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09 19:46:11瀏覽694|回應0|推薦2 | |
神話傳說 根據泰雅族的起源傳說,可分成以下三個系統: (一)為巨石裂岩所生:地點位於仁愛鄉發祥村附近名為「賓沙市幹」(Pinsebukan)的地方,意即祖先之地。 (二)為大霸尖山上的巨石所生:相傳祖先來自大霸尖山。相傳在很久以前,大霸尖山有著一塊非常特別的巨石,在巨石中藏有一男和一女,自從被泰雅族人稱之為Siliak為一種神鳥發現後,Siliak每天都在巨石前啼叫著,祈禱著人類出生。果然有一天,一聲轟然巨響之後,巨石裂成兩半,石中走出來一對男女,這就是泰雅族的起源。今日的泰雅族人就以大霸尖山作為他們的聖山。 (三)為萬大北溪上游之白石山上的老樹根所誕生。 重要祭典 泰雅族的祭祀,成傳統規範的有三:播種祭、祖靈祭、收穫祭(粟祭)。每年八月下旬舉行收穫祭,此時為農閒時期,於八月間月圓時,男子入深山打獵,至下弦月將止,攜帶獵物回部落,女子也早在豐年祭前織布、製小米酒。收穫祭當日,族人集聚於部落廣場跳舞狂歡,族人以獵獲的獸肉分食聚餐,下午跳舞狂歡中,由頭目將恩愛男女青年向族人宣布他們將結婚成對,其他年輕人不得再追求,以成全他們。日落前活動即將結束時,由頭目念祭詞感謝上天了保佑,更期望明年更豐收。在收穫祭中有爽朗的歌聲、美妙舞姿,還有泰雅族獨特的樂器-口簧琴,傳達著嫁娶、農耕、織布、狩獵等生活各層面的歡愉與祈求。 傳統上舉行祖靈祭(maho,泰安鄉後山用語)的季節是小米收割以後(大約在七月),由頭目或長老開會商議時間,全社男子都要參加,在天未亮時,到達祭場,每人手持竹棒,上面插有黏糕、豬肉,為獻給祖靈之供品。祖靈祭的祭品不能帶回部落,必須在祭祀地吃完。沿途回家時要越過火堆,以示與祖靈分隔。在1991及1993年,苗栗縣的泰安鄉曾經舉辦了全鄉的收穫祭,各村的族人聚集在一起,重現祖先傳統的生活方式與祭儀。在1994、1995年南投地區也舉辦了二次類似的活動。在原住民傳統社會結構瓦解,生活習俗喪失的今天,官辦的聯合活動,倒是讓大家了解泰雅文化的好時機,只是如何落實於族裡的現代生活,或讓更多的泰雅族新生代有機會學習祖先的智慧與技藝是值得我們一起來思考的。 傳統特色 傳統的泰雅族社會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聚落以集居式的村落為主。大體而言,社會組織分成下列幾個團體:1.部落組織;2.祭祀團體;3.共負罪責團體;4.狩獵團體。這四個團體的成員有互相重疊的特質,在不同部落,祭祀團體可能大於狩獵團體,其他的部落可能狩獵團體大於任何一個團體。各地的差異性頗大,無法一概而論。泰雅族社會中沒有「頭目」制,每當族人需要一致行動時,大家才共商推派一位有能力的人為代表,這個代表者的地位並非恆久也非世襲。「頭目」制度而是日本殖民台灣時期,日本人為治理方便而產生的。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