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從兩岸數位教育的發展看見:台灣的熱情與創意,就是最大的競爭力
2014/12/19 12:46:02瀏覽353|回應0|推薦0

從兩岸數位教育的發展看見:台灣的熱情與創意,就是最大的競爭力

[轉載自Teh News Lens關鍵評論]孫憶明 (Jim) 2014/12/03 發表於 教育 科技

這兩週我分別參加了台灣的「中小學行動學習計畫成果發表會」,以及中國大陸的「教育訊息化技術標準工作會議暨海峽智慧教育高峰論壇」,參與也見證了兩岸在數位教育上(特別是基礎教育中)的重大進程,其中有不少心得,想跟關心華人現代化教育發展的讀者們分享。

台灣的發表會是由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指導,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劉遠楨教授及成功大學楊雅婷教授帶領的專家團隊輔導,邁向第三年的實驗計畫。今年總共有120多所國中小學,400多個班級,超過一萬名學生參與,利用行動學習裝置(特別是平板電腦),搭配各種教學軟體及服務,發展出許多創新的教學方案,希望為將來的普及實施,建立更強大的應用基礎。

中國大陸的活動則是由教育部及工信部指導,華東師範大學及福建網龍公司所承辦。第一天著重在兩岸專家針對目前行動學習/電子書包在政策、產業、以及學術上的發展趨勢分享,超過600人參加。第二天則是中央電子書包標準組第十次例會,針對目前在中國國家標準以及國際標準制定上的進度,與標準組的成員進行匯報及討論。同時也成立了一個新的【網路學習空間人人通】標準制定工作組,約有30多個企業及學術組織參加。

這裏我想針對兩岸在發展數位教育的做法及進程上,比較相同及相異之處,也同時分享一些新的觀念及趨勢。

兩岸發展相同或相類似的地方有:

一、政府資源與產業資源更為搭配

基礎教育是任何國家重要的基石,其中教育資訊化(中國大陸叫訊息化)更是近年來全球發展十分迅速的趨勢。由於基礎教育有其平等普及和思想教化的特性,政府的政策與資源配置,經常扮演關鍵的角色。

但是由於資訊科技的變化日新月異,產業在創新教學工具和教學應用的發展上,走的通常比政府或學校快很多,過去教育機關標準化的採購及實施機制,著重在硬體的建置和制式的應用,越來越不能符合現代教育以服務為導向的需求。

因此,這兩年我們看到不少政府推動的數位教育政策或計劃,都會及早與產業接軌,希望有效擷取產業創新的動能,也可建立更有持續性的產官營運模式。

例如台灣的行動學習計劃,今年就有超過10個廠商(包括華碩雲端,HTC,澔奇科技等)捐贈硬體或軟體服務,協助更多學校(及各級政府)跨越資源不足的鴻溝,及早參與創新的實驗。而學校與老師也透過產品使用及教案回饋的方式,幫助有意長期耕耘在教育領域的廠商,建立更好的服務體系。

中國大陸的中央電教館館長也在演講中宣示,他們打造的教學資源平台會分級管理,中央做的針對使用者會免費(也會採購有價教材),並且設計類似BTBuild and Transfer)的機制,讓區域政府及各地的平台服務公司,能建立延伸且可盈利的資源服務。希望藉由這樣的混合設計,同時保持國家教育方針的一致性,以及多元發展的豐富性。

二、專家在教學模式的創新上理念很接近

類似「翻轉課堂」的新形態教學趨勢不是只有在台灣盛行,中國大陸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在提倡。許多人都認同,工業化、標準化、單向化的教育形式,越來越不適合用在資訊網路時代成長下的學生,當學生已經身處多媒體影像充斥、網路資訊垂手可得的環境裡,老師還使用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方式,除了達不到最好的教學效果外,反而可能造成學生對學習的疏離。

並且,在引用科技工具進入教學現場的時候,有那些重要的考量,兩岸的學術界有相當一致的認識。例如,「電子書包」的實驗過去在兩岸實施的不少,雖然成效多半不彰,觀念上也有很多誤解(以為就是把傳統的書包丟掉,將教材轉成數位化而已),但經過了幾年的試驗,大家對於「電子書包」的定位及應用上越來越接近。

北京師範大學余勝泉教授強調的三個「電子書包」核心價值,就與中央大學陳德懷教授提倡的「以生活教育為主的明日學校」理念相近:

1.提升教學深度,包括學生學習的廣度,課堂參與的成度,以及學生高階思維的發展。

2.個性化/針對性的教育,包括適性化的輔導,自主學習,知識地圖的應用等。

3.學習與生活的橋接,包括生活進入課程,加強情境感知,以及認清學習目的等。

另外,華東師範大學祝智庭教授針對「無縫學習」趨勢的專題報告,與台灣近年推廣「泛在學習」(Ubiquitous Learning)的觀念也相當類似,這個「行動學習」的進階版,鼓勵打破課內課外、實體虛擬、正式非正式、以及教材工具形式的學習典範(Paradigm),雖然還不是很普及,但是發展的速度非常快。

例如這次台灣行動學習計劃中的100多所學校,超過半數都已經應用行動教學在不同的場域,其中也有許多學校,有系統地運用例如「均一教育平台」(可稱為台灣的可汗學院)所提供的補充教學材料,來豐富老師的教學,以及學生的自學。

我對於這個趨勢的發展十分看好,也預期越來越多的創新服務會因應產生。

三、產業逐漸發展整體的解決方案,但離成功還有待時日

如上所說,在兩岸的活動中,我們看到許多廠商積極參與,不論是參與捐贈、參與標準制定、或是提出各種形式的商業模式,都揭示了這是一個有龐大機會,且即將實現的市場。目前產業在產品及服務的完整度上,也日趨成熟,特別是在在整合解決方案上,會決定未來能操大盤,市場勝出的關鍵,其中又以「教育雲」以及「智慧教室」為發展的重點。

「教育雲」搭配「大數據」的應用,是近年熱門的概念,但施行上需要眾多資源及條件的配合,也不容易在三、五年就看到成效,因此政策長期引導,加上有比較成熟,且能持續發展的平台方案就十分重要。

在台灣,教育部選定華碩雲端公司,合作「教育大市集」平台,希望由龍頭企業提供,以通用儲存及數據管理為基礎的整合服務平台,搭配開放性的服務介接模式,讓眾多教學服務及產品(有償及無償),能以較為簡易,且有一致性的參與,豐富這個市場。

而我在中國大陸的「人人通」標準組建立會議中,也看到好幾家的廠商,已經能夠提供讓百萬人同時上線,進行交互服務以及教學行為的整合平台。這些廠商多半是從過去區域型家校系統(三通中的校校通),或是Internet線上學習起家的全國性企業。兩種都俱有大型平台的營運經驗,牽著也多半伴隨強大的地方政府勢力。

綜合說來,「教育雲」的成功關鍵在於讓大量的老師及學生充分運用,展現數位網路的價值,不論是教學資源,或是學習服務,在應用及普及層面都還在早期,這比較不在技術問題,更多是在教育環境的因素,政府及產業都還在努力。

至於「智慧教室」的發展就比較成熟,解決方案也更為具體。台灣的朋友可能不知道,中國大陸過去5年推動的教育訊息化,在「班班通」這個層面也有相當的進展,其中互動電子白板在全國的班級推廣率,據說已經超過三分之一,特別在一、二線城市幾乎是八成以上的普及率。當然硬體普及不代表軟體應用及教學模式就立即跟得上,不過從使用量以及教學品質的提升上,速度不容小覷。

K12的「班班通」逐漸成熟的過程,電子白板的產業已經成為紅海,各類型的廠商寄望「人人通」的發展能加速,特別是學生運用平板電腦學習的趨勢,能更加改變課堂教學的形式,也提供更多產品服務的發展機會。

這兩年,除了原本就在教育領域耕耘的廠商(電子白板、出版社、教學軟體等)之外,越來越多硬體及互聯網大咖進入這個領域,台灣有華碩、緯創、宏達電等,中國大陸則有華為、網龍、冠捷等,連三星及蘋果也很積極進入。這些廠商通常有豐沛的資源,以及強大的整合能力,因此提出來的方案也都具備軟硬整合的功能,市場競爭也將進入白熱化。

不過,因為平板電腦在基礎教育的適用性以及成本考量,有很多複雜因素,讓大家對於這個市場何時會真正普及,有諸多不同的看法。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隨著各地實驗成果的陸續揭示,以及各家解決方案的成熟,我認為特別在中國大陸地區,五年內應該會有相當大的產業規模,值得期待。

Photo Credit:  K.W. Barrett @ Flickr CC BY 2.0

Photo Credit: K.W. Barrett @ Flickr CC BY 2.0

另外,我觀察到兩岸的發展,也有以下幾個比較不同的地方:

1. 台灣在教育現場的創新實踐比較前進/豐富

由於中國大陸的考試導向教育(大陸叫應試教育)相比台灣仍然嚴重很多,許多學校和老師在教學上壓力很大,對於擁抱新形態的數位模式,多半比較遲疑,不只在中學階段,連小學都是。相對的,台灣因為社會發展比較多元,近年又推動12年國民教育,在考試壓力下降的氛圍中,比較多的老師願意投入額外的心力,嘗試運用新的科技工具與教學模式,發展比較創新的教學方案。

以這兩年的行動學習計劃為例,實施的主旨在強化非考試的「21世紀5C關鍵能力」,就是創造力(Creativity)、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團隊協作能力(Collaboration)、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以及複雜問題的解決能力(Complex Problem Solving)。這不是說說而已,而是從教案設計到成效評估,都要求圍繞在這五個能力來進行。

今年的計劃產生200多個課程範例以及700多則教學方案中,其中我們就看到諸如台南市樹林小學的「太陽能爐創新應用」(Creativity),高雄旗山小學的「農民權益研究」(Communication),新北市白雲小學的「飛機艙圓柱體研究製作」(Collaboration),嘉義市北園小學的「稻草再生利用」(Critical Thinking),以及金門縣中正小學的「迎城隍節慶計畫」(ComplexProblem Solving)等有趣創新的教學方案。

相對的,在中國大陸常見的公開課發表案例,多半還是著重在學生對於課程內容的理解能力,以及加強練習,應對考試的能力。不是說這些教案或能力不重要(事實上中國大陸教育裡對於邏輯思考及批判思維上是很強的),而是若要以符合現代化教育/知識型經濟所需的開放精神來看,台灣在比重上,比較接近世界的潮流。

2. 中國大陸重視政策及標準的制定,以及框架的建立

這幾年我們評價兩岸的教育政策,經常比較沮喪的就是台灣政府在政策方向上的不夠明確,以及產官學資源上的整合不足,以致發展零散,也趨於短視近利。從這次福建網龍公司抓緊中央「三通兩平台」政策,聚集重點學術資源(北京師大,華中師大,華東師大等),逐漸導入軟硬整合商業模式的大手筆做法(包括邀請鴻海合資),我更加感到中國大陸模式的強大。

「中央電子書包標準組」已成立三年多,推動從整體框架、硬體終端、電子課本、學習服務、以及虛擬教具等方面的應用標準,不僅在國家層面要建立規範,也積極申請成為國際標準,引領發展。這個標準組成員(華東師範大學帶頭)絕大多數是廠商,服膺「一流企業制定標準」的策略,配合政策,資助調研,同時佔得市場先機,並且讓這裡的工作不成為象牙塔裡的產品。

其實這樣的標準組織不少,運作也未必都一定很成功,但是因應幅員廣大,發展程度不同,產業良莠不齊的中國大陸市場,建立參考規範,市場秩序的工作是相當重要的。特別是基礎教育領域,即使似乎有龐大利益,但學生的成長只有一次,不能成為試驗品,受到浮濫產品服務的殘害,則是政府及教育工作者都很關切的。

相對地,在台灣可以說民智已經較為開放,市場規模不大,也比較成熟,因此雖有不少機構學者(例如資策會,各師範教育大學研究等)提出創新框架或標準模式,即使獲得諸如國家數位學習計劃的補助,但能形成產業標準,廣泛施行的仍十分稀少,這方面值得政策訂定者深思。

3. 台灣的經驗更為累積,中國大陸則比較分散

我常說,熱情且富有創意的老師是台灣教育發展最大的資產,即使在政策不明,資源不充足的情況下,還是能看到許多教育工作者投入心血,利用實體或虛擬的平台組織,聚集與分享經驗,累積更多教學能量。

諸如「教育噗浪客」、「生物趴辣客」、上述的「均一教育平台」等,都是老師或民間自發營運的社群,影響力已經很大。台灣的教育行政部門也開始會制定方針,引導學校運用這些資源,提升既有計劃的有效性。

這次教育部行動學習計劃的專家輔導團隊,教師工作坊培訓機制,計劃資源分享平台,也都經過數年的經驗累積,有了更為制度化及規模化的運作,同時刺激更大量,且優質的教學方案產出,相信對於建立數位化教育向前發展的基礎,已有初步成果。

相對的,中國大陸雖有多個地區持續進行數位教育實驗(上海、貴州、青島、武漢等),規模也不小,動輒上千上萬學生參與,但是,由於制式教育的限制,我認為目前所產生的創新經驗,以及對於廣大學校現場的影響力,還在很早期的階段。

教育公民/鄉民的參與機制(不同於政府與產業的Push),也將會是台灣經驗能提供大陸發展參考的重要領域。

這次我有機會在海峽智慧教育高峰論壇中演講,分享我對於台灣數位教育演進的觀察心得。在演講的結尾,我特別強調我對於12年國民教育的期待,希望這個結構性的機制改變,能在多個層面(政策、學校/老師、家長、學生)更進一步推動台灣的現代化教育的發展,也讓台灣經驗持續提供大陸參考。

做為教育科技產業的工作者,我也希望兩岸的市場與資源能更有效地串聯,刺激更多創新服務的產生,以及茁壯。台灣需要善用中國大陸市場,盡力保持創新的引領,中國大陸則需要加速改革,重視開放及多元,這樣華人有機會透過新一代教育的共建共榮,未來在世界競爭舞台上大放異彩。

(作者是澔奇教育科技集團創辦人,中華兩岸行動暨數位學習交流協會理事長)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楊士範 

文章來源: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97527/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CCUeMBA&aid=19723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