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7/10 14:56:12瀏覽411|回應0|推薦1 | |
傳統特色(二) 布農族居住於中央山脈兩側,海拔一千公尺以上,是典型的高山民族。據說,最早居住於鹿港、斗六、竹山一帶,後來漸漸往高山遷移。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居住地是南投縣的仁愛與信義鄉。十八世紀時,世居南投的布農族開始大量的遷移,一是往東遷至花蓮的卓溪鄉、萬榮鄉,再從花蓮移至台東的海端鄉與延平鄉。另一支沿著中央山脈南移至高雄的三民鄉與桃源鄉以及台東縣海端鄉的山區。布農族共分為六個群,均居住於南投一帶,分別是卓社群、郡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以及已被同化的蘭社群(takopulan),依據族人的調查,目前各群居住地分別如下:卓社群(take-todo):南投縣信義鄉久美村、仁愛鄉中正、法治、萬豐村。卡社群(take bakha):信義鄉南潭、地利、雙龍三村。丹社群(take vatan):信義鄉地利村、花蓮縣萬榮鄉馬遠村。巒社群(takebanuad):信義鄉豐丘、望鄉、新鄉、人倫及花蓮縣卓溪鄉。郡社群 (isbukun):信義鄉東埔、羅娜、明德及台東縣海端鄉、延平鄉及高雄縣三民、桃源鄉。是五個社群中最大的一支。 布農族是傳統祭儀最多的一族。由於對於小米收穫的重視,因而發展出一系列繁複而長時間的祭祀儀式。甚至,布農人傳統的年月觀念是依著小米的成長而劃分的。對於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布農人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例如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由月亮的圓滿來象徵人生的圓滿與小米的豐收,以月缺來表示怯除不好的事物,希望它快快消失。在除草祭儀結束後,布農人打起陀螺,祈望小米像陀螺快速旋轉(快速成長)。並在空地上架起鞦韆,希望小米如鞦韆盪(長)得一樣高。因此,我們可以說,布農人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生活態度充滿象徵意味的民族。 完整的布農部落裡,有三位領導人物:一是主持農事祭儀的祭師,善觀天象、氣候並維持社會秩序、協調糾紛。二是射耳祭的主持者。通常是部落當年狩獵最豐的族人,後來也改由其一固定人員擔任。三是政治領袖。負責爭戰、獵首、血族復仇。是勇士,也是對外作戰的指揮者。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