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0/03/07 10:29:12瀏覽776|回應3|推薦28 | |
引用文章有問題怎麼辦? 有問題怎麼辦?--溥新老師 依照個人程度,針對特定範圍,怎樣的人說怎樣的話,做怎樣的事,問怎樣的問題。由問的問題可以知道一個人的程度,用幾個問題由回答的答案也可以知道一個人的程度。隔行如隔山,換個跑道仍要從頭學起。每個行業都有慣用語言、專用術語,一定要懂這些語言才會知道他們在講什麼。 佛法的術語叫「名相」,就是名詞。這些名詞都有含意,對初學者只能做粗淺介紹,只是表面介紹不是深入探討,所以才叫「相」。沒有機會、能力深入體會研究;只是在「相」的層級,相互解釋,會造成相互「成就圓滿」的迴路,就轉不出來。這時候,有問題,上網找答案就會滿意了。 認為每個答案都對,每個答案都好,分不清哪個好,分不清哪個對,分不清哪個較好,或全部都不好。反正把它「講圓」了就好,自以為是「圓了法」,功德無量;其實是圓了自己的謊,害人害己。別忘了動詞更重要。沒經驗過的動詞,不是想像就學得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再強調「練習」的原因。 再進一步,就會開始出現「是這樣嗎?」的念頭,是「問題」的開始、是「摸索」的開始。有問題是好事。對於所謂的「答案」,起了「疑」。但常被「神聖偉大」、「權威」、「信」、五毒「貪瞋癡慢疑」等的錯用、錯解,起不敬、不信、不誠的罪惡感,打消了「問題」,更糟糕的是打消了「發現問題」的機會與能力。惠能大師強調的「自見己過」就是「發現問題」的一種,「發現」就是「覺」。不許「發現問題」,就是不許「覺」。 找張紙放在身邊,每當有問題都記錄下來,每天有十個問題以上才好。接著可以練習「不貳過」,雖然不能不再犯錯,至少能去要求,而且清清楚楚的自見己過。這時候並不是趕快找答案,要知道「問題不一定是問題,答案不一定是答案」,而是「尋找老師」。不只是找能給答案的老師,而是能指導我們去「確定」答案的老師。以前學的「名相」的意思是因有「根據」而來,「根據」的「根據」又是什麼?應該從新確定過,自己才知道「自己用的『名相』是什麼意思」,才不會發生「自己都不知道、不確定自己說的是什麼!」的事情。這時侯才進入「知為知,不知為不知」的程度。 在問題與答案之間,也要能「發現問題」。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就是這時候用的。學會了如何確定答案後,就「自立」了。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找答案,自己確定,走出自己的修行路。當然不能忘了「方向」,如果大方向、小方向有了偏差,會多繞一大圈。在「方向」上有「問題」,更是可賀可喜!祝福您「確定方向」後,突飛猛進,直達究竟,入毗盧性海! 嘉義道院 ( 嘉義市中山路92號 ) 每週日下午1~3點溥新老師開講, 歡迎前往共修, 全程免費 誠如溥新老師文章主題所言,有問題怎麼辦? 這是時下有許多行者,在修學生活上遇到問題時,茫無頭緒,像多頭馬車到處 亂竄,終無是處,老師和經典上解釋非常清楚,自己欠缺深入思惟,信心搖擺 不定,以致學修無成。 現在的行者何其幸福,舉目有道場,有老師,網路有大經藏,俯拾皆是垂手可 得的寶藏。或許是太容易獲得,未能詳加思考辨認運用,反而不知珍惜學習生 命的資源材料,白白錯失學修的寶貴時光。 子日: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在五十問道於老子而知天命,故優遊自在無罣 無礙。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說,諸法空相。 我們為什麼能進入問題,卻無法發現問題是如何產生的原因,是無明莫名生起 的問題嗎,沒有發現是境況的無明問題,是否彼此共同建立起來的問題。找到 問題的核心,抽絲剝繭後知道問題真相的背後,所有問題皆能迎刃而解了,不 需再頭上安頭了。 是謂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生〕〔滅〕滅已,寂靜為樂。 隱士淺見合十敬安祝福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