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1/12 23:06:35瀏覽1155|回應2|推薦80 | |
鑒於本系列文章向來都偏向嚴肅與無趣, 幾乎全都是以文字敘述, 想了想, 決定 "改版", 用一些山林故事當作搭配以及圖片背景, 將嚴肅的內容, 弄得輕鬆一點. 主題是巨木群有關事件, 就用某一個跟這個故事主題屬於 "同一個山地鄉" 的某個巨木群以及某個上方的山頭, 當做故事的背景照片好了. 圖文中的照片其實屬於無數次的不同故事, 反正也沒那麼多時間好寫, 就隨機拿幾張來用好了. 某天, 臨時到某個山區四處晃, 那是一個屬於當時 "剛被對外公佈" 的地方, 當地泰雅族原住民傳統狩獵的私領域....嗯, 早年路況相當差....土石產業道路, 又窄又彎 行駛到道路終點, 實際找到了登山口, 然後進入山林走了一段, 之後折返回家, 反正已經知道進入地點了 ( 所謂新闢的登山口 ). 又一次, 再度前往, 走入 "更遠一點" 的山林之中, 限於時間不夠又折返, 森林中看到夕陽西沉....嗯...摸黑回到登山口 因為先前已經對該山區的整個山林與地形大致有了概念, 於是....第三次開始, 或許可以稱為 "正式" 前往吧....帶著兒子與大女兒 後來在巨木區, 已經雲霧襲來 看大樹, 變成霧裡看樹 在滿山雲霧中, 帶兒子與大女兒順利與安全的下山 ( 圖中是大女兒 ) 那算是首次看到那些大樹吧, 滿山雲霧的中海拔山區就只有咱們 "一家四口", 基於天生的認路本能, 帶著三人繞了一整圈, 平安的回家. 再一次, 決定提高難度與挑戰性, 只帶了一個人, 從幾乎已經完全荒廢, 路跡幾乎已經消失的傳統舊路線, 從某處溪谷登上山頂 ( 巨木群是在山頭背後另外一面的山腹 ), 經過一些窄稜峭壁危崖, 途中無數地點都需要謹慎判斷方向與前行路線, 還算順利的 "直上直下", 登頂山頂之後又原路折返回到溪谷 ( 屬於另一處爬升更高的原路往返, 爬升約 1000公尺 垂直高度, 新路線約爬升 700公尺高度) 這一趟山區也有濃霧....在遠處下方 ( 有雲海 )... 又一次, 帶著小女兒, 從新路線的登山口, 一路上行前往山頂, 途中留影, 拿根樹枝給她當登山杖 真不敢想像, 年齡最小的她, 能夠爬到山頂 ( 兒子與大女兒還不曾登頂哩 ), 基點旁留影 之後, 從山頂下切往巨木區, 那是一長段相當陡的下行路線 ( 較危險路段都有隨時保護啦 ), 她也順利完成....嗯, 這根樹枝她還拿得真久, 這一趟天氣還不錯 因為該區在當時算是 "蠻新" 的地方, 難免有許多 "慕名" 的人想要親自前往, 去看那幾棵大樹....某次週日, 抽空帶了某位從台北前來的人, 途中某棵 鐵杉 留影 ( 這天又有霧, 在遠方 ) 山頂一帶也有許多 鐵杉 算是跟 小女兒 相同的路線吧, 直登山頂再下切巨木區 之後, 又一位台北來的慕名者 ( 曾經帶他去高山看過雪以及走過 小奇萊 的冰雪之途, 雖然他當時四處摔不停, 哈 ), 決定以 "兩車不同位置接駁", 先以兩車同時前往新登山口, 停好自己車, 再搭他的車到舊路線登山口, 然後從舊路線登頂 ( 之前曾經直上直下的高落差陡上路線 ) 經過許多峭壁與路跡不明區域 ( 反正 山神之子 先前早已經親自走過一趟往返了, 走過一趟, 或許二十年之後都還會記得整條路的地景地貌 ), 雖然該路線比較辛苦, 反正也帶他順利登頂 ( 這天視野不錯, 途中留影 ) 之後下切巨木區, 然後回到新登山口, 再載他前往舊登山口 ( 之後他開他的車 )....兩車一起回程. 首度進入這個山林, 然後就是摸黑回程....再帶兒子與大女兒, 山區四處起了濃霧....之後的兩次有霧...兩次好天氣... 算起來, 到目前為止共有五六次, 山區有霧的機會大概是 "一半", 從新路線/舊路線/兩端接駁....不同的上登或下山路線, 不管有霧沒霧, 反正每一趟都順利平安的完成了. 每次決定走入不同的路線, 進入樣貌完全不同的山林, 可能遇上窄稜峭壁或是箭竹叢生, 路跡不明的寬闊區域 ( 這種地方最危險, 也最容易走入歧途 ), 更可能遇上山區起霧, 看不清四周景物....反正, 每趟進入首次前往的路線或是完全陌生的山林, 都必須隨時保持警覺, 並隨時 "預留退路"....中海拔山林因為容易起霧而且植被茂密, 其危險性未必會低於高山地區. 獨自一人擅闖山林之時, 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多帶一個人甚至於三個人進入山林, 則必須要對其他人的生命安全負責....雖說山林之間四處潛藏無法預料的危機與風險, 了解自身與同行他人的能力, 並隨時注意四周狀況, 永遠是平安下山的不二法門. 待續...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