道上,短時間內的微薄空氣阻力可以忽略不算。太空艙要回到地球,不是對著地球開火箭引擎,而是要先對地球相對減速,降低軌道高度後,使用太空邊緣的大氣層減速,再根據事先的計畫在可控制的情況下一路掉下去。 這個部份很複雜。請自己去找唐國東、華強,《中國載人航天》(2012),p. 235。至少要調整三次姿勢。事實上調整的東西還很多。 美國因為有航空母艦,早年把整個太平洋、大西洋當成濺落場。所以一直到登陸月球,對太空艙的濺落精確度都不太重視。直到發明太空梭,必須在固定的機場降落以後,才開始盡力減少重返大氣層的誤差。 軌道飛行動能遠低於從月球回來。中國的返回和美國的阿波羅計畫不能直接相比。但是中國只有內蒙古四王子旗的阿拉木古郎牧場一個很小的降落點。所以中國是被逼得一定要降落得很精確。 對小型太空艙而言,三個太空人在太空艙內坐的位置,還有艙內堆放的東西,都會改變太空艙的質心位置。升力中心和阻力中心不是人決定的。調整質心和升力、阻力中心的相對位置,是太空艙返回的唯一控制方法。是走彈道回來,還是要先在大氣層邊緣打一兩次水漂,都是看質心和升力、阻力中心決定。中國人控制的一直很好。不管是載人還是無人的太空船。只要是能控制的降落,中國的誤差一定低於世界平均值。 這是可控制的降落。 天宮是不可控制的降落。 道理很簡單:天宮從一開始就是形狀不規則的太空站。就算要裝減速火箭,也會因為形狀不規則而難以控制。幾年後國際太空站退役,掉進大氣層會更無法控制。現在國際太空站不定期提高軌道需要運補很多燃料。偶而要改變或是矯正姿態,多半是靠不消耗燃料的電動慣性調整裝置。反正既然是要掉下去,就不必為了這個宿命而浪費燃料。 中國所能做的就是不斷觀測天宮的軌道衰減狀況。除了國土上的雷達觀測站,還有幾艘遠望觀測船,以及某幾個國家的合作觀測機構。太空站本身有沒有用北斗自己計算位置我不知道(NASA有的高軌道衛星在太空中也會用GPS定位。這種東西要考慮很複雜的相對論效應)。不管怎樣,中國能用的資源比美國少。但是一般來說,中國算的還是很精準。 那為什麼這次天宮會差個南美洲? 道理也很簡單。天宮形狀不規則。地球的引力不規則。大氣層邊緣的氣壓隨時改變(低海拔的氣象和太陽風都有影響)。雷達這次看到,下一次看到之間到底怎麼翻轉,換成別人也不可能預測。美國也一樣。 不包括遠望,中國在世界各地大概有十個左右可使用的海外觀測站。美國比較多。但也不會多多少。這種太空雷達系統是往上看的。一般的軍用雷達不會往上看,根本無法幫忙。假設最終可以追到100 km的高度(大約90 mins繞地球一圈)。在這個高度已經有很顯著的大氣層摩擦力。太空站會開始冒煙。再往下掉就會完全失控。地球的半徑大約是6000 km,周長約40000 km。在海平面觀測100 km高度的衛星,理論上可以看到1100 km半徑的距離。實際上能看到的絕對沒那麼多。 用地球的周長計算。就算天宮從頭頂飛過(通常不會),最長的通過時間大約是4.5分鐘。然後到下一個觀測站,又是大約5分鐘左右。關於人造衛星和太空站的定位,平常就是這樣斷斷續續的。美國也差不多。只是他們的涵蓋更完整一點。 在軌道穩定的時候,這樣的國際合作關係就非常夠。但是在掉下去前幾分鐘,不同的翻轉角度和解體順序,空氣阻力可能差十倍以上。只要下去的時間差一秒鐘,掉下去的位置就可能差將近十公里。一百秒的誤差,落地就會差將近一千公里。 在中國正式確定天宮一號再入大氣層前一小時,中國載人航天辦公室曾發布公告,預計天宮一號將於4月2日8時42分左右,落入南美洲巴西聖保羅西南方向的大西洋海域。一個小時前的估算也可以拿出來罵人? 文科的智障真敢。最好是股市收盤前三分鐘我可以預測收盤行情啦。 給你盯著樹枝上的蘋果看。你能預測蘋果下一分鐘會不會掉下來嗎? 電影很好看。不過我還是要指出一點:三個人的返回艙,只有一個體重不足的妹妹坐在裡面,神舟的返回姿勢一定完全出錯。要想平安降落.......... |
|
( 在地生活|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