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澳洲研究︰火星可住人,多數在地底
2011/12/14 23:28:29瀏覽2269|回應1|推薦0
引用文章NASA發現火星有水,可能有生命存在

  

根據法新社報導,澳洲科學家在模擬了火星的各項條件後,表示火星可能有「大範圍」地區能夠維持基本生命的需要。

為探索火星,美國太空總署NASA於上個月發射「好奇號」太空船,希望能夠順利尋找到生命存在的跡象;而在一連串的探索後,美國地球物理學會也在9日證實了火星過去曾經有液態水的存在,所發現的種種跡象讓人更相信火星是適合地球生物居住的星球。

    

對此,由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李能魏佛(Charley Lineweaver)所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比對了火星與地球的氣溫、壓力等條件後,宣布了一項驚人的研究成果,即火星有「大範圍」的地區是可能可以維持地球生命存在的。

李能魏佛指出,目前我們居住的地球,從地心到大氣層中,只有表層大約1%的範圍適合居住,但火星則有包含地底在內,約3%的地區適合生物居住。

至於維持生命最基本的元素水,李能魏佛表示,火星的低壓環境意味著水難以液態的方式存在,而會在表面蒸發,但由於火星地底土壤重量將可以提供所需的額外壓力,因此液態水得以維持;此外,來自火星核心的熱度,也可以讓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在特定深度的火星地底裡生存。

而對於各界的懷疑此項研究的確切性,李能魏佛則表示先前都是研究火星特定幾個地方是否過有生命跡象,但他的研究則是彙整數十年的研究資料,是「目前為止發表的火星適合地球微生物居住程度的最佳探究」。這項研究並發表於科學期刊「天體生物學」(Astrobiology)。(新頭殼newtalk 2011.12.12)



澳洲科學家模擬火星氣溫、壓力等條件,探究火星是否適合生物居住後,提出一項驚人的研究成果:火星上有「大範圍的地區」可能可以讓生物生存。

澳洲國立大學科學家李能魏佛,十二日在「天體生物學」(Astrobiology)期刊發表前述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團隊創造出全世界第一個火星模型,比較火星與地球的氣溫和壓力,觀察火星適合類似地球生物體居住的程度,結果顯示火星有三%地區適合生物居住,但大部分位於地底。地球由地心到大氣層只有一%面積有生命存在。

3%地區適合生物居住

過去的研究僅止於零星探究火星特定地點是否有生命跡象。李能魏佛表示,他的研究利用數十年的資料,「綜合彙整」火星的各種條件,是「目前為止發表的火星適合地球微生物居住程度的最佳探究」。火星是地球最近的鄰居,地表溫度為攝氏負六十三度。此前的研究已經在火星兩極發現冰凍水,這次的研究則檢視火星的保水程度,以及是否適合讓類似生物體居住。

由於火星壓力低,水難以液態的型態存在,而會在表面蒸發。但李能魏佛表示,火星地底下的土壤重量可施加必要的壓力,讓水保持液態;而且地底接受來自火星地核的熱,溫度能夠讓細菌和其他微生物生長。

美國國家航太總署(NASA)十一月底發射核動力火星探測車「好奇號」,預定明年八月登陸火星;但李能衛佛說,很「遺憾」NASA的任務無法像他的研究一樣深入,但好奇號至少可以探究「火星的邊緣」。他表示,好奇號要探測的「蓋爾隕石坑」已暴露多時,可能已經沒有任何揮發物,也不會像本來一樣溫暖。(自由時報 – 2011年12月13日)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stery2011&aid=5932081
 引用者清單(1)  
2012/07/22 02:02 【神秘事件簿 Mystery2011的部落格】 火星驚現35公尺神秘地底洞穴

 回應文章

神秘到底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荷蘭計劃 2023年殖民火星
2012/06/06 08:42

阿姆斯壯登陸月球距今已43年,荷蘭1家公司宣布佈局火星的計畫,並準備在2023年完成人類史上首個殖民火星的計畫。

「荷蘭每日新聞」(Dutch Daily News)報導,這項被稱為「火星1號」的計畫,是由荷蘭德爾夫特科技大學(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研究員蘭斯卓普(Bas Lansdorp)主導。

火星1號計畫分兩階段,第1階段將在2016年前發射衛星到火星,2023年前要完成人類登陸火星的創舉,屆時要把20個人送上火星,並嘗試在這個星球上生活、工作、灌溉及建立新家。

1999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霍夫特(Gerard't Hooft)也替這項繼登陸月球之後的創舉背書。他稱讚這是人類具有願景與夢想的卓越計畫,看好能真正實現。

而整個火星1號計畫的執行過程,將拍攝成真人實境秀,供全球民眾觀看。【2012/06/05 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