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10/25 22:11:37瀏覽412|回應0|推薦0 | |
美學的經濟
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
1. 商品的美學
近年來,台北出現了許多北歐的設計產品,「北歐美學」也變成了一種時尚詞彙,
好像是一種比日本、法國、美國的美學「更厲害」的美,然而什麼是北歐美學呢?
在深夜裡逛逛被喻為「歐洲新設計中心」的斯德哥爾摩,你可以發現:北歐之美,
其實並非來自它比上述商品大國的美學厲害,相反的,卻是一種「高度的不厲害」、或者說另一種更「深刻的厲害」才使得北歐的工業和經濟、市民生活的商品,展現著獨一無二的特色。
北歐人珍惜物質,也高度了解物質,他們依照「人和自己和諧共處」的精神來設計產品,商品除了考量對人和自然產生的任何危險性,而且也考慮其面對歲月滄桑的耐久性。北歐商品通常有流動的線條、溫暖觸感、隱含但不明白說的貼心功能,而其中的佼佼者,還可彰顯北歐人的思維裡的「存在哲學」。
2. 設計的美學
所有的商品都有兩種價值-「使用價值」和「符號價值」。
「使用價值」指的是「功能」之滿足,
而「符號價值」指的是商品造型、材質、元素組合所帶來的美感經驗。
隨著全球商品的供過於求,靠「使用價值」來販賣的商品,售價只能愈來愈低,但靠「符號價值」來行銷的商品,卻能以其「意義」的稀有性,創造較高的售價。工業設計的任務,即是在設計商品達成使用功能之際,仍能創造「符號價值」為消費者帶來非物質性的心靈滿足。
因,國民所得超過兩萬美元以上的高所得國家,多半擁有強勁的工業設計能力。你可別誤會,設計絕對不是富豪才能享受的遊戲。
想一探工業設計的產值能有多大。不妨以傳奇的義大利工業設計師
Giorgetto Giugiaro 為例,他所設計的福斯、BMW、愛快羅密歐、蓮花、Saab到Lexus的各種汽車暢銷車款,估計全球總銷售額超過2000億美金。
3. 使用的美學
美國的蘋果和日本的新力都以「產品創新」和「設計頂尖」知名,擁有少見的全球粉絲族群。
然而,蘋果和新力在21世紀初的兩項產品卻有迥異的命運,蘋果的iPod音樂隨身聽銷售一路長紅,但新力技藝絕倫的PDA系列產品Clie’,卻於2005年中起永久停產。
iPod和 Clie’的不同際遇代來了哪些啟示?
由Clie’的產品中,可以看出新力工程師追求「技術卓越」和「設計之王」的企圖心。
但在這「用力」的努力裡,新力忽略了兩個關鍵的變化:
再也沒有人需要PDA,或者再也沒有人喜歡「博學多聞」的科技產品。iPod是一個簡單的電子產品,簡單到大部份資深IT玩家都覺得它太貴。
但正因為功能和操作都簡便,使它變成許多消費者的「心靈密友」。
如果說新力的 Clie’是一個「teach me」的深奧產品那iPod則是一個「entertain me」的簡單產品,成為新力和蘋果兩家公司創新力的分野。
4. 工作的美學
對應著全球經濟的「知識化」和「創意化」昔日集合個別工作者進行協同作業的空間-辦公室,也產生了大變化,而相應著經濟的全球化和符號化,企業建構「全球總部」(headquarter)以外在建築形體來表達企業的品牌定位和文化,也變成新潮流。這兩種現象的交集,造成全球工業化國家城市地景的變遷,也為工作生活帶來新風貌。全新的辦公室設計潮流,不再有過去依權力位階塑造、企業所有人高高在上的差別空間,讓一般員工休憩的coffee bar、集體磋商的會議室,往往占有最佳的視野、最大的面積。而為了誘使員工貢獻更多的時間、激發最強的創意,企業紛紛投資健身房、游泳池、育嬰室等新設施,將員工原本朝九晚五的工作時程「公司化」-在知識經濟的運作下,「才智」(talent)所左右的邊際成本,可是比這些硬體投資高得多了。
5. 服裝的美學
Armani成為全球某一特定類型企業家的標準工作服,說明「Armani新商人」此一概念,蘊含著更深刻的,全球化的社會、心靈變遷因素,介入於時尚和流行之中。穿著 Armani工作服,有著雙重的意義:
面對云云大眾,可以隱藏自己,幾乎「拿掉顏色」的它「毫不顯眼」;但面對菁英同儕,它卻可以幫助主角在細微之處彰顯自己-
毛料的織法、版式的曲線、暗色領帶的隱約幾何圖案、袖扣的安排。在鎂光燈閃亮之處,它不出風頭;但在晚宴或會議中卻大放異彩。並不是每一個人想穿Armani就可以穿,它招牌式的「垂墜感」,非常要求穿著者的「身體控管」,一個過胖的人身穿 Armani,很可能適得其反。因此「Armani工作族」又含蘊了另一層意義。
他們是一群富裕生活中禁慾的人,透過飲食與作息控管、持之以恆的運動,保持一種美學化的身體,能穿上Armani的這種「成就」,反映著他們經營新企業的能力,因為新全球化競爭,需要的是更兢兢業業百倍的新管理者。
6. 品牌的美學
在過去,「美感」專屬於奢侈品和高價品,是有錢人的享受專利;
但現在,「美」是所有消費品的必備元素,從一雙球鞋到一瓶礦泉水,廠商都必得挖空心思去生產「美感」。
全世界的消費者都瘋狂追求「美」,來自他(或她)想盡心盡力地創造一個「理想化的自我」,這種對「自由」的想望,很大一部份原因,
是由於他(或她)在「消費」以外的另一半生活-「工作」中,嚴重地缺乏「自由」。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驗:在工作受挫後,進行瘋狂消費。
追求個性的美學經濟,因此排斥「集體」、「公定」的美學,但它也無法特立獨行,因此,一個折衷的形態就出現了,法過社會學家Maffesoli稱之為「美學部落」-社會裡,多樣的美學風格吸引各自的消費者,
但一旦它失去力量,消費者可以立刻「脫」掉商品,加入另一個新興的美學部落。
7. 城市的美學
台灣「製造工廠」的位子正被中國大陸很快速取代,我們也順理成章地狼狽不堪。如果由國家發展角度來看,這個突然間「什麼都沒有」的困境,未嘗不是一個轉機,譬如荷蘭人的歷史,就是一面借鏡。
荷蘭阿姆斯特丹雖然風光也明媚,單觀光客數比起巴黎可是天差地遠,荷蘭人是靠它領先群倫的「運作全球事業」能力而活,和巴黎人比起來,荷蘭的這項資產並非世界獨一無二,所以荷蘭可是兢兢業業經營著它們的富裕,隨時保持改良和增益的動機,阿城工作者一般都會說德、法、英、荷蘭四種語言,而他們也比巴黎人好相處得多了。巴黎和荷蘭都在新興的全球化網絡裡佔據了一個鮮明的位置,世界經濟缺它們不可,巴黎和阿姆斯特丹市民理所當然擁有好日子。
而台灣如何快速地找到全球化社會中另一個不可或缺的位子,恐怕才是能安身立命的唯一解決方案。
8. 品味的美學
為什麼「做一道好菜」會和現代人的人生息息相關?以( 中譯本<山居歲月>)一書而走紅的英國作家Peter Mayle曾說「一個男人,如果一輩子裡做不出一道舉世無匹的菜,那絕對無法擁有一個『好人生』(a good life)」。他嘗試提出一種新的生活態度,
也就是藉著「通過自己的感覺、調配、揣摩而作出的『私創作』(private creation)」,遠比靠承繼傳統文化教誨來規劃自己人生,更值得鼓勵,這是一種回歸個人的反集體生活態度。
十八世紀西歐第一次出現「taste」(品味)這個字眼,來描述個人和個人間的不同生活風格。
想要作個有個性的人,不妨先從自己的味蕾開發起吧! |
|
( 休閒生活|網路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