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2018年必須注意的十個行銷趨勢
2018/01/26 12:03:49瀏覽328|回應0|推薦0

2018年必須注意的十個行銷趨勢

[文章轉載自哈佛商業評論] 織田紀香 Norika Oda

2017年,直播經濟、擴增實境、人工智慧等現象與技術,引起人們無限想像與熱議,一年過去後,這些話題究竟造成了什麼實質影響,在行銷實務的應用又有何進展?以及,在2018年,行銷人員又該注意什麼趨勢發展?以下提出十項觀察重點:

1. 網紅經濟持續發酵

從部落客、自媒體、意見領袖到網紅,無論稱呼如何改變,都是指一群在網路上靠著製作各類吸引人們關注,並願意參與內容的人士,擁有相當規模的跟隨者,並在自己的族群之中極具有影響力。他們本身就像值得信賴的個人品牌,能影響粉絲的行為,甚至產生商業影響力,例如經營家電團購的486先生,撰寫的文章、推薦的產品被許多人視為採購指南。隨著社群銷售導購的能力持續提升,網紅在2018年應該可以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左右眾多消費者的購買行為。

2. 社群銷售行為更蓬勃

過去,群眾對社群上的銷售行為較不信任,多有抗拒心態,但近年來,因許多電商、零售業者紛紛投入經營社群,銷售的商品越來越具有可信度,群眾接受度大幅提升。例如,在社群網站上稍有人氣的社團主、團媽、團妹,都能在自己經營的臉書社團中,持續發起團購,並獲得一定程度的銷售量,帶來頗具規模的團購經濟。另一方面,企業操作社群也更加成熟,不再只是靠粉絲專頁發文,而是懂得運用社群上多元的渠道來吸引目標客群的目光。企業曾經對於社群行銷,甚至是銷售,多持保留態度,不知如何從社群上獲利,但現在已有很多實例,不論是透過部落客撰文、Instagram時尚做曝光、討論區積好口碑、網紅置入拼曝光,即使不刻意帶有商業意圖地使用社群工具,依舊能在多元的社群渠道提升商品曝光、增加銷售機會。在2018年,社群的銷售行為也會更蓬勃。

3. 企業必須投入更多資源在行銷工具上

數位行銷工具持續推陳出新,還有越來越多不同的行銷操作觀念與策略,未來企業若不設法多嘗試不同的行銷工具,可能在市場競爭力上難以建立門檻,防止被其他企業超越。

以最多企業投入的Facebook行銷來說,許多台灣企業都有經營粉絲專頁,過度競爭激烈,再加上Facebook不斷調整推送貼文的演算法,如果不分配廣告預算去投放廣告,貼文幾乎沒有曝光機會。因為,使用者已習慣被動接受FB推送的貼文,並不會主動到某個專頁瀏覽貼文,尤其企業只想免費使用FB的資源,又不願付費投放廣告讓FB推送貼文,粉絲專頁上的各種內容,可能會被犧牲在演算法之中。特別是不善經營粉絲專頁,內容制作經驗不足、貼文缺乏吸引力的粉絲專頁,勢必得因應FB的引導,投入更多廣告費用爭取曝光。

但企業也不用過度悲觀,數位行銷工具越來越多,雖然粉絲專頁貼文觸及率大幅下降,可是「臉書社團」的貼文卻在增溫。有越來越多企業或品牌,靠著經營個人帳號、社團、粉絲專頁,建構出一套圈出用戶的黃金三角,再靠著Line@來集客,作為深度經營客戶的工具,將過去銷售的每個環節,全都建立至各種不同的數位工具之中,牢牢地綁住目標客群,不再只是被動集客,而是可以主動與客群提高互動頻率。

再者,企業越來越在乎自身品牌在網路上,搜尋出來的第一印象,也因此口碑與評價的耕耘與操作,成了許多企業投入數位行銷的顯學。尤其多數人的使用行為,除了靠社群看身邊朋友對商品的推薦之外,還是習慣會先經由搜尋,找各類的評價、評比。企業不僅可以靠著各種監控工具掌握社群口碑,還能推出因應對策,有效去改善或引導網路的討論風向。

4. YoutTuber崛起,影音內容是顯學

這兩年,智慧型裝置的規格與功能越來越強大,再加上影片製作App能輕易剪輯、套入特效、進行各種後製等,製作門檻降低,而且大部分的觀眾已不會要求如同電視製作的品質,只要有趣、好玩、易於分享的影片內容就有機會獲得社群裡的網友們歡迎。因此許多自行拍攝影音,經營頻道的YouTuber崛起,例如:這群人、囧星人、黃阿瑪的後宮等等,均透過影音內容累積影響力,成為企業爭相合作的對象。

另一方面,企業自製各類影音內容,開始看到一些成果。許多行銷人員想個主題、策畫簡單的腳本、找身邊朋友或同事充當演員,運用智慧型手機、影音App來製作銷售情境影片進而推廣商品。電商網站也開始在商品圖片外,加上影音內容,像是淘寶裡的商家,運用影音展示商品,已有許多店家做得非常成熟,並獲得更多消費者好評。這些自製的短影音,輕影片,經常透過模擬銷售情境來與消費者溝通,在6秒內就必需抓住消費者的痛點,進而示範如何透過商品解決消費者的問題、疑惑,而這類影音內容的行銷成效,已大幅超越過去傳統宣傳性質的廣告,未來一年仍是影音內容製作的顯學。

5. 企業脫離電商平台,轉而自營品牌電商

傳統大型電商平台為零售商帶來的流量紅利已逐漸減少。過去上大型電商平台,因為流量大,商品被看到的機率高,只要能配合平台做些活動,多少能帶入一些業績。可現在,愈來愈多零售商因流量紅利不再,銷售成長趨緩,尤其配合活動僅能做折扣下殺,零售商得自己吸收折扣掉的利潤,賺不到業績還可能賠本的狀況下,只得陸續撤出平台,找尋其他方案,像是選擇自營品牌電商。

對於有能力導流,或是透過數位行銷代理商操作導流的企業來說,跟電商平台合作,必須被抽取不小比例的分潤,而且不一定能取得顧客名單;相較之下,自營電商不僅可以緊緊掌握與客戶之間的關係,還可以有較大的彈性,調整平台上的行銷機制,雖然導流的工作變得需要靠自己,可是現在導流工具越來越多,能將流量導到自營平台上,會遠遠好過導入到其他電商平台。再者,導流成本相對可以控制,只要能掌握操作數位廣告工具的技巧,可能導流所花出去的費用,能控制在一定比例下,甚至比起拆分潤給其他電商平台要來得省更多。

自營平台除了能夠加強對毛利控管,也能利用各類行銷工具令品牌更鮮明,強化商品與通路的品牌認知及價值,並採用多元的客戶管理工具細膩經營顧客關係,將服務客戶的品質不斷提升,進而拉高客戶回購意願,行銷操作其彈性也會變大許多。因此2018年將會有更多企業開始自建品牌電商,或是借助愈來愈多的自助電商開店工具,將品牌拉回來經營。(延伸閱讀)

6. 直播市場進入盤整,知識型內容更顯價值

2017年是直播元年,許多網紅、直播主、實況主在這一年中,在各平台不同平台之中,找到各別的支持者,可說是百家爭鳴的年代,不論是平台或網紅,均在短時間之內一下子熱熱鬧鬧起來。但隨著台灣的直播競爭越趨激烈,有越來越多平台在搶網紅,網紅也看著平台選擇好的地方合作,觀賞的觀眾們也在各不同平台之間,找到各別喜好看的直播內容,觀眾跟隨網紅的發展,將進入盤整階段。當網紅,如無法持續分享有價值,能吸引觀眾的內容,無法搭著時事梗、設計有趣的梗或產出具觀看意義的內容時,接下來有可能因內容相對枯燥,進而逐漸流失觀眾或粉絲。而在2018年,觀眾從重視純粹的娛樂搞笑、無厘頭聊天、擠眉弄眼、唱歌娛樂等,或許會轉而重視知識含量高的內容。相對的,以分享知識內容為主的直播主、直播平台陸續看出有不少平台與網紅投入,並且已經做出一些可看性極高的影片。

去年的直播市場,分享知識仍只是小眾。因為相較主流的直播玩互動,或是一時興起的娛樂搞笑,這類內容雖然能夠在短時間內爭取觀眾目光,獲得不錯的瀏覽次數與留言,可是長期觀察整個內容發展走向來看,這類內容多屬意外爆紅,本身並無觀眾收看的忠誠度。尤其這類爆紅影片不是說做就做,有時還得碰碰運氣,較難獲得觀眾穩定的支持。如這類內容欲收取費用,難度則相對較高,頂多只能靠著一時爆紅做做廣告置入與贊助,可長期下來也不一定能持續得到廣告主的支持。

因此知識型直播在去年大多處於沈潛期,歷經一年多的直播市場發展,有越來越多專業人士投入,甚至還有專業製播團隊參與,未來的直播內容將會更重視與觀眾之間的長期黏著,進而為內容製作帶來較高的收益。至於2018年,則會陸續增加知識型內容的制作者和平台,提供如線上授課、直播教學等服務。而且這些業者不一定是以直播平台起家,像是104教育網、TutorABC等等,就正在運用之前累積的教育資源,切入這塊直播教學市場。

7. 廣播、音頻類型的知識經濟,需求升高

近來,音頻類型的知識內容開始受到歡迎,溝通形式類似於傳統廣播電台,但是轉換到數位媒介,而且內容更為聚焦,可以提供想學習的人,或想趁著通勤等零散破碎的時間,學學新知或英文,都可藉由短音頻播送的方式,在行動之間邊聽邊學。例如,邏輯思維的「得到」App,就是透過15-20分鐘的音頻,由主持人與聽眾分享特定的知識,並讓有興趣的聽眾付費訂閱特定主題的音頻內容。

還有像是理財投資、財務操作、銷售訓練、行銷運用、簡報技巧、人資招募等,各種不同類型的題材,因為是現在許多忙碌上班族願意持續提升進修的題材,靠著十五分鐘左右的短講,迅速掌握各類知識的重點,進而再用書籍作為輔助引導,不僅可以有效改善學習效益,還能夠增加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對於工作實在擠不出時間也疲勞的上班族而言,音頻類型的知識經濟,事實上已經頗受不少上班族的青睞。

隨著台灣的知識工作者增加,再加上大眾的資訊焦慮、對知識的渴求更加強烈,這種比閱讀更輕鬆、更好吸收、負擔也較少的知識內容,在2018年的需求可能更高,這種類型的知識經濟,也會更蓬勃。

8. VR、AR在消費性市場仍未有突破性應用

虛擬實境(AR)、擴增實境(AR)雖然在2017年是熱門議題,業者也勾勒出許多想像,但像VR頭盔等裝置,因價格、重量等因素無法普及,讓VR的發展受到不小的限制。可或許是因為VR本身裝置與設備的高度限制與不友善,反倒給了些實體開店的業者空間。有些業者開始在人潮密集區域,開起了一間又一間的VR娛樂體驗店。消費者依照業者的定價模式,體驗多久就花多少錢的模式,能夠選擇不同的遊戲、應用來短暫參與,感受親自體驗VR的樂趣。此種VR娛樂門市,有別於一般傳統的機台式娛樂,相對吸引到不少想要多了解VR的潛在顧客群,進而藉由不同有趣又刺激的遊戲,給予上門消費者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

至於AR,目前最能與市場接軌的應用,則是透過行動裝置的App,創造行銷話題。結合地標或景點,甚至是古蹟,與城市觀光做整合性導覽,令AR可以豐富原本只是眼睛看到的範圍,藉由行動裝置成為觀看許多不同資訊的延伸載具。由AR裡的互動介面、活潑動畫、深度語音導覽等,把單一的場域加上多媒體聲光互動的要素,令觀光或都市行銷,增添許多可看性,也讓AR短暫找到一個還值得發展的出入。

簡單來說,VR、AR目前在消費性市場並沒有很成功的突破性案例(除了特定產業,像是情色影音、遊戲等應用),其應用目前大多仍用於炒作噱頭,2018年可能在市場上相對不容易獲得較大的成果。不過,隨著應用的載具持續變小,價格要如果能再親民一些,內容或服務提供者可將VR與AR整合起來,搭配為混合實境(MR),仍能作為新穎的行銷手段。

9. 機器人在消費性市場仍未有成績

機器人也是2017年的熱門話題,但台灣發展至今,除了普及不易外,還有許多問題要克服。其關鍵問題還是在於使用性不佳,可應用範圍較窄,對於人們之於機器人的想像還是有很大一段落差,無法有效成為日常生活中的某些應用解決方案,其用來作為品牌行銷宣傳意義,遠大於在生活中的實際用途。像是Pepper進入台灣時,曾獲得各大媒體報導,也得到許多銀行、通路的支持。但隔了一年後,這些本來在門市的Pepper逐漸消失,曾在門口吸引人們大批排隊的風光不再。

至於ASUS的Zenbo,看得出其強烈發展企圖,希望能作為家庭的中控智慧裝置,期望可以在家庭之中具有一定程度的角色。但多數使用者的體驗,還是將其視為移動式平板,無法做到真正智能智慧的各種應用。準確的說,人們對於智慧型機器人的期待,多數來自於科幻世界或電影,可是就現實面,目前的技術不論是在語音辨識或是提供相應的服務上,都有許多難以跨越的限制,特別是技術研發其門檻之高,要能做到貼近消費者需求,並且從中獲利還有很長一條路要走。目前,觀察下來,這類智慧機器人,至多成為家庭的數位、電器控制中心,無法處理太過複雜的需求。未來一年,機器人在行銷上或在消費市場中,估計仍不會有太大的領先與突破。

10. 人工智慧實現自動化行銷

2017年,人工智慧已在特定領域有實際的行銷應用,並造成巨大影響。像新聞撰稿機器人,藉由分析搜尋關鍵字,蒐集大量文章的語法、句型模組,就能依固定的撰稿格式和關鍵字組合,產出相應的文章。如果想操作特定的口碑,散布特定的內容,就能運用這種技術,取代部分人工作業。

廣告美術設計也同樣受到影響。像是阿里巴巴的廣告橫幅(banner)設計機器人「魯班」,雙11購物節時,一秒可以製作8,000個廣告橫幅,從視覺設計、商品圖片配置到廣告文案,都由魯班包辦,滿足短時間內大量的廣告設計需求。

各家電商也開始廣泛運用聊天機器人。例如淘寶,將消費者的買賣溝通、問題蒐集起來,再運用聊天機器人處理部分客服需求;許多電商粉絲專頁,也利用Facebook Messenger聊天機器人,向顧客推送優惠訊息,達到導購目的。2018年應該會有更多這類行銷自動化的商業案例,屆時,在這方面缺乏投入,或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將會受到不小的衝擊。

文章來源:https://www.hbrtaiwan.com/article_content_AR0007718.html?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201801fb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CCUeMBA&aid=110007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