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05 06:25:22瀏覽457|回應0|推薦3 | |
二月廿三日台北市立國樂團在中山堂由林谷芳李永萍主持,陳文茜客串協奏鋼琴二曲舉行了「兩岸點點」為名的音樂會。兩位主持人在曲目之間穿插一些談話充分表現了林李兩位愛中國的心,但仍有些瑕疵,願在此提出。
一、本土與原鄉。林谷芳說原鄉是祖籍所在,本土是現在生活所在。中國音樂的創作不應狹隘的限於取材於本土,而應擷取歷史上原鄉的養分,傳承中國歷史而創新。他自己的原鄉與本土都是新竹,其岳家為桃園,懷念到桃園時外省伯伯賣的豆沙包。其母親紹興人培養出他的美食口味。在台灣外省人原鄉與本土的割裂何其不幸。李永萍是台北長大,其母來自南投草屯秀才之後,回憶兒時在草屯體會鄉下與城市生活的差距。其父為廣東人,但他從未去過廣東。他對台(閩南)語感到很親切。 其實台灣除了山地人,祖籍都是大陸,其原鄉當是大陸。林谷芳的父親,李永萍的母親的原鄉都在大陸。因為有本土的強調,全場曲目才有取材於本土的及原鄉的各半。原鄉有其歷史的養分,整個大陸的範圍也很大。而本土在一個中國國樂團中的地位是處於中國各地共同的文化(音樂)與眾多各地地方本土文化(音樂)中的一小部份。台灣的本土音樂,包括取材於本土特有的素材或本土作曲家的作品佔全部中國國樂曲目的比例很少。在任何一場國樂團的音樂會全年各場之中的正常比例應不是本土與原鄉(大陸)各半。今天刻意揠苗助長,放大比例,不知謙卑,就是一種文化台獨,強調本土文化不同於全中國文化的特殊處而與之對立的心態。這已是台灣近年來被李登輝陳水扁洗腦以台灣為國家的意識作祟下的產物,即使李,林這樣愛中國的文化人也不免受到這個錯誤的影響。 二、國語問題林谷芳說他在北京說國語被認為是台灣話。而在廈門所聽到的閩南語與台灣北部的閩南語一模一樣。主要的是不論廈門或台灣的閩南語只是中國方言語系的一小支。而北京腔與台灣腔的國語都不是標準國語不論用漢語拼音或注音符號大陸與台灣的電台播音員講的標準國語是只有一種完全一樣的。也是李永萍陳文茜說的國語。所以兩岸的國語是一國即中國的國語,兩岸的文字雖有一對一簡正體的不同,但大陸北大清華等大一新生要考正體字及孔孟四書。所以基本上兩岸共同擁有的文化就是中華文化的全部。台灣沒有理由在自己的國家是中國,民族是中華民族(大部分是漢族),憲法規定要發揚民族精神教育之下,去放大本土的比例,突出本土。也根本沒有提出本土兩字的必要。要促成兩岸同胞的親切感,要多用共同的標準國語,少用只有自己感到親切的方言。 三、陳文茜沒有說話,但她的兩個鋼琴曲目代表另一種思維。也就是陳文茜一貫反民族主義的思維。本來國樂團的曲目限於國樂樂器所編寫的曲調,具民族風味的作品。偶有二胡奏西洋小提琴古典樂的絃技,但基本上國樂就是民族音樂。以西洋樂器演奏民族風味的作品,是市立交響樂團的任務。中國聲樂有由聲樂家用西洋美聲法,或其蛻變的民族唱法演唱的藝術歌曲及民歌及通俗唱法由流行歌星所唱的流行歌曲。即如國外世界頂尖的交響樂團及市立交響樂團是不演奏伴奏流行樂曲的,會另邀大眾交響樂團(POP Orchestra)專門演奏伴奏流行樂曲。市立及其它國樂團本來也應演奏如台北愛樂電台所播的「古典國樂」。其深度才符合樂團團員古典樂器演奏家的身分及薪資。而中國聲樂家而非流行歌星才能與古典中國七種主要樂器家平起平坐,其演出的場次應佔七種主要樂器一年百餘場的八分之一,十三場。而且中國聲樂家的曲目是以一九四九後大陸作品佔絕大多數。但市立國樂團一年只有一兩場中國聲樂家演唱會,一兩場流行歌星唱台灣國、台語流行的歌曲,完全不唱任何一首一九四九後的大陸中國聲樂家的作品。這種文化台獨的心態至為台獨馬英九選舉服務更變本加厲。 陳文茜所奏的兩首簡單技巧鋼琴曲。一首月亮代表我的心,是台灣的國語流行歌曲。另一首美國半流行音樂劇歌劇魅影主題曲。兩首皆非原國樂團曲目的範圍。企圖曲解國樂,稀釋民族風味的國樂內容。充分反映陳文茜反民族主義的心態。世界大同之前,世界各列強利益爭奪,人民仍需要國家,否則在地球村中只有跟班。依國際法,憲法台灣都是中國這個國家的一小部份,沒有理由再搞分裂視台灣為國家範圍提出本土兩字在文化及政治上不必要的混淆。世界各國除分享世界級的共同文化,音樂都大力提倡國家級的文化音樂,但幾乎沒有在一國之內特別突出拉拔某一小部分特定的地方文化至國家級的層次。這是台灣文化台獨的怪胎! 王一山 二月廿四日 世界論壇報三月廿六日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