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11/14 11:20:59瀏覽434|回應2|推薦4 | |
銀行業是否處於窮途末路?(請到舊版閱讀)
全球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已過去7年多了,但過去幾周,一輪災難性的銀行業消息喚醒了過去那些痛苦的回憶。盈利預警、大規模裁員、股價暴跌以及防禦性融資,這樣的消息不絕於耳。 2008年金融危機的餘波仍在影響全球經濟以及美國和英國央行(它們正迴避超寬松貨幣政策的正常化),曾被視為增長推動力的銀行正面臨各方壓力。監管力度在增強。競爭對手正竊取業務。很多銀行正快速收縮規模。銀行業是否正處於窮途末路? 銀行業肯定正處於動盪之中。受到具有挑戰性的市場以及危機過後嚴格監管的影響,銀行利潤率一直被嚴重擠壓。如今,甚至連根據最近表現堪稱華爾街最賺錢銀行的摩根大通(JPMorgan Chase),也僅僅取得了12%的股本回報率。而危機之前的行業平均水平約為25%至30%。
如果摩根大通10年前取得如此慘淡的回報率,投資者會狠狠抨擊該銀行的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Jamie Dimon)。 另一家較競爭對手錶現較佳的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第三季度凈利潤下滑近40%,股本回報率目前僅為7%。 對於目前的銀行業狀況有三種簡單看法。第一種看法是這只是由過度監管引發的短暫現象;第二種是,這只不過是在危機前的超常繁榮後的常態回歸;第三種看法認為銀行業正慢慢滅亡。 很多銀行人士在歐洲看到了第一種看法的證據,在這里,政治人士和監管者最近表示願意放鬆某些新規,例如英國有關將零售銀行業強制性“圈護”起來、與風險較高的投行業務隔離的規定。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投行業務主管科爾姆•凱勒爾(Colm Kelleher)表示:“歐洲(政策制定者)實行的對基礎設施造成相當大破壞的一個舉措是,約束歐洲投資銀行。” 還有一些銀行人士傾向於第二種觀點:我們正經歷常態回歸。瑞銀(UBS)首席執行官塞爾吉奧•埃爾默蒂(Sergio Ermotti)表示:“當我們回顧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及)過去15年時,我們看到很多銀行在實行跟隨戰略(me-too strategy),試圖為所有人提供無所不包的服務,改變銀行自己的DNA,做一些它們沒有能力做的事情。(這)不正常。” 在關註自身優勢以及放棄不再具有經濟效益的業務方面,瑞銀或許比其他銀行做的更多而且速度也更快,自2007年以來,瑞銀削減了一半的資產,裁員四分之一。 “從很多角度來看,現在的銀行業模式更像是我們把時鐘撥回到上世紀90年代初,”瑞士央行(SNB)前行長、現任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高管的菲利普•希爾德布蘭德(Philipp Hildebrand)認為,“在撰寫歷史書時,作為反常現象被寫入的將不是過去這次危機,而是2007年之前的15年。” 對於銀行業亂象的第三種(也是最極端)的看法認為,銀行業正大範圍走入窮途末路,這是由那些正挑戰傳統銀行業的人士提出的。 個人對個人(P2P)或市場貸款機構(將貸款人與借款人匹配的在線平臺)是幾個新貴群體之一,它們認為自己可以穩定侵蝕掉銀行業的許多歷史悠久的職能。 “顯然,銀行正在多個方面遭遇圍攻,”全球最大P2P貸款平臺、總部位於舊金山的貸款俱樂部(Lending Club)的首席執行官雷諾•拉普朗什(Renaud Laplanche)表示,“在信貸領域,出現了基於市場的貸款。在支付領域,PayPal(占據主導地位)。在資產管理領域,出現了機器人顧問。銀行面臨來自科技公司的大規模競爭威脅。” 拉普朗什表示,新的挑戰者具備的主要優勢簡單明瞭:它們不受成本高昂的舊系統以及新的監管費用的阻礙。他表示:“我們的營運成本為資產的2%,而銀行平均為7%。” 結果就是這類挑戰者的生意蓬勃發展。總部位於英國的Zopa是全球最早的P2P企業,該公司首席執行官賈爾斯•安德魯斯(Giles Andrews)表示每年貸款額都在翻番,而大量業務都是從銀行和信用卡公司那兒“偷”來的。他說:“在消費信貸方面,我們有很大機會在大約5年內獲得20%或30%的市場份額。 ” 銀行的許多其他傳統活動也受到了攻擊。投資銀行的咨詢業務近來發展良好,但即使這一塊業務也受到挑戰,大銀行的並購業務越來越多的被監管寬松的小型投資銀行搶走。根據Dealogic的數據,2014年小型獨立投資銀行在並購交易業務中占比16%,比2008年翻了一番。 與此同時,銀行交易部門的業務量嚴重不足。數千交易員被解雇,因為監管法規禁止他們從事賭博式的自營交易,其他特殊業務也變得過於資本密集。頂尖交易員們已經跳槽到了對沖基金。還有很多交易員發現他們的特定技能已經過時。 交易員——尤其是離奇衍生品的交易員——被廣泛指責引發了金融危機。人們對他們的反感日益增長,從全球各大銀行新一屆領導班子上可見一斑。金融危機發生後的一段時期里,全球九大銀行——瑞銀、瑞信(Credit Suisse)、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巴克萊銀行(Barclays)、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摩根士丹利、花旗(Citigroup)、高盛和匯豐(HSBC)——的掌門人原本全是交易員。 如今僅剩高盛的勞埃德•貝蘭克梵(Lloyd Blankfein)和匯豐的歐智華(Stuart Gulliver)。現在當道的是風格更平實的零售或商業銀行家。瑞信甚至作出了一個不尋常的舉動,完全從銀行業之外招募新任首席執行官——提賈尼•蒂亞姆(Tidjane Thiam)以前是麥肯錫(McKinsey)咨詢顧問和保險高管。 銀行高層人員的變動已經算得上劇烈,但與底層的動盪相比根本是小菜一碟。銀行業曾經是近五分之一MBA畢業生的職業首選,如今其受歡迎程度已不如技術、咨詢等行業,選擇它的MBA畢業生只有十分之一。 一家頂級投資銀行的負責人表示:“有才華的人不再想成為銀行家。人員素質在下降。精英全去了小型投資銀行、非銀行金融公司、技術公司。我們現在面臨著人才流失,且缺乏創新。” 根據SNL Financial收集的28個西方國家的數據,自2010年到2014年底,銀行雇員人數下降了5.5%。一方面該行業的形象受到新晉競爭對手的攻擊,另一方面監管機構虎視眈眈,除此以外,金融業吸引力下降也是一大原因。據普華永道(PwC)統計,去年投行員工平均收入不足20萬英鎊,雖然仍是金融、工業和消費行業相對應崗位平均收入的四倍以上,但比起2010年的水平已縮水五分之一,而其他行業的薪酬一直維持穩定。 銀行業的許多趨勢在全球皆有體現,但歐洲的動盪顯然最為劇烈。 在世界範圍內,銀行總資產仍在繼續增長。根據SNL Financial整理的164個國家的數據,英國《金融時報》分析得出,在截至2014年底的四年裡,全球銀行總資產上升了10%。不過,雖然中美等國銀行業規模仍在擴大——無論是絕對規模還是相對於GDP,基本上每個歐洲國家的銀行業卻都明顯縮小。 政策制定者的困難是,除非銀行的替代者能彌補銀行的不足,否則經濟增長(尤其是歐洲的)將陷入厄運循環。
譯者/何黎
本文的網址: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64791?full=y
|
|
( 休閒生活|生活情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