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家庭資源與管理 第四章~第五章
2013/04/02 15:49:35瀏覽2567|回應0|推薦1

家庭資源與管理 第四章~第五章

講義(100.04.17)
朱玉玲老師
第四章 家務分工(P106)
第一節、家務工作的演變(P109)
一位現代家庭主婦與60 年前70 年前的家庭主婦雖投入所有精力在家務上,其最大
的不同於:現代家庭主婦在沒自來水、電力與瓦斯的協助下,將亳無辦法。因此了解家
務工作的演變,不能忽略工業化的影響,以及家務工具的演變過程。
一、工業化前的家務分工
--工作與家庭沒有分開,農業社會中為了維持家庭的正常運作及「自給自足」的需
求,所有家庭的工作是共同分擔並相互協助的。
--所有生活所需都必須依靠個人及家庭的勞力來完成;所有家庭及生活的事務多半
是兩性共同完成。
--子女自幼即分擔許多的家務,並從家務參與中學到男性及女性角色的扮演及生活
技能。
二、工業化初期的家務分工
--19 世紀女性在執行家務工作上似乎比從前較易達成家人生活的所需,許多的食、
衣、住、行的需求可使用金錢來換取,而非完全由個人的勞力製作完成。
--新世紀在交通、運輸、溝通(如電信、電話、報紙)的進步,以及工廠、都市化等等
的改變,也產生新的生活方式,人的生活空間更廣,資訊也開始更流通。
--新的工具亦會產生新的工作流程,人們對家務品質的要求也不斷的提高。
--兩性在此階段的分工時,「男主外,女主內」的勞力分工模式越來越清楚,也發現
在家庭內部的分工,在工業化後男性在家中的家務減少,女性反而需要完成更多
的家務。
--男性的生產能力是學習新的技術,以便在工作上表現來換取薪水,家庭不再是他
們生產的天地;女性的新工作型式,是將女性留在家庭中,只有少數未婚或家庭
經濟不佳的女性才外出工作;兩性實質上及社會化中不斷的複製著「男主外,女
主內」的期望與行為。
三、工業化後科技對家務工作的影響
--20 世紀的科技,對家庭最大的改變是----家庭從生產的單位轉為消費的單位。
--工作由家庭中拉出,也使兩性場域的劃分是被期待的,這樣的觀念一直延續到20
世紀,透過消費、媒體等觀念的傳遞,兩性在工作上的劃分已成為社會視為正常
且自然的安排。
--女性在家中多數的「生產力」都由工廠取代,女性成為社會及家庭的依賴人口,
且多數女性也認為如此。
--家務工作在此階段受到:(1)家庭科技(2)能源系統的影響最大。
1.家庭科技的改變----食物、衣服、健康照謢(此三項是最明顯看到家庭從生產到
消費的轉變)、其他的指標(運輸系統的方便)。


2
2.家庭能源系統的改變----水、瓦斯、電、石油產品,被視為減少女性家務的重要
來源。--但女性的家務工作並無減少,反而更高的生活品質等待去達成。
四、戰後的家務工作
--隨著電器及新工具的普遍使用,使得家庭中雇用傭人的情形大量減少,許多現在
女性也指出便利的生活並未帶來較少的家務工作,相反認為:(1)目前比以前更辛
苦,無傭人或傭人較少、(2)現在做的和以前一樣,且生活品質要求更高、(3)目
前必須工作更長的時間,因外出工作與做家事。
--女性在家庭中努力工作一天後,讓她精力及時間大量消耗的家庭事務,社會稱之
「消費行為」、「購買行為」或「社會地位維持的活動」。
二節、家務時間與精力的意涵(P116)
談家務工作時,必須同時考慮時間與精力兩個層面:
一、家務時間的意涵
(一)家庭時間顯性及隱性意涵
--時間不僅是自然界四季變化的循環改變,它更是個人及家庭在生活中各項活動的
核心元素,以及社會文化制序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它也形塑個人、家庭及社會
的.日生活,更架構人類歷史的發展。
--以人類社會、家庭及個人的發展為導向的時間,卻是一種「線型的時間」,它不會
回轉,只有一定往前,經過的即成為個人的經驗,家族的歷史,及人類社會的歷
程。
1.家庭時間的顯性意涵:
--意涵:我們可見的家庭各項活動及發展的時間。
--家庭學者分析家庭時間時,從三種不同的時間點出發分析:(1)家庭時間的分配、
(2)家庭生命週期的階段、(3)家庭歷史的演變。
2.家庭時間的隱性意涵:
--意涵:不只是顯現在外的家庭活動或家庭發展的時間點,更有許多隱藏的在其
中,甚至歷史軌跡中的時間意義。
--家庭時間的觀念是個人.小到大透過不斷的學習及創造中,來自對同一時代活
動、規則、象徵等需求所形成的時間觀念,也不是固定,會因社會價值、個人成
長、及家庭教育而有所差異。
--家庭時間的知覺是另一項隱藏的時間意涵,指我們對此一段時間的感受,它可能
是快樂、悲傷、憂心、放鬆、緊張等等,也因對同一段時間會感到「快迅」或「緩
慢」等不同的反應。
(二)家務時間研究的客觀與主觀意涵
1.家務時間的客觀性
--主要解夫妻或其他家人在不同的家務工作中參與的狀況。
--國內的研究證實兩性在家務的參與上有很大的差異,在傳統上認為是女性的家務
事項,已婚女性參與的時間是已婚男性的三倍多。
--已婚男性每週在維修方面較已婚女性多出將近0.9 個小時。

3
--以一週的家事時間來看,已婚男性約花22.3 個小時參與家事,而已婚女性則約
花42.84 個小時在做家事,多男性20 多個小時在家務及孩子的照顧上。
2.家務時間的主觀意涵
--Devault(1987)指出家務工作時間量的多少是很難表達出時間的價值,家務參與時
間多少只表現出「看得見的家事」,是操作時所花費的時間,而隱藏在家務參與
中的責任、愛心、關懷、照顧及合作等關係則完全無法用「時間的量」來表達。
(1)對家務工作的看法
--當家務參與者對家務工作的看法是正面、積極、喜歡的,往往家務工作成為享
受生活的一部份;但多數人對家務的看法是持較負面的感受。
--在家務的分工過程中,夫妻往往考慮不只是自身的利益,更是從家人的需求及
愛的出發點,因此愛的表達應視為家務的重要隱藏特質。
(2)執行家務工作的感受
--家務分工公平感受是一種互動過程中平衡點的達成,是一種主觀的感受,並應
放在時間的序列及家庭生態環境中進行了解,它是一種可變的感受,但兩性透
過不同的機制過程達成此一平衡點。
--對家務的公平感受不論在橫向的個人(調整自我期望與實際差異)、家庭(男性感
激或重視態度)及社會(男性共同分擔家務)三層面,或是縱向時間序,兩性都存
著差異的。----家務分工觀念。
二、家務精力的意涵
(一)精力的內涵--一個人的精神與體力。
--是一種存的能量,可感受卻不能接觸,可使用卻不能察覺;並且會因個體的性別、
年齡、身體狀況、喜好、價值觀、心情等而有所差異。
(二)精力與時間的異同
--每個人一天的時間是固定一樣的,但精力卻會因每個人的個人差異而有很大的不
同,孩童與成人精力不同。
--精力的差異不僅出現在個體與個體間,個體自身因人、時、事、地、物的改變亦
有很大的差異。
(三)家務的精力
--花在家務各項事務上的精力,日前最常計算家務上所花的精力為消耗在各項家務
上的卡洛里。
--若要節省家務的精力,以坐姿或身體最小的移動達到家務工作的目的,最能節省
精力的消耗。
--以卡洛里來計算家務精力的消耗,主要是強調藉由了解每項家務的體力上付出,
以尋求減少精力消耗的方法。
--當家務工作者家務的喜好越低,感到壓力越高,較易感到精力上的疲憊。
--對現代人言,精力的消耗似乎是更強調「精神」方面的付出,非「體力」上的付
出。

4
三節、家庭發展與家務分工(P127)
一、家庭發展理論
--家庭發展的觀念主要視家庭為一有機體,在整個發展過程中有如「人」一般,有
出生、成長、衰退及死亡。----家庭是一種持續性的發展過程,會隨著家庭可預期
經歷的事件(ex 結婚、子女出生---退休),家庭結構及發展任務也有所不同。
--一個人或家庭在時間與精力的使用為了滿足家庭各階段性的需求,其安排的優先
順序也會有所不同。
家庭生命活週期階段:Duvall 與Hill(1948)將家庭生活發展分為八階段:
家庭發展
(Hill,1987)
發展階段
(Duvall,1977)
發展情況 發展任務
建立期 第1 階段(建立) 新婚無子女 1.婚姻關係的適應與協調
2.家庭規則的建立,如家務分工
3.雙方親屬的認識與熟悉
4.為人父母的準備
第2 階段(初為父母) 新生兒~未滿3 歲
第3 階段(子女學前) 子女3~未滿6 歲
第4 階段(子女學齡) 子女6~未滿12 歲
擴展期
第5 階段(子女青少年) 子女12~未滿20 歲
1.初為父母的準備與適應
2.夫妻關係的調整與適應
3.親子關係的學習
4.子女間手足關係的適應與協調
5.家庭與學校的聯繫與溝通
第6 階段(子女送出) 子女陸續遷出家中
第7 階段(中年父母) 子女遷出,空巢期
收縮期
第8 階段(退休) 生計負擔者退休至
二老去世
1.中老年夫妻的調整與適應
2.退休生活的安排
3.為人祖父母的準備
4.父母與成年子女代間關係的調整
與適應
5.成年子女手足關係的調整與適應
二、家庭生命活週期與家務工作
--隨著家庭生命週期的運轉,家庭中夫妻家務工作時間的安排亦會隨之改變。
--當孩子出生,大部份的子女照顧及家務工作都會落在母親的身上----「孩子出生」
是家庭生命週期中重要的階段,對家事參與有重要的影響。
--年齡大才有孩子的夫妻,對父母親角色的依附性也較高。
--家事工作的時間在不同的家庭生命週期中大致上是呈現倒U 型的情形(無子女階段
花在家事上的時間最少,進入為人父母階段初期,家事時間花最多,至孩子漸長大,
花家事時間再度減少)。
三、夫妻在不同家庭生命週期工作與休閒時間分配之情形
--已婚女性在不同家庭生命週期中參與就業市場的時間是有顯著的差異性,並隨著
不同的家庭生命週期變化,己婚女性工作時間的分配是呈現明顯的U 字型分佈(孩
子學齡前是已婚女性外出工作上時間最少,當孩子上中學或以上階段,女性外出
工作時間最長)。

5
--已婚男性外出工作時間則並不因家庭生命週期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即家庭生命
週期對已婚男性外出工作時間的長短無顯著差異的影響。
--已婚男性或已婚女性各自在不同生命週期階段的個人休閒時間並無顯著的差異,
即不論對已婚男性或女性而言,家庭生命週期並不是影響他們個人休閒時間的主
要原因。
--沒有子女的家庭,丈夫與妻子的個人休閒時間最多(每週約8.3 及7.6 小時),有學
齡前及學齡子女家庭,夫妻個人休閒時間最少,孩子至中學或以上的夫妻個人休
閒又增加,呈現倒U 字型的分配,女性每週約減少1.2 小時,男性每週約只減少
0.6 小時。
--Thompson(1991)指出即使現代女性已走出家庭並進入就業市場,但傳統的女性角色
觀念仍深植於女性的觀念中。
四節、不同家庭類型的家務分工(P133)
一、不同家庭類型的家務工作實際狀況
--雙親家庭中雙薪家庭一般有較多的金錢資源;單薪家庭有較多的時間資源;單親
家庭是金錢與時間資源皆較缺乏。
--單親家庭的父或母在三餐準備、家庭的維修工作、衣物整理、金錢的管理、子女
生活照顧、家人接送、家庭休閒規劃、及關心家人情緒等方面的參與皆高於雙親
家庭的父母。
--研指出單親家庭,子女在家務上的協助,以整理自己房間及公共領域的清理是最
先被要求的。
--國內外研究,子女參與家務項目中以危險較高的三餐準備,會受子女年齡的影響
最大。
--女性單親有時必須同時擁有兩份工作,才能維持家庭生活,以及子女就學才藝課
程的需求----單親家庭在家務上的負擔高於雙親家庭。
--母親明顯的比父親承擔更多的家務工作,且發現性別的因素僅對雙親家庭的家務
分工有影響,不論是雙薪或單薪的家庭母親的家務參與較父親來的多;母親是否
外出工作,家務仍是母親的主要責任;對單親家庭,僅由一人承擔,因單親的父
或母之間並沒有顯著的差異(唐先梅,2003)。----家務中性別議題的突顯,僅有在夫
妻同時存在一個家庭中才突顯出。
二、不同家庭類型的家務工作參與的主觀感受
--國內的狀況,單親比其他類型家庭的父母承擔較大的家務壓力,而雙親家庭中的
單薪及雙薪家庭之父母則沒有明顯的差異。
--許多單親家庭,在有限的人力及物力資源下,面對所有家庭的事件,其因應的能
力皆較不足,也使其承受的壓力較大。
--單親較雙親顯著參與較多的家務項目,且感受到家務的壓力上單親亦顯著較高。
--在所有家務中,賺錢養家若被視為廣義的家務工作時,可發現單親家庭的父母在
金錢上的壓力是最大的,尤其許多女性單親的家庭都是在貧窮線以下(工作難尋、
薪資低)。

6
--在子女照顧及課業方面,單親父親所承擔此壓力最大,因在社會化過程並無學習
到子女養育的技巧及知識,並且男性人格特質較直接沒耐性,故較不利於與子女
的互動(女性因外工作,於有限的時間中,在子女的培養上倍感壓力)。
第五章 工作與家庭(P144)
一節、社會變遷對工作與家庭的衝擊(P147)
工作與家庭關係由線模糊轉成界域清晰、截然二分,近年又交織成生活中竹佷難劃
分的重要活動。
一、家庭結構改變對工作與家庭的衝擊
(一)初婚年齡提升,家庭建立漸晚,反映出因工作而延遲婚姻現象。
--台灣從1971 年至2003 年,男、女性初婚年齡都增加將近五歲;初婚率年年下降;
離婚率年年上升;男女的再婚率也年年提升。
(二)嬰兒出生率下降,老人人口增加,衝擊工作結構。
--嬰兒出生數減少,產科及兒科醫師、護理人員需求減少;相關行業(幼兒服裝、
玩具、幼兒園、學校等)的工作機會受到威脅。
--因壽命延長、加以醫藥發達,台灣社會人口老化現象快速,與老人生活相關的行
業需求將增加(老人養護、長期照護機構)。
二、就業模式改變對工作與家庭的衝擊
(一)勞動市場結構改變,雙收入家庭普遍
--服務業的就業機會增加,多數人對性別的刻板觀念,認為服務業屬於女性的行
業,因此需要大量女性勞動力。
--傳統生產業漸漸消失,服務業興起,以男性為主的就業市場優勢漸漸不再,形成
不得不轉業(收入改變),甚至失業,產生經濟困境,正好女性投入服務業遞補,
加上女性接受教育的普及,各行各業的女性就業增加,形成已婚女性就業率逐年
增加,雙收入家庭大量增加。----雙份收入才足以維持家庭基本生活水準,或為實
踐生涯理想而形成的雙薪家庭漸漸普遍。
(二)已婚女性就業率漸增,家務工作乏人分擔
--大量已婚女性人力投入就業市場家務工作並未有人分擔,尤其是家中有幼兒、老
人的家庭,更顯人力不足。
--就業女性每天平均總共要花6.65 小時料理家務(照顧小孩2.65 小時、照顧老人
1.65 小時、做家事2.35 小時),相較於失業者的7.57 小時,並未減輕,就業女性
家庭壓力仍大。
(三)工作地點離家遠,兩地家庭增加
--台閩地區工商及服務業場所員工人數,在北部地區占55.18%,可見工作機會集
中於北部地區,形成兩地家庭增加(又稱為兩地往返婚姻、週末婚姻、長距離婚
姻、已婚單身者、兩地往返家庭、通勤家庭、候鳥家庭--家庭中的夫妻,只有在
某些時間或某些季節相聚,其他時間分居兩地,過著候鳥般的家庭生活)。

7
--兩地家庭:指夫妻雙方因就業地點不同,以致無法住在一起,但通常仍在固定或
非固定時間重聚,以維繫彼此婚姻關係的夫妻所組成的家庭。
--兩地家庭特徵:夫妻同時就業者(一方在外地就業)、夫妻分離是自願的(軍人或服
監者是強制性的)、夫妻分開居住的主要動機在於職業發展(提供個人成就感與滿
足感)、夫妻在兩個固定地點間來往或兩地居住處所是固定的(有第二個住所)。
--近年台灣在大陸的投資總額年年增加,形成在大陸的工作人員遽增,回台與家人
相聚的時間拉長,工作與家庭的衝突益形嚴重。
(四)輪班制就業型態增加,打亂家庭生活
--輪班的上班制,形成越來越多人必須在晚上、深夜、週末工作。
--依Costa(1996)研究指出,輪班的工作人員,較難維持家人互動,因此對婚姻及子
女都有負面影響。
--輪班工作的家庭與未輪班工作家庭相較,離婚率較高、婚姻滿意度較低、與子女
關係的滿意度也較低,因輪班工作對家庭的負面影響相當大。
(五)家庭式、個人工作室等小規模事業增加,工作與家庭界線模糊
二節、工作與家庭連結的理論與模型(P158)
一、壓力理論(ABC-X)
-- Hill(1958)提出,A 指壓力事件(stressor event),B 指家庭擁有的資源或家庭強力
(the family resources or strengths),C 指家庭對壓力事件的界定(the definition or
meaning),X 指壓力的高低程度或危機(degree of stress or crisis)。
--在這模型中,壓力事件本身、個人或家庭資源、個人或家庭對壓力事件的看法,
及這三個因素交互作用,都會影響家庭對壓力事件的處理結果,其結果可能是家
庭壓力的程度,亦可能是家庭危機。
(一)壓力源事件—A 因素
--凡造成家庭系統中界域、結構、目標、角色、過程與價值等的改變,都稱壓力事
件。
--壓力源事件可分預期與不可預期二種;
*可預期壓力源事件,是家庭發展歷程中日常生活一部分,雖常在期待中到來,
仍會給靜止的家庭系統帶來正或負面的衝擊,使家庭系統失去原有的平衡。
*不可預期壓力源事件,包括自然災害、失業、交通事故、生病、發生意外、接
觸非法藥物、中大獎等事件,常帶給家庭較可預期的壓力源事件更大的衝擊,
使家庭系統失去平衡狀態。
--McKenry 與Price(1994)將壓力源事件分為10 個面向,每個面向的壓力對家庭造成
的衝擊與影響有些不同。內在的/外在的、無限的/有限的、突然的/漸進的、強烈
的/溫和的、急性的/慢性的、偶發的/期待的、天然的/人為的、稀有的/多數的、
可解決的/無法解決的、實質內容。
(二)個人或家庭擁有的資源—B 因素
--家庭資源分為:個人資源(財務、健康等狀況)、家庭系統資源(凝聚力、調適與溝
通)、社會支持體系資源(情緒、自尊、實質上等支持,與其他支持網絡)。
--家庭因應策略的採行:(1)認知系統改變,使不平衡認知達於平衡;(2)社會情境

8
結構的改變,使情境實體產生具體改變。
(三)家庭對壓力事件的界定—C 因素
--實驗研究發現,個人如何評估生活中的壓力源事件,將會影響處理的結果,如社
會心理學常說「事件被認為真,其結果必為真」。
--壓力源事件發生時,家庭以樂觀處之,則(1)可澄清問題、困境與任務,易面對壓
力源;(2)減少面對壓力源事件的心理負擔與焦慮的強度;(3)激勵家庭成員完成
個人任務,提昇成員的社會及情緒發展。
--若事件發生時,家庭感覺無助,則會因家人的無助感與低自尊,使家庭更易受傷
害(Lazarus & Launier,1978)。
--壓力對工作或家庭產生壓迫,給工作或家庭帶來的結果是有益的或有害的,多
半依賴個人或家庭對此情境的認定和評價。
(四)壓力的高低程度或危機—X 因素
--壓力的高低程度,全憑家庭對壓力源事件的定義,及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去因應。
--Boss(1988)提出對危機界定有三:(1)一個平衡狀態的嚴重失序、(2)非常嚴重的壓
力、(3)非常劇烈的改變,以致家庭系統面臨障礙、喪失機動性,且失去能力。
二、工作與家庭連結模型
(一)外溢模型(spillover effect model)
--採半開放的系統觀點,主張工作與家庭系統的界域是可相互滲透的,即當工作壓
力過大,壓力就會外溢到家庭;同樣的當家庭壓力過大,壓力就會外溢到工作中,
形成負面影響。
--研究發現,當就業女性的個人特質正向、家人及親友支持、社區資源介入,則能
激勵女性的勞動參與、工作表現,是以引起提出外溢理論學者們關注工作、家庭
投入對工作、家庭的正負面影響。
(二)互動模型(interactive model)
--強調工作與家庭相互依存,工作與家庭相互影響不只是工作或家庭中的任何一方
影響另外一方而已,是相互影響,可能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工作與家庭是
一體、密不可分,相互影響。
--女性主義學者主張家庭生活應該是完全融入在經濟、政治等系統中,是以工作與
家庭是一完整的系統,男性或女性都宜被視為工作者與家庭成員。--男或女性工
作角色與家庭角色都會互相影響,而不只是工作壓力外溢而影響家庭,或家庭
壓力外溢而影響工作,形成互動模型。
三節、工作與家庭的相互影響(P162)
一、工作對家庭的影響
(一)工作對家庭影響的層面
1.婚姻穩定與滿意
--過去家庭研究者主張女性就業是造成婚姻不穩定的原因(操持家務與照顧家人
時間減少,降低家庭生活品質,造成丈夫自尊受衝擊,提出離婚)。
--近來的研究發現女性的收入反而會增加婚姻的穩定,因為女性就業的收入對家

9
庭經濟改善的貢獻很大,不會增加婚姻的衝突,反而對婚姻的穩定有正面影響。
--更晚研究指出,夫妻雙方都就業對婚姻帶來干擾,但雙薪家庭只要有一方失業,
也會對婚姻帶來負面影響。
--男性在退休前對自身工作不滿意,退休後反而提升婚姻互動關係,尤其男性退
休後若參與較多的家務工作,更能提升婚姻滿意。
2.子女的福祉與社會化
--母親就業對子女福祉帶來正面或負面影響,至今研究尚未有定論。
--持負面觀點的研究指出,母親就業對子女的教育投注心力相對較少,對子女的
福祉有負面影響。
--持正面影響的研究指出,母親就業對家庭環境的改善大有幫助,對子女的支持
也較多。
--對不同種族的研究發現,母親就業對黑人子女有正面影響,母親就業越多年,
子女留在學校也越久。
--父母親的工作性質若是自主性高、專業性高,其子女的獨立性也較高。
3.子女的家務工作參與
--Benin 與Edward(1990)研究發現,當母親全職工作,其子女的家務參與最多,母
兼職工作其子女家務參與量最小,母親未工作之子女家務參與量居間----母親的
工作型態與子女參與家務工作間存在一些關連。
(二)工作對家庭影響的評估
--評估工作對家庭帶來的影響並不易,雖然不同的學者提出不同的評估方法,大多
用綜合性的多元評量。
二、家庭對工作的影響
(一)家庭對工作影響的層面
1.工作行為:
(1)家庭依賴人口照顧責任影響工作行為
--在職場上,性別間收入差異的鴻溝,並不因女性的工作能力與投入程度而形
成,是受到家庭照顧責任所牽絆。
--為避免家庭照顧責任影響工作,有些家庭會協調出一個人選擇夜間工作、週末
輪班工作或選擇家庭式工作,以調配照顧人力,以國內外的趨勢來看,作這種
調整的人通常是妻子。
(2)夫妻互動影響工作行為
--女性投人職場與工作時數,深受丈夫的支持與否影響。
--丈夫工作的需求與工作企圖心會影響妻子的工作投入、工作需求與工作企圖
心。
2.工作態度--近年研究發現婚姻狀況、子女數、配偶工作特質對女性工作態度影響
很小,工作特質才是重要影響原因----家庭會影響女性就業特質,而就業特質影
響工作態度。
3.家庭對工作報酬、經濟水準及成就的影響--女性負擔較多家務責任,不得不選擇
兼職工作、低成就工作,收入會較男性低;即使女性的工作時數、職業聲望與
男性相當,女性的收入依然比男性低(92 年調查年收入,男性為679,386 元,女

10
性為485,935 元,女性為男性的71.53%)。
(二)家庭對工作影響的評估--評估家庭對工作帶來的影響並不易,不同的學者提出不
同的評估方法,大多用綜合性的多元評量。
(三)工作與家庭的相互影響
1.心理福祉--就業的已婚婦女比未就業已婚婦女心理福祉佳,且就業時數越多者,
心理福祉越好(工作場所經常提供正向回饋、提升自尊、正向社會連結)。
2.角色壓力、角色緊張
--表面看越多重角色,角色壓力較大,但研究發現職業婦女並不比家庭主婦有更高
的角色壓力。
--角色緊張,指角色之間的衝突所產生的緊張狀態,如工作角色與家庭角色間的衝
突所產生的緊張狀態。
--角色衝突、角色負荷重,對心理福祉都有負面影響。
四節、平衡工作與家庭的資源(P170)
一、個人與家庭資源
(一)時間資源
1.減少工作時數--減少工作時數或改為兼職工作,加家庭照顧時間,是緩衝工作與
家庭衝突有效方法。
2.減少家務時數,或由他人分擔家務。
(二)心理資源
1.妥善計畫,排定優先順序--將工作按緊急程度排定優先順序,將是降低壓力與緊
張的有效方法。
2.重構價值信念--將我們的認知重構看優點,很多想法將會改觀,壓力與緊張自然
降低;並且從自我肯定、建立自信為出發,再追求進步。
(三)善用支持系統資源
--提供一項極重要的保護功能,在個體心理壓力的歷程具有緩衝或保護的作用。
--支持系統包括:提供支持的人、支持方式(情緒性、工具性(物質、行動)、訊息性
等支持)及支持者之滿意度等三部分。
--研究發現,在雙生涯家庭中,丈夫協助家務工作,對妻子的工作與家庭平衡的助
益最大。
二、政府及社會資源
--華人習慣是發生問題時,常只求助於個人與家庭資源,不會尋求政府或社會團體
的資源,事實上政府提供相當豐富的預防性、福利性資源給國人,但常被國人忽
略,如法令或政策等(91 年兩性平等法、92 年家庭教育法、兒少法、老人福利法
等等)。
--台北市為例幼兒托育(日間與臨時收托)、老人照顧(機構收容與安置、居家與日間
照顧、中低收入老人特別照顧津貼)。
三、企業、機構資源
(一)彈性工時--平衡工作與家庭可運用的策略。

11
(二)部分工時--各國部份工時占就業者比率大多以女性較高,且男、女性之間存在明
顯差距。
(三)專案責任工作制--越來越多雇主為留駐優秀員工,採專案責任工作制度,只要個
人完成專案計畫,不必受制於上下班時間。
(四)家庭親善措施--依據兩性工作平等,若雇主落實家庭親善措施,如餵乳、生理或
生產假---等,對員工平衡工作與家庭將有很大助益,有助提昇員工向心力與工作
效率。
(五)性別平等對待--對雙薪、單薪家庭,尤單親家庭,都會有正面影響。
空大修「家庭資源與管理」第2 次作業 (繳交期限:第3 次面授)
※※請用手寫,頁次不得超過6 頁,亦不得少於3 頁(以空大作業紙或A4 紙為準),電腦
打字扣總分10 分。
一、解釋名詞(20%)
(一)家庭消費決策 (二)老老人 (三)非政府組織(NGO)
二、陳述你個人家庭的收支狀況、財務規劃與消費決策?(2)當遇到金融海嘯或「生活用
品漲,薪資不漲」或雙薪、單薪(親)家庭或暫時失業時,你個人如何有效管理個人與
家庭財務經濟資源?(3)引用壓力理論陳述你若遇家裡捉襟見肘之危機時,你個人如
何應用社會資源協助解決問題,其過程中會遇見那些困難或挫折?(80%)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gLongLong&aid=7456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