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是什麼殺死新創公司?初期:文化與管理對於新創公司的重要性
2016/12/29 12:32:32瀏覽194|回應0|推薦0

是什麼殺死新創公司?初期:文化與管理對於新創公司的重要性

[轉載自動腦新聞網]作者:葉昕潔 更新時間:2016-12-28 11:26

(2016-12-28)新創此一名詞在近十年的科技業炒的熱烈,或許有人是真的想要開發出能改變世界的產品,但說真的,新創之中能稱為新創的不到百分之一。為什麼如此說呢?                                                                                                       

圖片來源: https://pixabay.com/en/startup-start-up-people-593341/

新創此一名詞在近十年的科技業炒的熱烈,每個科技人脈不期待有天能成為獨角獸,由谷底翻黑享受瞬間成為億萬富豪的快感。好吧,或許有人是真的想要開發出能改變世界的產品,但說真的,新創之中能稱為新創的不到百分之一。為什麼如此說呢?我們首先來看看新創的定義:

按照既定故事路線,它必須是: .

一間小公司 .有一小群志同道合的人 .

想要開發一項目前並不存在的產品 .

想要開發一個目前並不存在的市場 .

沒有錢,只有滿腔熱血 .

所以要帶著提案去和天使們要錢

那麼問題是:既然是小公司,那新創和民營中小企業有什麼不同?既然是一小群志同道合的人,和私人籌組的家庭企業有何不同?

新創的故事在台灣其實並不陌生,就是俗稱的白手起家,但真正讓新創公司不凡的是對於科技的前瞻、無畏於阻礙地前進。

聽起來很模糊?我們姑且稱之為搭著科技順風車的美國掏金夢吧。我看過一些例子是以新創公司為名號,骨子裡卻是傳統的個人中小企業。產品以及資源由老闆一手掌控,對共同創辦人以及員工提議不信任,更慘一點是募集的資金和私人家庭用錢參和不清。以小公司起家難免公私難以分離,但上述狀況都是新創公司想要成長則必須避免的。

至於員工及結構部分,新創公司之所以和中小企業不同,在於草創之初因為人員及資金限制必定出現的公司扁平化。這種感覺就像是五月天甫創團時聚在一起努力為夢想發光,那種青春夢幻的感覺。會創立新創公司的人多半有冒險精神,加上號召力。

而加入新創公司的人除了有冒險精神,一技之長,性格上也更加自由奔放。這讓新創公司的文化在一開始就和一般公司不同。可以比擬為航海王裡魯夫怎麼一路撿隊友吧。堅忍、自由以及平等構成新創公司前進的動力,但卻不是所有新創公司都以這種模式前進,畢竟只要有人,最後都會是人的問題。

當然,一間公司需要有不同的專長和不同的個性,但以初創時期,要避免什麼樣的人呢?說實話,若把論語再看個一遍,孔子孟子說的小人,理所當然就是要避免的人物。

1. 對內對外說法不一致導致公司內部信任瓦解的人。

2. 成群結黨公器私用的人會破壞公司內部的平等。

3. 容易抱持成見的人。

4. 專業能力不足卻無法跟上學習以及變動速度的人。

好吧,我想你看到這裡可能已經開始扎針擋小人,但這些在大公司裡能順利運作的人員,在透明的新創公司裡卻足夠帶來破壞性的危機。並不是說有這種個性的人就一定不能用,畢竟或許其身懷絕技,你不用不行。但若身為管理者或主導者,你在滿懷目標往前奔馳的同時,需要靜下來觀察你的團隊,看看如何適當繞彎,減低其他夥伴的不滿。

另外從世代文化來看,以新創公司來說,CEO,或多數時期等同於創始人或合夥創始人,必須有一定的信念以及領導氣質才足以帶動整個公司,以少則兩年多則十年的進程領導公司的方向。

一般來說提出產品及公司想法的人會是創始人,這個人要有一個新的產品或商業創意,而合作創始人則為相信這個產品,願意為這間公司尋找人才組隊的成員。

以商業及法律概括來說,這些人會持有特定的法律依據以及持股比例。創始人團隊沒意外的話,會是公司文化的起草者,很現實的就是,在聘用第一批人時,創始人團隊會看新成員順不順眼。但創始人未必會一直是CEO。當公司擴展到某個程度,會選擇聘請一位正式的CEO,這個人在多數情況下需要是有商業及企業經歷的人,能看見遠程產業前景,並知道如何領導一個公司。

 所以以目前新創產業的社會生態,可以初步斷定出,公司的創始人年齡層可以在二十至四十五歲,並且向上下提升。而正式聘請的CEO會以四十五至五十五歲左右為多數。但限於經費問題,元老級員工可以想像,會是在剛出社會的二十二歲至管理階層的三十五歲之間。

 年齡、階級以及薪資的落差和在公司待的時間反而可能呈現負相關。要如何說服當初一起打天下的年輕夥伴繼續留在不斷有新入高層的狀況,變成一項左右為難的難題。而年輕世代的文化及職場倫理,勢必衝撞上一代的價值觀。

 降低年齡上的鴻溝並選擇雇用外部顧問會是比較保險的做法。台灣產業的好處是人脈以及經驗上的資源較好取得,有經驗的人士多數願意為年輕一輩做提點,而不直接聘用資深人員能夠有效降低員工的牴觸。但缺點就是這並非長久之計,外部人士畢竟也不如自家團隊理解問題所在,而經驗或許在某方面會成為創新的阻礙。說到底,這一切都得靠個人在當下所做的決定。

原文網址: 動腦新聞 http://www.brain.com.tw/news/articlecontent?ID=44214&sort=#wW0U6fU9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CCUeMBA&aid=868165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