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RSS Feed Link 部落格聯播

文章數:2
無組織力量及社會結構的老化----摘自「興盛興危機 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2013/09/22 10:17:20

作者:金觀濤、劉青峰

第三章 無組織力量及社會結構的老化

3.1歷史病:官僚機構及人員的膨脹和腐化

1.中國封建社會利用宗法一體化結構,建立控制整個社會的管理系統,有效地控制小農經濟分散性所帶來的貴族化趨勢,造就封建大帝國繁榮,也帶來特有的社會問題,即官僚機構自身的膨脹和腐化。一般而言,一個新王朝開始建立時,官僚隊伍較小,且較廉潔,機構效率也較高。但隨著時間流逝,機構和官員越增越多,冗員濫吏越積越厚。最後,造成官僚機構生銹、腐壞。

2.歷代官僚數量雖不同,但有一個趨勢是顯而易見的:任何王朝末期,官僚數量都比王朝初期大得多,常常膨脹數倍至數十倍。宦官系統也是處於不斷膨脹之中。洪武初年宦官尚不滿百人,明中葉已達一萬餘人。明亡國時,僅宮內閹人就有七萬,加上全國各地就有十萬餘人。在官僚機構中,吏員(辦事人員)一般大約為國家官員的十餘倍

3.為何官僚機構和人員會不斷膨脹?宗法一體化結構為對整個社會實行強行控制,沒有足夠的官吏是不行的。在王朝初期,人口較少,各種社會問題也相應不那麼尖銳突出,而且行政效率較高,官吏數量一般較少。隨後經濟發展,人口成倍地增長,耕地擴大,城市繁榮,相應的管理事務必然增多。因此,官僚機構和人員的增進是自然的趨勢

4.官僚機構膨脹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官僚機構自身的腐化。腐化造成行政效率越來越低。行政效率越低,又要達到強控制的目的,就不得不增加機構和人員,從而造成惡性循環。中國封建社會官僚機構的膨脹與腐敗,是一體化調節機制日益老化、逐步喪失其調節功能的表現。這種現象是中國封建社會每一個王朝都具有的歷史病。一體化調節能力越低,官僚機構的腐化膨脹就越厲害。

3.2封建特權與低薪制

1.為何官僚機構的腐化,是一種不可抗拒的趨勢呢?封建官僚社會具有兩個特徵。第一,為了對社會全面控制,不得不把管理權授給一部分社會成員,這些成員多數來自於地主階級。第二,為建立龐大的官僚網,又不致造成國家過重的負擔,對官員採按等級劃分的封建特權和普遍的低薪制。這兩個特點,使得利用權力謀私,貪赃枉法,假公濟私,賄賂迎奉,拉關係,說假話,兩種人格成為中國封建官僚的通病。

2.吏員不算國家官僚機構的正式編制,多由人數眾多的沒有功名的下層知識分子來充當。他們有時連薪金也拿不到。按規定,他們不享有任何特權,他們為政府工作,常常相當於服差役,供官吏使喚,但他們是政府機構的辦事人員。一體化造成官員變成通才人物,而吏員則多精通文書、法律、財會統計或其他技術專業人員。

3.顧炎武曾精辟分析稱:以明當時每縣300名生員計,全國有生員以上功名的知識分子不下50萬人,其可為天子用者,數千人不得一也,但人們趨之若騖。因為一但獲得生員這種功名,也就獲得最低的政治身份。顧炎武認為,眾多人追求功名的目標,「非必慕功名也,保身家而已」。

4.低薪制使得官僚機構有可能吸收更多的人當官。他們一旦當官,使攀就高門,扶植親信,聯絡裙帶,結成廣泛而又牢固的有權有勢之社會關係網,然後,便開始放膽地侵吞社會財富。像海瑞這種「雖無經濟才,尚守清白節」的官僚,極為罕見,而貪官酷吏比比皆是。

5.官僚的蔭補特權,它涉及官僚後代的利益,更是加速腐朽的催化劑。一個高官,藉憑這種特權可以蔭補多人,「多至10~20人,少不下5~7人,不限才愚,盡居祿位,未立襁褓,已列簪紳」。蔭補特權使只知聲色犬馬的紈絝子弟身居高位。這類人當官後,不會也不去問政事,因此造成很多人支俸而不理事的麻煩局面。

6.中國封建社會要實現一體化結構,國家必須依靠大大小小的各級官吏,同時也把管理土地及其他事務的權力賦予他們。而這些官員本身又是剝削階級,是土地的兼併者,私利的謀取者。他們獲得權力,如虎添翼,可以更加便利和放肆掠奪土地與財富。通常到了王朝未期,一方面國家財政收入日趨虧空,一方面官員數量大大膨脹,造成國家難以支付官員的俸祿,其結果加速官員憑藉勢力肆無忌憚地貪污。官員們的貪污又加快國家機構的腐敗和癱瘓。

 3.3皇帝的調節作用與權力金字塔

1.中國官僚機構權力金字塔的中堅部分是儒臣─中央及地方各級官僚。它的下面是辦事機構和人數眾多的吏員;它的上面是皇帝。此外,皇帝還帶來兩個旁支系統:皇室貴族和宦官。重室貴族包括皇室宗族和外戚;宦官是內廷服務人員。這兩類人由於他們是與皇帝關係最密切的人,所以他們也能干預、參加國家大事。

2.皇帝的調節職能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維持官僚機構的統一性和流動性;二是遏制官僚機構的腐化。皇帝的這兩種職能,是克服官僚機構門閥貴族化,保持其調節作用的必要機制。

3.中國封建官僚機構的統一性和流動性,是依靠一整套選拔制度以及中央對官僚的調配、任免來實現的。若選拔和考核儒生、任免官員完全由官僚機構內部的有關部門來完成,則容易形成固化的權力中心。在小農社會中,官僚機構一旦失去流動性,官僚的選拔成為表面手續的話,各級官僚就會門閥化,演變為世襲貴族。因此,必須有一種外在的、凌駕官僚機構之上的權力,來維繫官僚機構的統一性和流動性。

4.在遏制腐化方面,雖然官僚機機構內部有相應的監察、考核官員行為的部門,但因為監察、考核機構也是官僚機構的一個組成部分,其官員也是儒生知識分子,它對自身的腐化是無能為力的。歷史上,比較有作為的皇帝都在整肅吏治,遏制貴族豪強,打擊貪污腐化方面下很大功夫。

5.能否說由於有皇權的調節作用,就可以有效地遏制官僚機構的膨脹和腐化,以保證官僚機構長期有效地運轉下去呢?事實並非如此。皇帝致高無上的權力和調節作用固然是凌駕於官僚機構之上的控制力量,但是又如何能保證皇帝不腐化呢?事實上,由於皇帝位於權力金字塔的頂峰,其上面沒有別種力量可以控制他,所以皇帝往往成為腐化的核心。昏君常常是貪官污吏的總代表,皇帝的調節作用和權力不僅造成皇帝本人的腐化,而且皇權擴大用以監督官僚機構之時,又把另一種破壞因素引入一體化結構之中,這就是宦官和外戚干政所造成一體化結構的自發破壞。

3.4皇權的放大:宦官、外戚干政

1.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吏治最腐敗、王朝面臨全面崩潰之日,也就是外戚、宦官專權之時。從官僚政治結構來看,外戚和宦官本身是一體化結構的異物。他們的來源與一體化結構是不相容的。封建官僚是經過一定的仕途選拔出來的儒臣。他們有相當的文化素養,又經過國家機構的統一選拔,方能入仕參政。而外戚與宦官則憑自己是皇帝寵愛信任的人,便參與朝政,從最高層干預國家政治生活,這本身就意味著一體化結構的破壞。

2.正因外戚與宦官是一體化結構內部的異物,所以外戚和宦官的權勢膨脹到相當程度以後,他們就勢必和依照宗法一體化結構組成的儒臣不相容。這時,他們便會越發利用權勢提拔親信,進一步破壞一體化結構。這樣做的結果是加劇矛盾,加速吏治腐敗,最終釀成內亂。雖然外戚、宦官是明顯破壞一體化結構的力量,那麼這種力量為什麼會夾染到一體化中來,並且必然膨脹呢?關鍵在於外戚和宦官是由皇權的放大而帶入一體化結構的

 3.皇權儘管在一體化結構中擔負著不可取消的調節使命,但皇帝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並與其所擔負的調節任務不相稱。控制論專家艾什比曾說,一個人的調節能力,最大不能超過他所能堵塞的系統變異度。皇帝為了放大自身的調節能力,不得不依靠某種力量。因此,皇權利用外戚和宦官來監督控制官僚機構也就是一種不可避免的選擇。從短期來看,它可能是有效的,這兩種勢力也還可以處於皇帝的控制之下;但長期使用外戚和宦官的結果,就必然造成一體化結構自身的破壞,甚至皇帝本人也成為傀儡並身受其害。

3.5什麼是無組織力量

1.官僚機構腐化的弊病和中國封建大國的組織力量來自同一個母體。一體化結構把知識分子組織成官僚網,並賦予他們管理社會的權力。在一定時期內,官僚機構有效地發揮作用,但權力同時也腐化他們。為了防止腐化和膨脹,在一體化結構中王權也越來越強化。但從外部監督一體化的結果,造成宦官、外戚干政,長遠又破壞一體化結構。總之,無論一個大系統怎樣竭盡自己一切控制辦法,卻不能最終保證控制系統的長遠不失靈。繁榮和穩定是一體化結構調節的短期後果,而官僚機構的腐敗和膨脹又是一體化結構調節中長期釋放出來的毒素

2.一體化在調節過程中不斷異化的現象,這就是無組織力量將某種社會結構在維繫自身穩定的調節過程中所釋放出來的對原有結構瓦解作用,其本身又不代表新組織的那種力量,稱為無組織力量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意識型態三個子系統中,無組織力量的具體內容和表現形式是不相同的官僚機構的膨脹和腐化是政治結構中主要的無組織力量。這種無組織力量的增長,導致一體化調節功能逐步喪失,官僚機構老化衰朽,國家趨於崩潰。

3.無組織力量增長的兩個特點一是不可逆性;二是增長到一定程度後就具有的自繁殖性。所謂不可逆性,就是指無組織力量的增長是不可能在這個系統內部由調節機器自身加以遏制的。雖然任何一架調節機器對它的調節對象是有效的,但對自身的朽壞卻無能為力。所謂自繁殖性,是指無組織力量的增長,猶如細菌繁殖,當其數量超過一定的臨界點後,就會繁殖得越快,具有惡性加速的機制。

3.6經濟結構中的無組織力量:土地兼併

1.宗法一體化結構的調節作用是中國封建社會自耕農───地主經濟得以繁榮的重要條件。這種經濟結構的調節作用會不會異化,會不會釋放出破壞自身的無組織力量呢?會的,它造成歷代王朝反反覆覆出現的社會危機──土地兼併

2.所謂土地兼併,是指國家控制的編戶齊民即自耕農、半自耕農轉化為佃農,土地逐漸集中在少數人手中的過程。土地兼併能成為一個普遍的社會問題,必須有一個前提:一是社會上存在著大量自耕農,若經濟結構是以領主經濟為主,自耕農很少,就無所謂土地兼併;二是自耕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係得到控制,不會無限發展;三是土地自由買賣和商品經濟的繁榮。

3.7土地兼併的自發趨勢和受控制階段

1.土地兼併的自發趨勢雖然有加速的現象,但若無經濟力量的干預,那麼土地集中就是一種比較緩慢的連續過程,不會突然發生土地危機。因為,自發兼併趨勢內部就存在著控制這一過程的諸種因素。如田產家財繼承關係上,不是集中傳於一個兒子,而是分家分產的繼承制,使得田戶在傳代轉移中不斷分化。自發兼併趨勢不會急驟增長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封建大國的強控制。這種強控制主要是通過一系列不斷變動的田賦差役稅收政策、土地法令的頒佈來實現的。

2.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不可能牢固並持久地控制住戶籍、地籍。另外,儒家意識型態對土地兼併也起到抑制作用。從孟子起許多儒生就把井田作為理想的土地制度。再則,宗法家族結構,也是保家產續祖業的強有力的控制手段。尤其自宋代以後,宗法家族制日益完善,出現了不能買賣的族田,對穩固宗法家族內部的等級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3.雖然國家和一體化宗法結構對土地兼併進制控制,但土地兼併的自發和受控制階段並不能長久持續下去。經濟在發展著,特別是商業的發展,會使兼併的自發傾向加速。而國家利用宗法一體化結構對經濟的控制並沒有隨之而加強,相反,這種控制是處於不斷減弱之中的。在封建國家中,實現這種控制主要是靠各級官僚吏員,而他們本身往往就是土地兼併者,封建國家所代表的整個地主階級利益的「公」與一己一家利益之「私」根本不能維持平衡。

4.執法者對抑制兼併政策的破壞,就意味著憑藉政治地位和權勢等非經濟因素參與了經濟活動過程。這樣必然導致封建國家對經濟結構控制力量的削弱。這一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必然會使土地兼併的潛流,突然衝決國家控制的堤垻,從而產生嚴重的社會經濟的問題。於是土地兼併進入加劇、爆發危機的階段。

3.8危機爆發的突然性

1.歷史上土地兼併所引起的社會危機的爆發,大多具有突然性。在王朝前期,這一問題並不很突出,但到了某一個轉折點,這個問就突然爆發出來。流民的突然出現為何能表明土地兼併速度的加驟呢?胡如雷在《中國封建社會形態研究》一書指出,變為流民的絕大多數是自耕農,而不是佃農。顯然這是由於土地兼併突然加劇,大批自耕農失去土地。這些失地農民又不可能立即轉化為佃農或雇農而被社會吸收,農民破產速度大大高於轉變為佃農速度。這就造成了流民問題以爆發的形式出現

2.封建國家運用政權力量對土地兼併實行控制,即實行抑兼併保護自耕農的負反饋調節。但是,政府官吏同時又進行土地兼併,即有正反饋加劇作用。控制論以數學的形式證明,某一系統內子系統之間互相抑制的負反饋調節逐漸減弱,變為互相促進放大的正反饋,都有一個明顯的轉折點,即突變的關節點。

3.歷史上,王朝的太平盛世繁榮同時意味著大大小小的剝削者侵吞揮霍財富,無法贗足的胃口使他們進一步加緊對農民的剝削勒索。尤其封建社會裡有政治勢力的那一部分剝削者,他們的政治地位使他們有可能在集中和分配社會財富的過程中撈取大量油水。他們不僅憑藉經濟力量兼併土地,而且依仗政治勢力強占土地。這部分人就是官僚地主階級和與之有勾結的商業高利貸地主、惡霸地主。

4.政治結構對經濟結構中無組織力量的加劇,表明中國封建社會無組織力量增長的一個重要規律:政治結構中的無組織力量與經濟結構中的無組織力量,只要各自增加到一定程度以後,就會越出自己存在的子系統的範圍,相互加劇,對整個社會發生重大影響

3.9無組織力量的匯流

1.自漢、唐、宋各朝代為求王朝長久之計,官僚憑藉政權力量兼併土地牟取私利的行為是應受到限制的。但是官僚在本性上要以權謀私,他們不可能約束自己的行為,通常會利用獲取的政治權力,不失時機、不擇手段地侵占土地。這種現象,歷代王朝都很嚴重。地方官除了和地方豪強勾結,利用權力購置田產,有的還利用職權明目張膽地搜刮土地。

2.政治結構中無組織力量與經濟結構中無組織力量匯合,互相促進,惡性發展。這股污穢的濁流很快就沖刷掉封建大國繁榮的外殼,使社會危機日益暴露出來。最後,不僅廣大農民破產,無法生存,就是小地主、一般下層士大夫也處於朝不保夕、窮困潦倒的境地。依靠宗法一體化結構的調節力量所異化出來的無組織力量瓦解,整個社會再也無法維持下去。

3.10王朝威信(天命)的喪失

1.意識型態結構中無織力量增長,表現為思想日益混亂,官方意識型態漸失去指導意義。王朝初期,經濟、政治、意識型態三者之間的關係還是較適應的。由於政治結構、經濟結構中無組織力量的惡性發展,儒家思想逐漸失去指導管理國家的作用。朝廷上下道德敗壞、仕途也失去保證一體化結構的作用,成為一粧買賣交易。這時便出現思想混亂、綱紀崩壞,小人麋集官場,理想主義者的儒生退避林泉,百姓怨聲載道的情況。於是王朝威信喪失,人們開始把種種自然災變看作是舊王朝天命喪失的徵兆

2.意識型態結構中的無組織力量,是隨著經濟結構、政治結構中無組織力量的增長而增長的。一旦封建王朝不僅把土地作為商品,而且把官爵祿位、功名統統作為商品時,理想主義者的儒生希望通過讀書做官報效國家的夢想便破產了。仕途的阻塞意味著儒家國家學說對於管理國家事務的指導作用逐步喪失。一個王朝是否能把理想主義的儒生吸收和組織進官僚機構中,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是官僚機構本身是否健全而有效率,能維持仕途的嚴肅性;二是這個王朝政府(包括皇帝在內),對理想主義的儒生是否有吸引力

3.隨著無組織力量的合流,官僚機構腐化膨脹,土地兼併日益嚴重,這個腐朽的機體便再也不能吸收較為新鮮一點的血液。本來,一個王朝後期的社會問題增多,更需要各種有用人才參與國家事務管理。但官僚機構已為昏官、貪官和勢利之徒所擠滿,他們壓抑異己力量,大量較有德才的儒生便落拓朝野,抑鬱不得志。隋末李世民能集合那麼多的人才武將,就是吸收隋末大量落拓民間的人才。實際上,這種人才危機在各個朝代末期都很普遍。

4.在儒家學說裡,皇帝受命於天,皇帝有君臨天下至高無尚的地位,世間沒有可以約束他的力量。但是「天」卻要監視警戒皇帝。董仲舒在完善儒家國家學說時,就發展這套理論。他說「天子要受命於天」,「天」對國君的行為有約束力,並可以通過天象顯示出來。各種災異現象,就是對皇帝做壞事的一種譴告。故每個王朝末期,民怨沸騰之時,便會出現針對王朝的民間輿論,其中有很多是宣揚在王朝天命喪失,氣數已盡的。這一點,也是一層儒生的意識。在一個社會裡,絕大多數人都感到無法生活下去時,那種本於天命的五德終始的改朝換代觀念,便會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意識。它表明,這個王朝已完全被無組織力量吞沒。這時全國性的農民戰爭便會掀起澎湃的革命巨浪。

3.11金觀濤分析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意識型態結構三個子系統中無組織力量增長的原因及過程,概括要點如下

1.無組織力量是宗法一體化結構調節能力異化的結果,是這種結構本身無法克服的力量

2.無組織力量增長的過程是不可逆的。在王朝前期,它們受到一體化結構的控制作用較強,因而增長速度較慢。但無組織力量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就會出現自繁殖機制,增長速度大大加快。

3.無組織力量的增長不是局限在每個子系統的內部,而是互相聯繫、互相影響、互相加劇的。三個子系統內部的無組織力量的匯流,破壞了封建社會內部經濟、政治、意識型態三個子系統的相互調節、相互適應的功能,從而造成原有社會的瓦解。

 

 

 

最新創作
無組織力量及社會結構的老化----摘自「興盛興危機 論中國社會超穩定結構」
2013/09/22 10:17:20 |瀏覽 835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
《噪音:音樂的政治經濟學》─導讀摘要
2013/09/18 21:18:07 |瀏覽 2340 回應 0 推薦 0 引用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