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他們到底是天才還是白癡?
2011/07/14 18:01:23瀏覽2046|回應1|推薦1
引用文章天賦異稟的另類奇人

走近“雨人”原型:記憶奇才金·皮克


    

美國著名科學期刊《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American)2005年12月號刊出屈萊佛特(DaroldTreffert)和克利斯坦森(Daniel Christensen)的文章《博學者的內心》,介紹博學強記怪才金·皮克(KimPeek)。

金在18個月的嬰兒期時,聽人唸書開始學習記憶,到如今54歲已讀完9000本書。他讀書奇快,讀一頁書只須8到10秒。他將記住的書倒著放在書架上,表示其內容已存入他大腦中的“硬盤”。

從前也曾有過博學強記的怪才,但只限於特定領域。金的超強記憶力涵蓋歷史、地理、空間、聖經、文學、體育、電影、音樂等15個不同領域。金記住了全美國幾萬個地區的郵政編碼和電話區號。憑對地圖的記憶,他能提供美國主要城市內和主要城市間的旅行路線圖。

金還記住了數百個古典樂曲的創作及首演時間和地點,連同作曲者傳記的細節以及該樂曲之音樂特徵。金對事物的反應遠比常人快,具有驚人的心算能力,最近一位採訪者說自己生日是1956年3月31日,不到一秒鐘,金心算出那是複活節的星期六。這種快速曆法計算與超強記憶力密切相關。

金和其他怪才一樣有心智發展障礙:他步履蹣跚地斜行,無法處理生活瑣事,甚至不會扣衣服上的鈕扣。金嚴重缺乏抽象思維能力,思想偏於具體和照字面理解。金的總智商87低於平均值,其分類智商有的極高,有的低到和智障者相仿。

金的腦袋特別大。對金腦部的掃描發現許多異常:聯繫左、右腦半球的胼胝體根本不存在,大腦前部和後部的連接也缺失,左腦半球顯示出異常,小腦比常人的小,為液體包圍而顯得異常,這可以解釋他的一些行動協調上的困難。

最令人驚訝的是金根本沒有胼胝體,人們不知道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稀有的缺失。胼胝體缺失者並不一定會有功能失序。有些為治療癲癇症而胼胝體被切除的成年人,產生“大腦分裂”症狀,其兩個被隔離的大腦半球幾乎相互獨立地工作。

那些先天就沒有胼胝體的人,也許會在大腦左右兩半球之間“暗度陳倉”,建立起非常規的信息交流通道,使得兩半球在某種意義上形成單一的整體。金的左腦半球異常,可能使其部分功能轉移到右腦半球。金的超強記憶能力或許源自於這些特殊的大腦異常。

金對古典交響樂隊所使用的樂器有完整的知識,能很快辨認其音色之細節。金能記住40年前聽過樂曲的許多細節,這種能力令人震驚;他能對記憶中與樂曲和作曲者有關的大量內容進行聯繫和編排,顯示出高度智慧能力。

作家莫羅(Barry Morrow)於1984年偶然見到金,注意到他驚人的記憶力,獲得靈感寫出劇本《雨人》(RainMan)。劇情完全虛構,與金的生活無關,但其中一個情節頗有預見性:主角雷蒙能快速心算開平方根,他的兄弟查利說:“你應該為NASA(國家航天總署)工作。”隨後,NASA真的建議對金的大腦建立高分辨度解剖模型,目的是將形像數據最大範圍地散佈到全腦。此項研究有助於了解人的思想行為在大腦不同部位所產生的變化,可用來改進對太空人心態的監視。

人的大腦神經網絡包含約一千億個神經元,每個神經元有一千到一萬個突觸和其他神經元相連接。照此推算,大腦潛在的信息容量超過一百萬億(1014)比特,如全部用作存儲,可存儲一億本書。大腦確實如大海那樣浩瀚,用“腦海”來形容恰如其分。金即使能一字不差地背出9000本書,也只不過動用了大腦潛在信息容量的不到萬分之一,大可不必為之大驚小怪。

令人驚訝的倒是,我們這些普通人的記憶能力簡直低得太可憐了。換一個視角看:大腦潛在的這種“暗信息”如能加以發掘,潛力異常巨大,前途未可限量。

走近“白痴學者”:天才畫家瓦洛
    


1952年出生的瓦洛(Richard Wawro)住在蘇格蘭,是位自閉症患者。3歲即出現繪畫的天分,17歲開始他的第一個繪圖展覽。倫敦的一位藝術教授看了他童年的油蠟筆劃作時,形容那些畫是了不起的珍品,具有“工匠之精巧,詩人之想像”。如今,瓦洛的藝術作品舉世知名。

德雷克: 這個“白痴”卻是鋼琴天才




據英國《星期日電訊報》9月17日報導,現年27歲的英國男子德雷克·帕拉維奇尼自幼失明並且患有嚴重自閉症,至今他仍不會數數,不懂穿衣吃飯。但令人驚訝的是,德雷克竟是一個4歲起就無師自通的鋼琴奇才,對所有樂章過耳不忘,被譽為“再世莫扎特”。

德雷克出生在貴族家庭,可是出生時由於吸氧過量,落下失明等終身殘疾。由於先天患有自閉症,他具有嚴重的語言學習障礙。可是,長到1歲半的時候,父母驚訝地發現,不會說話的德雷克竟然對家中一台玩具管風琴情有獨鍾,而全家上下所有人都對音樂一竅不通。

據德雷克後來的恩師、音樂心理學家奧克利福特回憶:“帕拉維奇尼擁有非凡才能,他彈琴時手腳並用,甚至鼻子和肘部一起幫忙。他顯然從未學過彈鋼琴,但卻將整首音樂劇《貝隆夫人》的主題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彈了出來。”

據報導,無論什麼高難度旋律,只要德雷克聽過一遍,便可絲毫不差地完整復奏出來。德雷克也因此被譽為“再世莫扎特”。有人曾經打過這樣一個形象的比方,德雷克的大腦如同一台事先編好程序的音樂電腦,能夠以“光速”處理所輸入的數據,然後再準確無誤地迅速輸出結果。

由於患有自閉症,德雷克的語言能力非常有限,而鋼琴幾乎是他與外界溝通的唯一方式。生活中的他就像長不大的孩子,必須接受24小時貼身照顧。他不會分辨左右,數數只能數到10。如果沒人幫忙,甚至不懂得如何穿衣或者吃飯。

儘管人際交往方面存在巨大障礙,可是德雷克內心深處卻有著強烈的表現慾望。他曾經說:“我喜歡彈鋼琴,喜歡在眾多觀眾前表演,更喜歡台下的掌聲。”

英國白痴天才背圓周率創紀錄

    

27歲的英國男子丹尼爾·塔曼特堪稱天才,他擁有驚人的“記憶數字”能力,能將圓周率背誦到小數點後面第22514位。他不僅精通多種語言,還創立了一家記憶技巧公司,專門教人如何更快更有效地學習數學和語言。

丹尼爾小時候患了癲癇症後,突然發現自己具有驚人的“記憶和計算數字”的能力。當時的醫生也無法解答這個疑問。在4歲的時候,丹尼爾曾看到一本算術書。丹尼爾說:“我一看到那些數字,我就好像看到了一幅幅的畫面。”後來他的哥哥曾讓他算一些題目,例如82×82×82×82,結果丹尼爾在10秒之後就將答案說出來。

然而上學之後,丹尼爾在學校裡就開始掙扎。儘管他的數學能力非常奇特,但是在數學科的普通中學教育文憑試中,丹尼爾只得了一個B。直到兩年前,丹尼爾已經25歲的時候,他才被診斷出患有自閉症。

自閉症讓他自小無法與人正常交流,也無法理解常人的感情。他的世界裡只有數字,而且每個數字都擁有特定的顏色和情感,例如4代表害羞和安靜,6代表黑暗空虛,9則是藍色的。在描述一種感覺的時候,他就會想到相應的數字。

丹尼爾的世界極其華美也非常奇特,在那裡從1到1萬的每個數字都有著特有的顏色、紋理和情感共鳴的地方。 “1這個數字非常閃耀,是一種明亮的白色,就像有人拿著一個火把在我眼前晃來晃去……4則是害羞和安靜的,就像我一樣。89則像是正在飄落的雪。”

擁有驚人天賦的丹尼爾之所以被歸類為“白痴天才”,是因為他在小時候就被診斷出患有「艾斯博格綜合症〈或稱學者綜合症〉」,一種非常罕見的自閉症,是在整體認知功能受損的情境下,呈現狹小、孤立,且對比強烈的天賦。這種智能低下卻又天賦異禀的人,最早被稱為“白痴學者”或“白痴天才”。因“白痴”一詞相當負面,近幾年對這種特才現象改為中性的“學者綜合症”。

目前世界上約有50人患有這種病,但是只有丹尼爾可以向外界描述他的思想的活動。孤獨症研究專家達羅爾德·特雷福特說:“這是頭一次有人對低能天才的能力進行解釋,這是非常罕見的,實際上也從來沒有過。”

丹尼爾能講10種語言,包括英語、法語、芬蘭語、德語、西班牙語、立陶宛語、愛沙尼亞語、冰島語和世界語,而且他還自創了一種語言“Munti”,有大約1000個單詞。冰島電視台要拍一部關於他的紀錄片,丹尼爾用1個星期的時間學會了冰島語,結果在直播採訪的攝像機前,丹尼爾應付自如。

丹尼爾的記憶能力是非常罕見的。美國加州大腦研究中心的拉曼坎德蘭博士在對丹尼爾進行詳細的測試後表示:“他讓我感到非常驚訝,他的表達很清晰,人也很聰明,他既可以進行社會交往,又可以對自己的能力進行反省”

這種自我反省能力在“白痴天才”中是非常罕見的,由於丹尼爾能描述自己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因此他對於研究大腦的科學家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

拉曼坎德蘭解釋說:“大腦如何進行運算——比如,我們是如何計算出17減9的結果的,這至今還是一個未解之謎。人類大腦中那些細胞究竟是怎麼做出這些計算的?我們對此根本無法解釋。”

至於“白痴天才”形成的原因,拉曼坎德蘭博士認為,這很可能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受過傷。他說:“一種可能是,大腦的其他許多部分變得無法正常運作,於是病人就會把所有註意力都放在剩餘的一個區域。許多臨床證據都證明了這一點。比如,一些病人在中風之後,藝術天賦會突然增強。”

這個理論似乎也能解釋丹尼爾的情況。丹尼爾在4歲時曾患過一次嚴重的癲癇症,他也相信那次癲癇症的發作促成了自己現在的狀態。正是在那次之後,數字在丹尼爾眼中不再只是數字,他突然擁有了一種被稱為“聯感”的罕見能力,即通過一種刺激能激發起另一種感覺的狀態。
    
( 不分類不分類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Mystery2011&aid=5426334

 回應文章

神秘到底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智力的極限
2011/08/09 18:24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諾貝爾獎得主、西班牙生物學家雷蒙卡厚爾(Santiago Ramón Y Cajal)曾詳細描述昆蟲的神經解剖構造。他將昆蟲視覺處理神經元的微小線路比喻為精緻的懷錶,而哺乳動物則像肚裡空空的老爺擺鐘。的確,蜜蜂的腦僅有幾毫克,卻一點不比哺乳動物遜色,能在迷宮或自然景物中穿梭自如,想到這裡,就不禁讓人謙卑起來。雖然蜜蜂的腦細胞較少,卻似乎能將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大象則是極端的反例。大象的腦是蜜蜂的500萬倍大,卻如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龐大的帝國一樣缺乏效率,信號從腦的一端傳到另一端,或是從腦傳到腳,所需時間是蜜蜂的100倍,使得大象得減少仰賴反射,行動較遲緩,珍貴的腦資源必須用來計畫每一步怎麼走。

人類的大腦雖不像大象或蜜蜂的腦如此極端,卻很少人意識到相同的物理定律也嚴格規範著我們的大腦。人類學家曾推測腦容量增加可能面臨的障礙,舉例來說,較大的腦對雙足行走的人類來說,會讓嬰兒在出生時不易通過產道,但假設演化能解決產道問題,那麼我們會觸及更深入的問題。

例如,有人會想,演化過程可以增加大腦的神經元數目或提高神經元交換資訊的速度,而讓我們變得更聰明。但如果綜觀近期幾個研究並接受其中的邏輯推論,會得到以下的結論:這樣的改變很快就會遇到物理極限,而這些限制根植於神經元的本質和它們交流時在統計上相當嘈雜的化學交互作用。英國劍橋大學理論神經科學家勞夫林(Simon Laughlin)說:「資訊、雜訊和能量是密不可分的,它們的關係存在於熱力學層次。」

那麼是否熱力學定律限制了以神經元為基礎的智能?畢竟鳥類、靈長類、海豚或螳螂都使用了神經元。顯然我們從未以如此廣泛的角度來討論這個問題,但在這篇文章中受訪的科學家大致同意,這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研究神經資訊編碼的美國賓州大學物理學家巴拉薩布藍曼尼恩(Vijay Balasubramanian)說:「這是個非常有趣的觀點,我從沒在科幻小說中看過有人討論這個想法。」

智能當然是一個籠統的詞,不容易評量,甚至很難定義。儘管如此,由大部份指標來看,人類堪稱地球上智力最高的動物。但人類大腦是否演化到資訊處理能力面臨極限的地步?以神經元為基礎的智能是否存在著一些物理限制,不僅囿限了人類,還包括其他所有我們知道的生物?

大腦超耗能

要增強大腦功能最直覺而明顯的方法,就是讓腦變大。事實上,科學家對腦容量和智能高下的關聯,已經好奇了100多年。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生物學家探討了生命的通則:動物界裡與身體質量(特別是大腦質量)有關的數學定律。體積大的優勢是可容納較多神經元,而增加腦的複雜度。但是智力顯然不光是由腦的大小來決定:牛腦比鼠腦大了100倍,但牛並不比小鼠聰明,相反的,隨動物體型增大的腦似乎都用來執行瑣碎的功能,例如體型變大會增加許多與智能無關的日常雜務,像是監控較多觸覺神經,處理來自較大視網膜的信號,和控制較多肌肉纖維。

1893年在爪哇發現直立人頭顱的荷蘭解剖學家杜波伊斯(Eugene Dubois),希望有一個能根據化石頭顱大小估計動物智能的方法,於是他致力找尋腦容量和動物體型間的精確數學關係,這個想法的假設是腦特別大的動物會比較聰明。杜波伊斯等人建立了一個腦和身體重量的資料庫,在一篇經典論文裡,研究人員列出3690種動物的身體、器官和腺體的重量,涵蓋蟑螂、黃喙白鷺、二趾樹懶和三趾樹懶等動物。

杜波伊斯的後繼者發現,哺乳動物大腦增大的幅度比牠們身體的增加來得小,更確切的說,腦重量與體重是3/4次方的關係,所以體重是小鼠16倍的麝鼠,腦是小鼠的8倍大。從這數學關係可推衍出杜波伊斯想找尋的工具:大腦化商數(encephalization quotient)。

大腦化商數能夠表示真實腦質量和根據動物體重推算出的預期腦質量之間的比值,換句話說,它可顯示物種偏離3/4次方定律的倍數。人類的大腦化商數為7.5(我們的腦為定律預測值的7.5倍),瓶鼻海豚為5.3,猴子大約4.8,而牛不出所料地跌至0.5(參見右側〈腦容量的異類〉)。簡言之,扣除處理瑣碎雜事(像是皮膚感覺)所需的神經元後,剩餘的神經元才與智力有關。更明白的說,智力與腦的大小至少有粗淺的關係。(《科學人》2011年第114期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