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的孩子在小的時候,便經歷過生命無法延續的生病情形,
例如:親人過逝了,家裡心愛的寵物死掉了,或是在路上遇到一列又長又哀戚的出殯隊伍…等,在這樣的經歷過程中,如何和孩子解釋「死亡」,怎麼說?要不要說,或是直接了當的說?

本篇將針對「死亡」這個問題做討論,告訴父母怎樣去跟孩子解釋死亡?



死亡是在宇宙循環的重要一環,也是生命中必須度過的最傷心一環,
根據心理學家瑪麗亞耐基的研究報告中。發現孩子了解「死」可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階段是3~5歲階段,此時期的孩子認為「死」就好像睡覺或去很遠遠的地方玩一樣,
所以認為一天當中可能會有多次體驗「死」的感覺,如爸爸去上班了,媽媽不在了。

在第二個階段大約是在5~9歲階段,這階段孩子已經知道、了解死亡的意義及觀念,
但他們可能不知道這是會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或自己的身上的事情。

第三階段是在9~10歲階段,這時期的孩子已經知道死是人一生都不可避免的,
在每一個人身上都會發生包括自己有一天也會死亡的。
由於孩子或多或少都了解死亡的意義,所以遇到死亡時的情形父母不需要隱諱而不敢言,
我們要在如何不傷害孩子的情形下,去向孩子傳述死亡的事實及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裡,死亡可以說是最殘酷的傷害和打擊,假若遇到死亡的事情發生時,
大人應了解孩子的心理反應情緒,並適時給予適度的精神支持,
以下將提供幾種孩子在面對死亡時可能產生的幾種反應。

1. 心理及情緒上的無慮症:孩子會因為焦慮而產生胃口不好狀況,晚上還會因此做惡夢。
2.取代:孩子很快就會轉移情感需求,希望他人能成為死者的替代品。
3.內疚:孩子會認為這不幸事件的發生,是因為他頑皮或做壞事所產生的報應。
4.焦慮:孩子深信他見死者臨死時的症狀,因此而憂心忡忡。
5.對死者產生敵意:孩子認為死者離開他是因為不再愛他了,所以會有憤怒和被遺棄的感覺。
6.否認:有時孩子會不願意接受事實真相、故意裝不在意或表現出一副不受影響之樣子。
7.痛苦:孩子會苦惱從此再也沒有人會關心他、照顧他、疼愛他了。

當死亡的事情發生時,如何去告訴孩子呢?
我想一般父母會用的方法大約有三種,讓我們一一的來討論。

一、 把「死亡」捏造成一個故事,有很多的父母喜歡用童話或故事裡的情節來陳述,
因為孩子很容易就受故事的誘惑,孩子就信以為真的掉進幻想的世界,
而將「死亡」忘得乾乾淨淨,對於這種情形孩子可能是把事情遺忘了,
但這不是一種健康的手法,因為在往後他們很可能較難以去面對人生的真實面。

二、 父母常會用「去很遠很遠的地方旅行了」或「到天堂去了」來替代「死亡」的說法,
這種方法孩子較能接受以及安撫孩子,也因此消除了失去親人或寵物的不安和傷心。
但或許時間一久孩子就會對死者,怎麼去那麼久?
而產生抱怨,或認為他們不跟自己說聲「再見」就走而懷恨在心,
所以父母用旅行來代替死亡告訴孩子,亦不是很恰當的方法。

三、 把死比擬成「睡覺」,很多大人也會跟孩子說死亡就是「睡好久永遠都不會起來的覺。」
在這樣的描述中很容易混淆死亡和睡覺的觀念,關於這一點,身為父母的應該特別注意,
否則孩子可能會害怕睡眠,深怕一睡就會不起的恐懼,
所以為人父母應該必免解釋死亡就像睡眠,去幫助孩子釐清死亡與睡眠的觀念。

以上這三種舉例都是父母較常用的,那麼究竟要用那種方法才是最好的呢?
其實最好的方法是自然而親切的去對孩子說明。

父母在跟孩子解釋死亡時,可以用動植物來做比喻,例如用花來比喻人的生命;
花通常會在春天、夏天的時候生長,到了秋冬時卻會一一的凋謝,
所有的生命也是一樣,會有生長、茂盛及死亡等時期,
父母在對孩子說明時,應儘量避免去使用可怕、恐怖的語句和神情去描述,
而是要用語調溫和且簡單的詞語耐心的為孩子做解釋,
談論的重點也應放在生命是充滿美麗的一面,而非在死亡病態上,
我想孩子會慢慢了解死亡意義,及減少恐懼的心理產生。

孩子對死亡的問題頗為好奇和有些興趣,
然而死亡對孩子的心理或性格發展是有非常大的影響力,
所以父母在處理這問題時必須謹慎與小心,生活裡,不要刻意去避免談到死亡的問題,
更不要壓抑孩子哀傷的心理,讓孩子自然表現出沮喪、氣憤、流淚、內疚、反抗等情緒。

也不要禁止孩子對死亡所產生的懷疑、流淚、發問或對此事所提出不同的意見和疑問,
父母尊重孩子對死、生意義的不同見解,不要給予孩子對死亡有個錯誤的印象,
或用童話半真半假的說法去解釋死亡。
最好的原則就是將事實明白且清楚的告訴孩子。

有一句話說:「死者與生者之間的橋樑就是愛,這是唯一不變的,也是唯一的意義。」

所以父母在遇到孩子問有關死亡的問題時,可別忘了多給孩子一份愛,以彌補他心中所失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