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教育中,繁體字難道已經被邊緣化到只是寫書法、研究漢學才用得到?
文字的習得不光只是當下可以幫助閱讀,還有文化記憶的傳承!
正統的中國每個造字都是有它的文化智慧的,如果只是侷限在閱讀功能性而已,是有點膚淺!
在周恩來總理執政期間,為了快速解決當時文盲問題,只好出此「下策」,之後於文化大革命期間,更是將漢字嚴重簡化。大家也都知道紅衛兵都是那些不讀書的學生,就是搞破壞嘛!
時空背景不一樣了,當初用簡體字教育,是希望可以盡快看到成效,至少不要目不識丁。
現在社會進步很多,尤其中國的進步可以說是飛快,教育普及的狀況也已經提高許多。
也許偏僻地區比較缺乏師資,但那已經不是學習繁、簡體中文的問題了。
尤其在中國經過經濟改革後,更應該提升的是文化生活內容,這點是普遍大陸人承認不足的。
中國該追求的,不只是貪圖方便或者亂世的「急就章」吧?
就本質上,簡體中文蠻是一個應急下策的擴大產物。
如果簡體字的存在意義在於可以快速認識、降低文盲率、筆劃簡單,當這樣時空背景下的問題已經大幅改善之後,基於文化立場,更應該回歸正統,讓中國人學習真正的中國字!
學生都是貪圖簡單好寫,但讓學生能學習正確的寫法或用法,不也才是施教的目標嗎?
那很多人學英文也是有障礙,那是不是也得本末倒置地將英文過度簡化為英文縮寫呢?
什麼都是簡化、縮寫,就說這是「文化的進步」?
英文使用上,現在當然有所謂的SMS文字,例如: CU, U2。不過在正統教育與文字使用上,這些都不是被鼓勵的用法!
如果真的要簡化,是在於學會了最正確的之後,為了快速溝通,使用的一部份非正式簡化用字。
而不是完整、正統的都不會,就只光學簡化的,偷懶跟效率還是有差別的!
例如:在台灣寫繁體字,但是有些時候,可能只是要快速寫一些東西(便條、留言、快速筆記),也會用一些簡體字。例如:証、体、风、恋...,不過有些不一定是中國的簡體字,而是日文的漢字簡體,甚至年輕人也出現注音文,但在一般教育或書寫正式文章時,是不會使用的。
即便上有政策,在現今人口廣大的中國大陸,一時間要改變使用文字的習慣不容易。但是教育與文化復興,都是一點一滴累積改變的。
身為學者,更應具有長遠的文化觀,而非僅有重視短暫的市場利益的商人眼光!
當然中國學者言論,有些明顯地是在討好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