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地球曾經有兩個月亮
2011/08/05 15:03:15瀏覽2756|回應2|推薦0
引用文章月球驚人的秘密〈下〉

科學家以電腦模擬兩個月球撞擊結合的過程,由上到下分別為小月球受重力影響,朝大月球靠近;小月球撞擊後解體;小月球解體後,岩塊覆蓋在大月球半邊;僅存的月球表面兩側地貌明顯不同的態勢已經完成。(美聯社)

村上春樹小說《1Q84》用兩個月亮將1984與1Q84分開,製造出迷離的世界。聖塔克魯茲加州大學的天文學家認為,兩個月亮確實存在過,只是小月撞進大月,變成現在的一輪明月。

月球面向地球的一側相當平坦,背對地球的那一側卻有高山深谷,表層也比較厚,科學家對此現象提出的最新理論是:月亮曾有個小妹妹,在地球幼年的時候,兩個月亮一起照亮地表的夜晚,但二者最終「抱在一起」,月球離地球較遠一側的崎嶇地形,就是小月亮撞擊月球所形成。

月球的特點除了始終以同一側面對地球之外,還有她近地一側和另一側的地貌迥然不同。長久以來,科學家試圖找出此一現象的成因。最新的理論三日在「自然」期刊上發布。

據推論,兩個月球是在大約四十四億年前合而為一,當時地球尚無生命體出現。在那之前一億年,地球遭到一枚行星撞擊,掀起的物質形成兩個月球,一起繞行地球軌道,小的跟在大的後面,有如妹妹跟著姊姊。

大小兩個月球重量差二十五倍,在大月球的重力吸引下,小月球逐漸挨近。進行這項新研究的專家聖塔克魯茲加州大學的艾斯佛(Erik Asphaug)說,兩者註定要撞在一起,但相撞的速度相對來說「並不快」。因此,結果未出現隕石坑,而是小月球的岩塊散布在撞擊點的四周,彷彿一塊鮮奶油派砸在大月球的臉上。

說撞擊速度不快,但時速也超過八千公里,只是以星體相撞的速度來說算是最緩慢的。小月寬度達九百多公里,撞擊過程長達十分鐘。 與艾斯佛共同研究的瑞士伯恩大學專家朱齊說,他們出發點是要研究月球遠側地貌崎嶇的成因。艾斯佛注意到月球遠側像是多了一層東西,便與朱齊一同以電腦模擬星體相撞的可能性。

地球只有一顆衛星(月球)繞行,在太陽系眾行星當中很獨特。金星和水星沒有衛星,火星有兩顆,土星和木星各擁有六十多顆,就連已被降級的冥王星,都有四顆衛星。

普度大學的專家梅洛希表示,有關下一次月球無人探測任務的會議本周在麻省進行期間,這項新理論曾引起廣泛討論。梅洛希說,對於這項新理論,「我們找不出破綻。它可能是正確的,也有可能不對。」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前任助理署長史特恩說,這是個「很聰明的新構想」,但要藉測試來證明,難度很高。【2011/08/05 聯合報】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長孫維新說,「自然」期刊論文指地球原來有兩個月亮,理論基礎並沒有顛覆目前大家認知月亮形成的「撞擊說」,研究報告是對於月球形成的程序做出「修正」。

孫維新解釋,月球形成有「同源說」、「分裂說」、「擄獲說」及「撞擊說」四家理論,「同源說」和「分裂說」很接近,理論基礎是指地球、月球本質來自相同物質,因為引力各自形成另一個天體;「擄獲說」是指因地球引力,月球慢慢被吸引而來。

孫維新指出,「撞擊說」最接近事實,是另一個天體撞擊地球,大量物質被甩出在宇宙中,這些物質繞著地球的軌道運行,因為引力慢慢由小物質聚集變成大物質,「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月球」。

最新的「自然」期刊也是指出另一個天體撞擊地球,形成兩個月球,孫維新說,這和「撞擊說」理論基礎相同,研究人員解釋另一個小月球最後撞上月球背向地球的一面,對於月球形成的過程,有比較多的觀測證據,因此提出天文上的「修正」。

中央氣象局天文站技士鄭振豐則認為,月球生成已經很久,而且自從生成後就只有一個,他沒有聽過「兩個月亮」或類似說法,這種說法暫時欠缺根據,最好多了解證據後再進一步評估。【2011/08/05 聯合報】

※延伸閱讀》首張月球觀光票售出 票價1.5億美元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stery2011&aid=5505734
 引用者清單(1)  
2014/07/21 00:27 【神秘事件簿 Mystery2011的部落格】 NASA:月球地下藏神秘隧道

 回應文章

神秘到底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月岩測定新發現 老月球變年輕
2011/08/18 13:14
今天出刊的「自然」(Nature),其中有篇研究指出,科學家分析月岩後,發現月球年齡為43億6000萬歲,比原本估計最多年輕了2億歲。

研究主筆柏格(Lars Borg)說:「月球的年紀沒有我們想得那麼老。」柏格是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的地質化學家。

科學家對岩漿形成的月球地殼岩石─鐵斜長岩(ferroan anorthosite)樣本進行新的放射性鉛、釹同位素年代測定,得出這項結果。

關於月球如何誕生,常見的理論是剛形成不久的地球和行星般巨大物體相撞,大碰撞中噴發的熔融物或岩漿逐漸冷卻、堅硬,形成了地球的衛星:多岩、貧瘠、沒有空氣的月球。

柏格認為,測定結果代表兩種可能:要不是月球的年紀比原本估計還小2億歲,就是月球上有岩漿海洋這項廣為學界接受的理論是錯的。

柏格承認,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曾測出有些月岩年齡將近46億歲,但他認為以前的岩石測定技術較差,測定結果可能出錯。

如果這次估計正確,就表示地球和月球最古老的地殼大約同時在大碰撞後不久形成。

最近提出大小月球相撞理論的學者阿斯法格(ErikAsphaug)表示,柏格的結論「對我來說有些難以想像」。

這次年代測定結果與澳洲西澳省(westernAustralia)發現的鋯石一致,該鋯石是目前發現最古老的地球礦石。(中央社2011/08/18)

神秘到底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找伴探宇宙起源 丁肇中90%屬意台灣
2011/08/05 15:08
宇宙起源目前還是人類未知的謎。一九七六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中央研究院院士丁肇中正在美國主導相關研究計畫,探尋宇宙起源。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羅權昨天指出,丁肇中一直想要找個伙伴分擔工作,這個伙伴「有百分之九十」是台灣。

丁肇中下周來台參加「亞洲海洋及地球科學學會」(AOGS)主辦的國際會議,國科會將向他提出規畫簡報。李羅權說「我不敢說百分之百,現在是(百分之)九十,希望能由他來公布。」

目前描述宇宙起源的依據是「大爆炸理論」,它假設宇宙發生一場大爆炸後,同時產生「物質」與「反物質」。然而,我們生活周遭全都是「物質」,反物質不知去向,電影「天使與魔鬼」中更將反物質描述成「一種威力無法估算的科學武器」。丁肇中在美國的「反物質磁譜儀二號」(AMS2)計畫就試圖捕捉在外太空漫遊的反物質粒子,進而解開宇宙之謎。

AMS2的「酬載操作與控制中心」團隊(POCC)設在瑞士日內瓦的「歐洲粒子物理研究中心」(CERN)裡,負責處理太空站傳回的觀測資料。由於工作繁重,丁肇中一直想找人分攤工作。

李羅權表示,國科會將召集國家太空中心、中研院、中央大學和中山科學研究院共同承接。他透露,中國、韓國也曾表達合作意願,但丁肇中應該還是屬意台灣。

「這是國際太空站上最好的科學研究!」李羅權指出,如果台灣爭取成功,一年大概只需要新台幣幾百萬經費,人力最多十二人;但我們可以獲得第一手資料,甚至有可能先解開這個上帝才知道的謎。【2011/08/05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