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天文奇景披露恆星遭黑洞吞沒
2011/08/26 10:31:28瀏覽1445|回應2|推薦0
引用文章宇宙最古老神秘的“巨型海洋”黑洞!




天文學家今天在「自然」(Nature)期刊表示,已經捕捉到銀河中心黑洞撕裂吞沒1顆恆星的天文奇觀。這被認為是目前宇宙最神祕、最震撼的情景。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史威夫特(Swift)軌道望遠鏡3月25日捕捉到從太空深處湧出的X射線,明顯出自1個強大無比的源頭。

近一步觀察後發現是1個「超級巨大」的黑洞,質量相當於太陽的100萬倍。

這種X射線閃焰是恆星遭黑洞強大引力拉扯撕裂,並吞噬時,從本身釋出的巨量高能物質。

「超大」黑洞通常出現在星系的中心。新發現的黑洞約與本銀河系一般大小。(中央社"2011/08/26")

  

有關「黑洞」的新發現

據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哈蓋·海茨爾教授和他的學生本尼·特拉克頓布羅特的研究証實,最大質量黑洞的第一次迅速生長發生在宇宙誕生約12億年的時候,而不是以前認為的20億年—40億年,且生長速率很快。

包括銀河系在內的宇宙中大部分星系都有超大質量黑洞存在,其質量範圍從100萬—100億個太陽那麼大。黑洞處於“活躍”期時,大量氣態物質落入其中並發出輻射,氣態物質“落入”大質量黑洞是黑洞的生長方式。

研究小組還發現了最早產生的第一批黑洞,它們在宇宙只有幾億歲時,就開始了全盛生長過程,它們中很多只有太陽質量的100倍—1000倍。這些黑洞和宇宙中的第一代恆星也有關聯。根據觀察資料,他們發現在第一個12億年的生長期之後,還有下一個生長期,持續了僅1億年—2億年。

另外,科學界通常認為巨大黑洞的自轉速度約為光速的45%,但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加藤成晃領導的研究小組經過測算顛覆了這一認識。他們的研究結果發現,黑洞的自轉速度為光速的22%,僅為之前所估計的速度的一半,而且巨大黑洞的自轉速度與小質量黑洞自轉速度沒有差別。

巨大黑洞的自轉能量,據認為是像黑洞射流一樣成為星系中心發生的爆發現象的能量源。以接近光速噴發的宇宙射流,不僅對星球的形成,對星系的形成活動也會造成巨大影響。

黑洞是極端密集的宇宙物質擠壓在宇宙空間的一個區域,在其中心位置,所有物質被擠壓成一個無限密集的零體積空間,也被稱為"奇點"(singularity)。在這裡引力的牽引作用被認為無限強大,扭曲時空至無限曲線。即使是光也無法逃脫引力束縛。

黑洞被認為形成於非常大質量恆星爆炸死亡的過程中,當一顆恆星耗盡其燃料,在引力壓毀力的內向爆破中將形成一個質量非常密集的球體,最終質量逐漸減少形成一個黑洞。期間,垂死恆星的最外層將在超新星的強烈爆炸中脫離。

旋轉黑洞中可釋放大量能量,它也是高能量伽馬射線的主要來源。宇宙中最明亮的光線經常來自宇宙最深處的黑洞,黑洞就如同宇宙中的“發電站”。這意味著相同質量的黑洞可代替太陽,除地球缺乏太陽光無法維持生命存在之外,太陽系其它的恆星仍能正常地運行。


大熊座星系中央黑洞,是迄今發現最龐大的黑洞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stery2011&aid=5581977
 引用者清單(1)  
2011/12/17 00:52 【神秘事件簿 Mystery2011的部落格】 超大黑洞 吞地球3倍大氣體雲

 回應文章

神秘到底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NASA捕捉黑洞吃恆星 台灣有貢獻
2011/09/02 19:08
在浩瀚無垠的太空裡,「黑洞」總是給人神秘色彩。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近日公布人類史上首次目睹黑洞「吃掉」恆星的過程,這項發現也有台灣的貢獻,成果登上最新一期《Nature》(自然)期刊。

台灣參與這項國際合作計畫的人員是中央大學天文研究所助理教授浦田裕次、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黃麗錦夫妻檔。黃麗錦說:「這是人類史上第一次(看到)!很幸運!」浦田認為,這次發現將讓人們對於黑洞的生長過程有更多認識。

黃麗錦表示,浦田和她本來研究「γ(讀作gamma、伽瑪)射線爆」現象的成因和原理,他們從NASA的「Swift」(雨燕)衛星獲得資訊,再進行觀測。今年三月廿八日,衛星偵測到前所未有的「異常高能量閃焰」;黃麗錦回憶,原本以為只是一般的γ射線爆現象,她也沒特別留意。

「ㄟ?怎麼又爆一次?」黃麗錦解釋,正常的γ射線爆現象只爆一次就暗下來,但這次卻每天爆、每天爆,「一連持續兩個多月!」這個天文奇觀遠在卅九億光年外,慘遭「吃掉」的「倒楣」恆星編號為「Swift J1644+57」;浦田和黃麗錦持續追蹤,在紅外光和可見光波段提供許多觀測資料,登上Nature期刊讓他們非常興奮。(聯合新聞"2011/09/02")

神秘到底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
2011/08/26 10:51


史蒂芬·霍金希望為熱愛宇宙學的人準備一本通俗的讀物,於是在1988年誕生了“科學著述的裡程碑”——《時間簡史》,然而這本“全世界每750個人中就有一本”的讀物卻並不通俗,連霍金本人也認為,如果能夠讀懂書中的每一行字,就足夠做宇宙學的博士候選人了。 之後,霍金再推出了他的新作《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這本書你完全能順暢地讀下去,這也是霍金首次撰寫童書,不過如果你是一位成年人也無須有心理障礙,因為霍金的這把“秘密鑰匙”贈予的不僅是 “沒有成見、樂於學習”的孩子,還包括所有對浩瀚的宇宙來說永遠只是孩子的全人類。 在2007年年初,霍金65歲生日之時,他就透露,67歲從劍橋大學退休之前將完成兩本書的寫作,其中一本是寫給少年兒童的《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這位童心未泯的理論物理學家,對自己首次為少年兒童撰寫的圖書頗為自得,稱“未見過類似的作品,該著作可能是獨一無二的”。 該書描述了一個普通少年如何開始對科學感興趣的故事。主人公喬治出生於一個非常重視環保的家庭,他的父親認為科學技術危害地球環境而拒絕使用現代科技產品。在學校裡,個性內向、衣著用品過時的喬治,經常受到同學的欺負。因為要到鄰居家找回自己的豬,喬治偶然遇到了宇宙學家埃裡克,並引發了喬治對科學的熱愛。在埃裡克研制的超級電腦Cosmos協助下, 喬治和埃裡克的女兒安妮暢游太空,他們一起搭乘彗星造訪木星、土星,並在小行星帶遇險…… 書中最驚心動魄的部分,是埃裡克中了一個用科學謀求個人利益的反面人物雷帕的詭計,險些被一個黑洞吃掉。但最終埃裡克找到了從黑洞中逃逸的辦法。喬治、安妮以及安妮的母親在地球上歷經艱難險阻,找回被竊的Cosmos,而Cosmos則以埃裡克理論為依據,從外太空恢復落入黑洞的物體的信息,終於將埃裡克救出黑洞。 書中討論的黑洞理論是近30年來科學界激烈爭論的課題。霍金的女兒露西是童書的合作者之一,她說:“我父親認為,現在有太多的科學幻想(描述宇宙),而我們隻講述科學事實,我們要做真實的科學。”希望將真正的科學弄得像科幻小說一樣能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霍金,將這本童書的大部分內容構築在科學事實之上。書中還有很多照片和圖表,對彗星、行星、月亮等都進行了簡單的介紹,是為讀者清除閱讀障礙、擴展科學知識而設置的。 《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的確是一個精彩的探險故事,而且書中的探險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探險家都走得更遠。喬治和安妮的足跡已經遠遠超過了地球邊界南北極洲或是太空,他們將自己直接固定在彗星上作穿越太空的沖浪旅行,觀看環繞行星的月亮、因幾百年不停息的颶風而造成表面紅斑,欣賞我們美麗的家園地球,還遭遇小行星暴…… 霍金曾評價自己是‘樂觀的浪漫的,並且很固執’。浪漫這個源於法語的詞,最初的意思是指不切實際的追求,含有探險、冒險和傳奇等。霍金具有傳奇性的生命,他所做的研究就是一種探險。而他創作童書的舉動,正如他的女兒所說,也是一次‘超乎尋常的冒險’。 至於中文書評中提到的“啟蒙”或“啟發”,我們能看到書中有許多與當下科學熱點相關的主題。本書以喬治在一次校際的科學比賽中贏得首獎——一台電腦而結束。喬治在講演中提出,我們要開啟宇宙,實際上不需要實體的鑰匙,但需要一個非實體的鑰匙——物理學。 作者明確提出,科學只能被用來謀取人類的福祉,絕不能用於相反的目的。此書通過埃裡克和以前的同事雷帕的糾葛一再闡明這一主張。喬治的成功象徵著正義戰勝邪惡,科學戰勝蒙昧。作者還通過喬治說出,當今世界環境由於人類貪欲、無限制的開發而受到了嚴重破壞,必須在百年之內在外太空找到人類的新家,保護地球和尋找新家必須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