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30 04:09:37瀏覽1946|回應42|推薦8 | |
作者:(澳)大衛‧麥特斯 一、關於跨國資產階級概念的論證 21世紀以來,隨著世界多極化發展的加速和延伸,美帝國主義在全球的統治地位正經歷考驗。然而,美國仍然是一個軍事大國、經濟大國和政治大國。 美國的軍事基地遍布全球;美國肆意掠奪他國人民的財產,參與了多次戰爭,並私下里在各洲展開軍事行動。美國對阿富汗和伊拉克人民發動了野蠻進攻,並極力挑起印巴之間關於印度次大陸的戰爭。 美國向以色列、沙特阿拉伯保守組織和約旦提供數10億美元的軍事援助,同時,還支持埃及政府。美國軍國主義者已經在中東地區建立了軍事基地,在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等東歐國家實行國家的軍事化,試圖將更多前蘇聯國家並入帝國主義的軌道。美國造成的壓力依然存在。 聯合抑制美國是發展中國家人民之間的一種新興的合作。火箭發射技術和空間技術正挑戰著美國在全球的壟斷;為拉美地區發射衛星打破了美國通過商業和信息輸出對其的壟斷,而這是隱藏在美國對伊朗核計劃和火箭計劃指手畫腳、指責中國的軍費開支、對俄羅斯施壓的行為背後的。 在俄羅斯,社會主義制度的瓦解導致俄羅斯人民的預期壽命發生戲劇性的改變:男性的平均壽命從80歲下降到58歲。在對蘇聯人民進行掠奪的過程中,新興的大買辦階級協助歐美國家,大肆掠奪人民的財產。被委婉的稱作寡頭的買辦階級被西方資本家所接受。這就是蘇聯民主的結果:黑幫搖身一變成為世界公民,而普通平民則成為人口販子的犧牲品。 美國,作為第一超級大國,妄圖在全世界建立起新的國際秩序。其核武器超出了任何國家,是唯—一個用核武器對付他國(廣島和長崎)的國家,正緊鑼密鼓要形成人類物種毀滅的威脅。他們用戰爭和制裁威脅古巴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並繼續遏制朝鮮和英勇的古巴人民。美國政府已授權在波蘭建立對俄羅斯的防禦設施,以對其講行軍事挑戰。 現在美國發動的反恐戰爭,同其在1980年轟炸格林那的小加勒比島的性質是一樣的。那場戰爭是由莫里斯主教競選總理引起的,原因在於他們想要解禁與古巴的關系。 尼加拉瓜民族經過多年努力終於擺脫了美國的軍事統治,並以當地英雄桑地諾的名義成立了政府。美國在其首都馬那瓜港口非法布雷,資助反動運動推翻了桑地諾政府。 在關島小海島,查莫洛人民進行了一場為主權而鬥爭的戰爭,對抗占絕對勢的美國軍隊。其中一個小島已經被指定為在中國上空進行間諜飛行的中轉站。 在阿富汗,美國武裝並訓練塔利班組織,烏薩瑪‧本‧拉登是美國的一個雇員布什總統的高級官員負責招募其打擊進步的阿富汗政府。 直到20世紀中葉還在吹噓日不落帝國的英國,現在也正在演習,妄圖利用帝國主義的特權威脅並遏制其他國家。美國就是大不列顛帝國的後繼者。其他歐洲殖民國家,法國、比利時、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在進行著爭奪地盤的鬥爭。這並不是說,在亞太地區的殖民國家很早之前就離開了,事實上,對於一些地區來說,他們還沒有離開。 法國和美國在太平洋仍舊保留著一些殖民地,這些地區的多次戰爭就是殖民化遺留下來的產物。不僅僅是非洲被瓜分,亞太周邊地區也被瓜分;帝汶島被荷蘭和葡萄牙瓜分,西半部被荷蘭割讓到印度尼西亞,東半部直到 1970年仍舊是印度尼西亞的殖民地。謀求獨立的帝汶島在1975年被劃歸為印度尼西亞的領土。經過長期的鬥爭,東帝汶已經取得了獨立,但是在帝汶溝石油中心,其仍舊是軍事的受害者。巴布亞島也得到了同樣的待遇,所羅門群島和亞洲部分地區也是如此。 世界被來自這一組織的國家分成幾大殖民地,然而日本和德國沒有,這就是摩擦的來源,從而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的復雜因素是社會主義的崛起,以及為社會主義奮鬥的、民族解放鬥爭形式的反帝國主義運動的開展。 英國同德國和意大利展開了掠奪北非殖民地的鬥爭。太平洋島國的人民不願意任人擺布。列強們為了掠奪其資源,展開了鬥爭,並留下了大量的工業廢物。 正是在這種環境之下,受蘇聯社會主義革命和人民解放運動的驅使,許多人為他們的國家真正擺脫殖民統治而鬥爭。亞洲各地呼籲民族解放的鬥爭顯示出反殖反帝的傾向,美國幾乎是一夜之間從解放日本者變為壓迫者(越南,韓國,菲律賓等)。 在美國壟斷者處於支配地位的重壓下,建立在美國的同盟者和被其征服的敵人基礎之上的國際資本主義規則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權利,並賦予美元至高權利,推動了美國經濟的發展。這就使美國銀行巨頭在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化情況下,加速了金融市場的一體化。 一些人認為,在這一進程中,跨國資本家階級出現了。威廉I‧羅賓遜和里‧哈里斯在第64卷第一期的《科學與社會》中發表了這種觀點。它是由新墨西哥州立大學、德瑞大學芝加哥分校出版的。 他們認為,人們已經普遍認識到從 20世紀 70年代開始,世界資本主義已經經歷了一段深刻的調整,與世界歷史的進程息息相關,這被稱作全球化(布爾巴赫和羅賓遜,1990年)。資本主義全球化進程的核心是跨國階級的形成,這正與資本的國際化和國家生產結構的整合協調進行著。他們進一步解釋說:“傳統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出,資產階級在理論上是由民族國家組織起來,並在民族資本主義的競爭與國家競爭的動力之下發展起來。如今,這一理論需要加以修正。” 為了完全明確他們的地位,我們已經在本文中討論了跨國資產階級(簡稱TCC)的出現,及其作為全球統治階級的事實。它成為統治階級的原因是,它變成了控制崛起的跨民族國家機構、制定全球決策的杠桿。TCC正在構造一個新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全球資本主義集團。這個新集團即:由占主導地位的統治階級各部門的經濟、政治力量組成的一個新的霸權集團(每一個圓滿的謊言都需要包含一條真理 DM)。這個執政集團的政治和政策取決於新的全球積累和生產結構。 盡管一些跨國公司主張在其自己國家帝國主義中建立一塊基地,實際上推進了本國的帝國主義進程。攻打伊拉克、並廢除曾經是美帝國主義忠實仆人的政府,取決於歐盟和美國之間的競爭。這些國家之間權力地位和經濟領域既由其軍事議程所決定,又取決於它們所控制的資源。美國不能允許某個國家,如伊拉克,將重點轉移到歐洲,因為這會損害其經濟利益。特別是法國勢力的插入,引起了兩個帝國主義國家背後的公眾議論。兩帝國列強之間並不總是爆發武裝沖突,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沖突是不存在的。 美國在這兩種帝國主義中占優勢。這一地位是通過馬歇爾計劃、美國運用貸款和內部財政優勢控制歐洲列強的經濟確立的。被視為統一的東西實際上是從屬的。並且主要問題是,在其支配地位上,美帝國主義主宰資本主義的全球性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等。其他的權力機構或者獲得一些份額,或者像日本、德國那樣試圖為自己抓住些什麽。 美國的這種全球軍事和財政優勢將是極其危險的。就日本和德國來說,為保險起見,美國及其盟友英國已經占領了德國的部分領土,並按其意願樹立起該國政府。在日本,占領繼續,一個新的政治體系正在建立。在這一體系中,保守自由民主黨和諸如日本黑手黨的腐敗機構都已經表明了相關立場。在德國,一個相容的社團聯盟運動已經開展起來,通過工業理事會和其他三方安排將德國工人階級融入階級合作中。在聯邦德國,前納粹共和國的運用和緊迫的反共共產主義立法已經對前社團的復興提供了支持。該立法將命令式的限制強加於作為社會主義鬥爭一部分的共產黨及其工會的發展。而前社團已被卷入政府法西斯制度的發展當中。 在意大利,占領者直接將美國的強盜行為照搬過來,並幫助建立了基督民主黨政 府。盡管由美帝國主義控制的附屬政府常常不起作用,但其成功地將自身意誌和社會模式灌輸到其所控制的國家。 最有效的工具是好萊塢的應用,通過電影和電視將美國掠奪體系的思想意識傳播出去。美國的生活方式是特許權的形式。該生活方式運用特權組織的力量排擠並根除其他的社團,哪怕是在他們朋友的經濟利益範圍之內。人人都很熟悉麥當勞、711便利店、咖啡俱樂部、星巴克,但對如福克斯和HMV媒體集團(現在的信佳)並不熟悉吧。在像澳大利亞這樣的國家,牛奶酒吧的小業主受到了專營公司排擠。最新的是小五金店,被邦寧巨大五金器具貨棧的低價超級行銷所壓倒。這些是美帝國主義的突擊部隊,在實現企業利潤的過程中改變國家,破壞民族文化,還參加了美國軍隊聯合體。像SERCO這樣的管理公司,同以往的主人一樣,將獲得的利潤用於建造彈道導彈,還有一個軍隊管理美國軍事基地。這是現代帝國主義——一個與盎格魯俱樂部關系緊密的強勢美帝國主義。盎格魯俱樂部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加拿大、新西蘭、大不列顛和澳大利亞同其他歐洲列強,如德國、荷蘭、比利時、法國、葡萄牙和西班牙之間做出的聯盟決議。還包括由於經濟實力和韓國(在美國的占領下)聯系在一起的日本,這是一條鏈,它控制了全世界人民。 羅賓遜和哈里斯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攻擊,試圖掩蓋並將所有階級力量聯合起來,來表明民族國家已經被其他結構所取代。這並非是新的理論,這就是卡爾‧考茨基提出的超級帝國主義的早期版本。 “臭名昭著的理論——超級帝國主義,由僅作為反動者的卡爾‧考茨基發明。”“並且,比這一理論更令人欣慰的,也許是認為帝國主義並非如此糟糕的理論觀點:它與國家間或超帝國主義是如此貼近,哪一個能夠永保和平呢?”列寧繼續說道: 在德國工人運動(各地工人運動)之前,考茨基憑借幻想設想出一個幾乎能夠以假亂真的完全虛假的前景。實際上只要將此設想與眾所周知、無可辯駁的事實相對比就可以看清其虛偽面目了。我們再來看一下印度、印度支那、中國。眾所周知,這些擁有六七億人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遭受著英、法、日、美等帝國主義列強的金融資本剝削。我們假設這些帝國主義國家為了保護、擴大其在亞洲國家的領地、利益和勢力範圍結成聯盟,以對付其他聯盟。這些聯盟就是“國際帝國主義”,或者稱之為“超級帝國主義”聯盟。假設所有的帝國主義國家為了和平分割亞洲的這些國家而推行聯盟;這種聯盟將會成為“國際金融資本”的聯盟。20世紀確實有這種國際金融資本的聯盟,例如對中國權力問題的態度。我們不禁要問,資本主義體系仍舊完美無缺(這正是考茨基所認為的),聯盟不是暫時的,他們之間任何可能形式的摩擦、沖突和鬥爭都已消除——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假設嗎?列寧仍舊認為帝國主義列強的相對實力決定了他們份額的分配。 羅賓遜和哈里斯將他們的論點建立在融合和跨越跨國公司所有制的基礎上,他們說,跨越國界的資本主義組織和企劃組會帶來真正的利益增值,世界經濟論壇清晰地顯示出作為 TCC最綜合的跨國機構和一個真實典型的全球性網絡例子,就是將TCC和跨國公社融在一起。之後這篇文章又討論了在華盛頓共識中所載的關於兩種不同政策的爭論。他們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該共識承認了美國金融家在全球的統治地位。 作者將國際關系形式融進階級內容。他們引用美國財政部副部長勞倫斯在1998年說過的話“在某些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過去的幾個月里對於實現亞洲經濟自由化和市場對美國商品及服務的開放等方面做出的貢獻,要比在亞洲地區進行的多輪談判多”。便士不貶值,階級關系不緩和,民族解放戰爭就看不到希望;美國財政部獨立派的興趣只是增加他們這些專利者的利益。財政部所關心的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用了幾個月的時問將美國的市場占有率大大提高。 在評論最後他們提出:“擴大國際無產階級的隊伍是TCC改變自我的一種途徑”。資本主義制度下即將消亡的國家否認民族解放鬥爭的強大角色。 基於帝國主義顛覆部分無產階級轉而支持帝國主義,並破壞發展中國家為其本國利益而展開的鬥爭的事實,克服了被壓迫民族和壓迫者國家的理論將一個普遍和同質化的跨國資本主義階級置換為一個以國民為立場的現實國家。這些荒謬的言論是為帝國主義服務的。這是因為他們不允許世界進步主義者破壞他們的帝國主義和支持解放鬥爭。即使是在新形勢下和更加廣泛的範圍內。 世界是發展的,隨著工人運動的增加,帝國主義的統治充滿了挑戰。社會革命和解放戰爭的爆發在歷史上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這種革命喚醒了全國各地數百萬的受壓迫者,並給了他們以極大的希望;這給整個亞洲和非洲人民反抗歐美國家的戰爭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戰爭仍在繼續,整個世界已經改變或者正發生著變化。 這場戰爭的影響用一個圖表來說明,這是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繪制的,它描述了從 1700年到未來2015年世界各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曲線圖;這是為澳大利亞總理成立科學技術創新委員會而繪制的。該委員會認為有必要為澳大利亞政府的立場而考慮中國經濟增長和經濟小有增長的印度。 圖表表明了不同歷史事件、不同時代對這些地區GDP的影響。從1700年到大約1820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從22%上升到33%,高於西方歐洲國家的同期水平。印度1700年的GDP占25%,但是在隨後的時間了一直是急劇下降,1973 年下降到不足5%。這與印度是歐洲國家的殖民地有關。圖表還顯示了中國的 GDP比重持續下降,1949年達到 5%,這在當時也是與印度有關系的。從那時開始,中國的GDP在世界份額中的比重一直都在增長,到1973年發展更加迅猛,並且預言有望在2010到2015年間超過美國。 值得註意的是,由圖表可以明顯的得出結論:歐洲國家從1820年的22%飛速上升到1870年的33%的GDP比重都是靠掠奪得來的,特別是對印度和中國人民的搶奪。同樣的,圖表也顯示出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經濟一直處於蕭條期,GDP比重處於下降狀態,19 60~1980年間停止下降,但是卻一直是低於高峰期時的25%。圖表還預言美國在以後的時期GDP比重還將處於下降狀態。歐洲國家GDP比重的突降與其在蘇聯革命期間 GDP比重從1914年的 8%到1950年的25%有關。 這是為了世界資源分配而鬥爭和社會政治變革帶來的一種戲劇性的表現。可以在線瀏覽該圖表。該表收錄在總理科學《亞洲報道工作組、工程與創新理事會》第一章第二頁。 停止下降,恢復美國經濟是美國資本家所關註的問題。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時期,中國GDP的增長和獨立國家的再度出現已經動搖了帝國主義在世界經濟中的統治地位。其他占統治地位的帝國主義已經成為商品生產國和技術國家。亞洲報道工作組對於PMSEIC的報道在實施摘要的第五頁。 “崛起的中國和印度作為全球技術的實施者威脅著國家歷來依靠知識致富的傳統。信息和通信技術的改革和貿易的自由化,使得商業活動和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的生產投資產生了巨大的轉變,並且在最近十年里加速發展。澳大利亞的公司現在為了得到包括開發研究、商品生產的原材料和海外投資許多進口資源而把目光聚焦在海外。為了得到這些海外資源,一些澳大利亞的公司提高了他們的國際競爭力和對外輸出能力。” 澳大利亞政府和媒體習慣性的把中國和印度結合在一起是為了進一步掩蓋不同社會制度的存在,來共同討論資本家的切身利益。 報道所關心的是中國正在慢慢地成為一個生產大國。科學和技術革命的到來使社會主義經濟走上了發展的道路,並且是背離資本主義而發展。它將掃除一切不利於經濟杜會化發展的障礙。這是因為在生產過程中應用較發達的科學和技術,不僅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還可以給先進技術國帶來生產的平衡發展。資本主義國家的問題是,為了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得不尋找越來越便宜的資源來滿足他們的進口需求;在科學技術革命時期這些進口資源包括研究與開發;為了得到這些進口資源,改變的不僅僅是近海處產品的組成成分,還包括科學研究方法。 這個問題隨後就變成一個關於國家控制權的問題,也就是技術和知識的轉化問題。美國認為印度仍然是一個資本主義國家,所以強迫印度向美國靠攏。這是防止核武器擴散條約的一部分內容,並且將印度拉入美國的軍工綜合體系。看一看人民民主陣線關於澳大利亞將鈾釋放到印度的詳情和美國對於印度主權問題的報道,我們就會明白了。 另一種是政治動亂和分離主義運動,還有一種就是要試圖把中國經濟與美國經濟融為一體。資本家希望由“金融危機”造成的失業問題將會引起中國分裂,並進一步導致共產黨瓦解。美國將竭盡所能在中國建立資本主義基礎,美國很清楚,恢復中國的不獨立性將重現帝國主義的霸權。 二、在亞非地區繼續反封建反殖民地鬥爭 已經存在好幾個世紀的而目前在沖擊下仍搖搖欲墜的亞太封建社會結構,在反法西斯歷史戰之後,由蘇聯促進和支持的反殖民地運動使其獲得了自由。盡管蘇聯反殖民鬥爭力量遭到了破壞和肢解,但作為帝國主義的新生力量,仍試圖將其意誌強加於世界人民。 巴布亞新幾內亞有勇氣拒絕來自澳大利亞的政治幹涉,並且反幹涉運動愈演愈烈。在湯加那些被指控試圖結束封建政權的地方已形成了議會。在布幹維爾和其他如大型采礦公司統治的地方,流離失所的人們試圖獲取礦物、爭奪土地權利。在他們的經濟體系遭到破壞的地方,這些鬥爭更加劇烈。 這些地區發展的不足是礦業開發和自然資源的急速下降。MosesHavin,布幹維爾自由鬥爭運動的領導人,在他的小冊子中寫到:在18和19世紀長期的自由鬥爭中(新時代出版社),歐洲殖民列強開始了亞太地區內的殖民化揮霍。帝國主義曾經和現在仍然在尋找太平洋國家的原材料和自然資源,該地區的土著居民也仍然是受害者。 “該地區被視為一個潛在掠奪區,主要是為‘祖國’尋找黃金和其他有趣的物品。” 他在會談中指出了俾斯麥和德國在殖民地征服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英國對所羅門群島保護地的占領和撤出。 還有一條,“布幹維爾人的土地僅僅是由於德國人的經濟剝削計劃而被占據”。 “德國帝國主義政府加在當地居民身上的任何東西都是為了‘教育’當地人,以使其更好地了解他們的白色政權,從而能夠成為有效率的生產人員、種植園的勞動力、或者幫助‘祖國’維持現狀的訓練有素的警察。” 在整個太平洋地區這些故事是相同的。澳大利亞在其權限範圍內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即帝國主義的前哨陣地和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對於太平洋島民來說,澳大利亞是販奴階級和種植園主,反資本主義鬥爭實際上是該地區土著居民爭奪權利的鬥爭。這個地區大多數國家的民族問題尚未解決,謀求發展的鬥爭其實是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特權。 在西巴布亞人爭取獨立的鬥爭中,美國的弗里波特—麥克莫蘭,世界上最大的銅金礦,在“自由選擇法案”將西巴布亞並入西印度尼亞前兩年收到了一份30年的租約。 美國的軍事、民事和間諜基礎設施是為其跨國公司的利益而經營的。同樣,英法和其他國家的經營也是以其自己的帝國主義利益為主題。 在控制世界資源和侵占當地居民生存資源的鬥爭中,現代帝國主義和以前所有的帝國主義並沒有區別,它們將會發動戰爭占領土地,並且在發動戰爭時以種族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作為一種手段來獲取其工人的支持從而將其招募為兵,甚至賄賂部分勞動人民,這曾經在發達國家的工人階級中滋生投機主義。 全球化觀點認為,資本主義全球化已使資本主義成為社會發展的一個新臺階,這便形成了一個共同的資本主義民主社會。這個社會偽造了共同契約,即否認小偷喜歡上了 “銀行搶劫”這樣的事實,而是認為小偷墮落,而且當掠奪物被瓜分時他們提出了異議。它們根據這種類似小偷之間的關系來進行分配,這仍舊可以引起沖突和對抗。 我們生活在一個美國殖民統治逐漸衰落的時代,這是一個多極化世界加速崛起的時代。在這個世界里,拉丁美洲、中國、俄羅斯出現了挑戰力。圍繞新興經濟出現的愈來愈多的國家間合作,如中俄雙方的上海合作協議、委內瑞拉和中國聯合會等,都將會瓦解美帝國主義對世界經濟的壟斷。唯一擔心的是,美國可能挑起戰爭以作為恢復其霸權的策略,但目前為止這一方案尚未取得成功。 (摘自《海派經濟學》)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