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家庭資源與管理 第一章~第三章
2013/04/02 15:45:04瀏覽2972|回應0|推薦0
家庭資源與管理 第一章~第三章
朱玉玲老師(家庭教育中心專任人員、空大兼任講師)
第一章 家庭資源管理的發展(100.03.07)
第一節、家庭生活與資源管理(P5)
一、家庭生活與管理
(一)台灣地區的家庭生活面貌
1.家庭型態
--目前台灣地區的家庭結構以「核心家庭」所佔比例最高。
--一對夫婦及其未婚子女所組成家庭最多占46.43%,尚無子女或子女均已離家
庭夫婦家庭占10.57%,僅由夫(或婦)及未婚子女組成之單親家庭占6..34%。
--家庭規模,則以4 人家庭為最多占24.84%,其次為3 人家庭占17.57%,第三
為5 人家庭占16.45%。
2.家庭子女數
--有配偶及曾有配偶者,98.01%者認為婚後應生育小孩,約七成者在乎小孩性別,
並認為男女各半,其次男多女而較不認同女多於男----重男輕女觀念。
--現有健在之子女而言,認為婚後需要有小孩者之平均健在子女數為2.7 人(又在
乎性別者之平均健在子女數2.84 人,亦顯然不在乎性別者2.33 人為多),明顯
較認為不需小孩或其他者之1.43%人為多。
--認為所生子女應男多女之平均健在子女數3.46 人為最多,認為有男有女者之
2.91 人次之----生兒育女觀念將影響其生育數。
3.老人居住安排
--依聯合國所訂標準,65 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之比例超過7%,則稱為「高齡化
社會」。
--民82 年底,台灣地區就達此標準,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且因婦女生育率下
降及國民平均壽命延長等因素,致使高齡化現象有逐年增加趨勢,至91 年底
老年人口比例已達9.1%。
--老年人口增加,及現代的家庭型態趨於小規模化,致僅年老夫婦二人居住或高
齡者一人獨居之現象日益普遍。
--91 年8 月調查結果顯示,在台灣地區老年人口中,僅與配偶同住者占老年人
口21.61%,而獨居老人有9.00%,又獨居老人中有子女者約占七成八,無子女
者約占二成二。
--各地區獨居老人占該區老年人口之比率,以東部最高占14.47%,南部次之占
11.39%。
--在性別上,男性與女性的獨居老人各約一半。
--在婚姻狀況,男性以喪偶者居多占44.56%,次為未婚者占26.73%,第三為離
婚分居者占19.80%,以有偶者最少占8.91%;女性則以喪偶者占大部份計有
93.94%。
--在年齡上,男性或女性之獨居老人,均以75 歲及以上者為最多,次為70~74
歲者,以65~69 歲者為最少。

2
4.家庭經濟與設備
(1)家庭收支:可支配之所得總額為881662 元/每戶平均,其中以「食品飲料」、
「房租、水電燃料費」約各占24%,「娛樂教育及文化」支出占13.12%。
(2)家庭住宅:85.1%的家庭擁有自用住宅,租屋者佔8.5%。
(3)家庭設備:彩色電視機占99.51%,擁有有線電視頻道設備高達76.12%。
5.工作與家庭
(1)雙薪家庭:
--隨著社會環境及勞動市場的結構改變,許多已婚婦女從家庭走入工作職場。
--91 年8 月台灣地區20 歲及以上同住夫妻雙方均就業者占44.17%、僅夫就業
者占30.31%、僅妻就業者占5.12%、夫妻雙方均未就業者占20.39%----雙薪家
庭仍為社會主要型態。
--夫妻雙方均就業比率,若按妻之教育程度分,以大專及以上者占68.84%最高,
國小及以下者之25.11%為最低----顯示婦女教育程度越高者,投入就業市場情
形就越普遍。
--若按健在子女情形,以無子女者占64.60%最高、子女超過18 歲者占26.23%
最低----顯示無子女者夫妻雙方較能全力投入工作職場。
--子女若均已成年者,夫妻雙方可能已屆退休之際,故夫妻雙方未就業之比率
最高。
(2)家務分工:
--91 年8 月底台灣地區調查,除房屋、水電及家中器物之簡易維修有85.04%之
家庭由男性成員負責外,舉凡所用家務,如打掃、買菜、準備三餐……、照
顧孩童、老人與病人等,八成以上之家庭,仍由女性成員負責。
--20 歲及以上同住夫妻,丈夫於平日處理家庭之平均時數為1.10 小時,妻子為
3.11 小時;若妻子為家庭主婦,處理家事平均時數更達3.74 小時。
--91 年8 月之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有2.29%的家庭僱請傭人;若就地區,則以
北部家庭幫傭比率較高有3.31%,中部次之有2.21%,南部最少僅有0.82%。
6.婚姻狀況
--91 年8 月調查顯示:台灣地區20 歲及以上未婚者,認為美滿婚姻應有條件以「互
相信任、容忍、體諒」為主者最多占46.13%,「經濟基礎穩固」次之占25.85%,
且男女無明顯差異。
--未婚者尚未結婚之主因,以「經濟基礎尚未穩固」者居多占34.86%,次為「未
遇到理想的對象」占27.06%----近年來經濟問題的考量,已成為未婚者尚未結婚
的最主要原因。
(二)家庭是資源
--1989 年12 月8 日,第44 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一項決議,宣布1994 年為「國際家
庭年」,1993 年2 月聯合國社會發展委員會又作出決定,從1994 年起每年5 月15
日為「國際家庭日」;目的旨在「建議使用各種方式,促進政府、政策制定者及
公眾,對家庭作為一個基本的社會單位之觀念有更多的了解,並改善家庭的地位
和條件,加強保護和援助家庭方面的國際合作。」
--資源的意含有兩個層次:對社會而言,家庭是社會運作的資源、社會進步的動力;
對個人來說,家庭提供了個人生長與發展所需的各種資源。--家庭亦擔負著提供

3
個體及社會發展所需資源的重要責任。
--家庭生活與管理是緊密相關的,家庭生活中的各面向:家庭人力資源、時間、經
濟資源等均需透過管理,方能滿足家人需求達成家庭目標。
二、管理的過程(如下表)
--「家庭管理」、「家庭資源管理」兩個名稱,並視其為同義。
--「管理」是個人或家庭,透過決策、計畫、行動,以滿足需求、達成目標、增進
福祉的過程。
--家庭資源管理的程序為:(1)確認家庭問題、需求及目標;(2)釐清家庭的價值,
決定期望達成需求的程度;(3)確認可應用的資源;(4)做決策、擬定計畫、實施
計畫;(5)評量目標的達成與否,並評量結困做為下一次參考依據。
步驟一 ----> 步驟二 -----> 步驟三 -----> 步驟四 -----> 步驟五
確認家庭問題 釐清價值 確認資源 做決策、計畫 評量目標的達成
需求及目標 、實施
----------------------------------------- 回饋(溝通) <--------------------------------
三、家庭資源管理的意義(如下圖)
--家庭資源管理的意義包括:(1)有效的運用資源以達成個人、家庭目標的活動;
(2)運用計畫、組織、實行、控制、評量等活動,以期有效的運用各種資源達成個
人、家庭目標的活動;(3)經由計畫的過程引導價值之實現,並滿足家人需求的活
動。
家庭資源管理
(why)動機 (how)方法 (what)結果
了解家庭價值 計畫、組織、實行、控制 達成個人及家庭目標
、評量家庭資源的使用
四、不同的管理風格
--Goldsmith(1996)指出,個人、家庭均有其「管理風格」,而影響管理風格的因素包
括:(1)歷史(個人、家庭及社會所處的歷史情境脈絡)、(2)生理與心理(生理需求、
安全、愛與歸屬、自尊、自我實現)、(3)文化(社會規範與倫理)、(4)個性(個人特
質與偏好)、(5)科技(技術與工具)。
※不同生理、心理的層次,及歷史、文化、個性,均會影響個體的「需求」、「期望」,
而科技則影響可採用的方法,均影響個人管理風格的因素。
五、家庭資源管理的特性
(一)目標--「滿足家人需求」、「提昇生活品質」、「增進家人福祉」。
(二)資源--家人資源、環境資源等,包括人力與物力的資源。

4
(三)活動--家庭成員在家庭內的活動是「生活」,包括日常起居、家務工作、休閒等。
(四)發展--家庭舌的目標、需求、資源及管理重點,隨著家庭的發展而改變。
(五)管理者--所有家人均是管理者,家人參與管理,共同工作。
※「家庭資源管理」是有目的的行為過程,是運用資源的過程,其由計畫、組織、實
行、控制、評估等組成,每一項均互相關聯,整個管理循序漸進,持續不斷,週而
復始,是反覆改進的管理循環。
※「家庭資源管理」是家庭生活的行政部門,是家庭生活的推動力,是一雙看不見的
手、無形的力量,卻以有形的成果呈現其績效。
二節、家庭資源管理的發展歷史(P18)
一、家庭管理的源起
--美國在18、19 世紀,隨著「家政」領域的興起與確立,「家庭管理」開始萌芽,也
成為家政領域中重要的元素。
--1821 年有關家庭事務、食物、衣著等家庭管理相關主題被引入成為學校課程,是家
庭管理的初步發展。
--19 世紀美國興起「家政」運動,歷經多次會議討論凝聚共識成立了「家政」學科。
--美國家政學會指出:「家庭管理」是「家庭」中重要的一部份,強調「家務簡化」
等概念,主張家庭相關科系應扮演協助婦女工作角色,並且藉由學校教育教導家庭
管理,如時間、精力等的管理。
二、家庭管理概念的發展
(一)萌芽時期:聚焦「家務工作」、「居家設備」、「家庭簿記」等實務工作的操作與練
習應用。
(二)資源中心時期:開始關注「資源」,建立家庭資源觀念。
(三)個人中心時期:注重家中的個人,探討個體的目標與價值。
(四)程序中心時期:受到商業管理的影響,導入管理程序概念,研究家庭管理的程序、
科學研究的體系及方法,家庭管理踏入新的領域。
(五)價值及決策中心時期:受到管理學中「決策理」學派的影響,家庭生活決策成為
重要關注。
(六)整合取向:1960 年代,受到「系統理論」影響,探討家庭與環境之間的互動關係。
※-家庭管理發展的四個時期(Vickers ,1984):
時期 年代 關注議題
一 1900-1930s 家戶經濟生產、衛生學、公共衛生設備等。
二 1940s-1950 早期 居家設備、效率、工作簡化、標準化工作流程。
三 1950s-1960s 家庭價值、目標、標準、資源、作決策、組織及過程等。
四 1970s-1980s 發展系統化架構,強調家庭與外在環境的互動關聯。
三、家庭資源的研究
--Israelsen(1990)分析1930-1990 年間有關家庭資源管理的研究,指出:就主題來看,

5
相關研究可分為:「財務管理(包括收支、經濟安全、退休計畫、住宅、儲蓄、貸
款、預算、保險、親屬經濟支持及財務滿意等)」及「人力及家戶資源管理(包括:
家務分工、時間利用、家務管理型態等)」
--1940~1949 年,此時期研究主要受二次大戰影響,除了延續上時期研究外,也傾
向探討儲蓄、購買戢爭券,維持合理的生活水準等相關議題,並針對兒童、青少
年金錢使用加以研究。
--1950~1959 年,研究主及理論取向更為廣泛,家戶時間利用、家務分工等主題出
現,相關研究應用角色理論、交換理論、生命週期理論等。
--1960~1969 年,家庭資源管理研究領域亦開始針對親屬間的經濟支持加以探討,
如家庭對新婚子女的財務協助等。
--1970-1980 年代,家庭資源管理研究,受到系統、生態系統、經濟等理論影響,相
關研究數量增加且內容更為豐富。
※1930-1990 年,60 年來家庭資源管理的研究發展,由「經濟大蕭條」年代對失業、
生活水準的探討,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關注戰爭對經濟、家庭財務生活的影響,
1960 年代都市化對家庭結構、家人互動的衝擊,相關研究針對親屬支持加以分析,
家庭資源管理相關研究充分反映了各時代人們的家庭生活。
三節、家庭資源管理教育(P23)
一、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興起
(一)「家政」領域的發展
--傳統家庭中「家庭管理」屬於家庭內教育的一環。
--19 世紀隨著「家政」領域的興起與確立,「家庭管理」成為家政領域中的議題。
--美國家庭與消費學會(簡稱AAFCS,前身為美國家政學會AFEA)於1998 年提出
美國家庭與消費科學教育標準,此標準乃依據家庭生活所需,以及在相關職業
生涯所需的知識與技能而建構,提供了一個符合個人生活及生涯預備所需能力
的參考架構,「消費與家庭資源」即被列於架構中16 項主題之一項(P24 表1-10)。
(二)家庭生活教育的倡導
--1938 年始於「家政」領域之倡導,結合婚姻與家庭相關領域,成立美國家人關係
協會(簡稱NCFR),旨在:發展家庭生活教育,並致力宣傳與推廣,期望透過家
庭生活教育達成「強化及提昇個人與家庭的福祉」的目標。
--NCFR 所提出的家庭生活教育架構,乃由生命全程觀點出發,以個體發展階段為
.軸,將個體生命劃分為:兒童、青少年、成人與老人四個階段;以家庭生活教
育之九個主題為橫軸,包括家庭和社會、家人互動、人類發展、性、人際關係、
家庭資源管理、親職教育、家庭法律與公共政策及倫理,建構出家庭生活教育架
構。
二、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概念架構及目標
(一)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概念架構
1.人類生態系統:關注人類社區、組織及環境(自然、人類行為及人類建設的環境)

6
間的互賴關係,人類將自然資源變成家庭需要的物品及服務,此資源支持家庭內
部生產、消費及社會化功能,並且彼此互賴。
2.問題解決:透過教育方案,針對問題引導選擇(定義價值、目的、設立標準、作
選擇等)。
3.批判思考:資源管理育需發展課程,促進批判思考的能力,鼓勵個人針對個人信
念、決策及行為的合理性加以思考。
※家庭資源管理教育課程內容,整體應包含不同架構,以減少現實和理念的差異,
並鼓勵參與者自己定義問題、收集資料、決定意義。
(二)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目標
--目標:透過教育使個人能「設定目的和價值,經做決定的過程,有效地分配、消
費、交換、投資或節約資源」。
--學習者在學習應能具備以下能力:(1)有能力控制生活並能自由選擇;(2)以不同
方式作決策及解決問題;(3)思考並面對家庭生活各方面的問題;(4)能於不同文化
背中運用;(5)瞭解社會中家庭的經濟等功能。
三、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內涵
(一)由「生活技能」觀點出發
--「生活技能」定義:「日常生活所需技能的知道與能力」,期望透過生活技能課程
協助學生發展達到他們的理想生活。
--生活技能的種類會因目標群眾的需求而有所不同,研究者或聚焦於青少年階段的
需求,或以成人為對象發展。
(二)由家庭生活教育觀點出發
--針對兒童、青少年、成人與老人等不同對象,分別以九個主題建構出家庭生活教
育的內容。
--架構中「家庭資源管理」定義為:個體與家庭在時間、金錢、物質、能源、朋友、
鄰居、空間等資源的運用與決策,以達成目標。
四、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實施方法
(一)對象:兒童、青少年、成人與老人。
(二)實施場域:正式及非正式教育中實施。
(三)內容:直接將焦點集中在家庭資源管理的內容及過程上,或將資源管理觀點與其
他的家庭生活教育主題整合,包括親職教育、家人互動等。
(四)教學策略:無偏見的課程、理論與應用合併。
五、家庭資源管理教育方案例舉
(一)青少年生活管理方案
1.課程內容--包括生涯探索、求職、消費技能及金錢管理。
2.進行方式:真實體驗、對話與討論。
(二)再婚者家庭財務管理方案
1.方案之理念:主要目標為釐清個人和家庭的目標,設計一個計畫來達到目標,以
供家庭方向感,提升家庭認同和有效溝通的經濟,並建立經濟的目標、作決策等
管理方式。

7
2.方案設計:針對再婚家庭的經濟議題,鼓勵夫妻溝通,教導其計畫和記錄技巧,
使每一對夫妻採實的態度面對家庭經濟問題。
六、我國家庭資源管理教育的實施
(一)學校教育體系
1.國民中小學課程:綜合活動學習領域、家政教育議題。
(1)綜合活動學習領域(每週三節):認識自我、生活經營、社會參與、保護自我與
環境(92 年九年一貫小學課程綱要)。
(2)家政教育:培養學生充實日常生活所需的基本知能、關懷、陶冶改善家庭生活
及建立幸福家庭的信心、志趣與理想、家庭生活的實活動。
2.高中課程:(高一、三兩學年實施,每週授課2 次)
--家政課程綱要提出培養學生之項核心能力,其中有三項明確指出學生應具備家庭
資源管理的相關能力,包括「辨別及分析個人與家庭生活管理內容與重要性」、「提
升個人與家庭生活管理之素養」、「積極實踐個人管理與家庭生活管理之能力」。
--家政課程網要中,生活管理依不同階段區分為:青少年生活管理、家庭資源管理。
(二)社會教育體系:推展家庭教育機構團體,包括家庭教育中心、各級社會教育機構、
各級學校、各型大眾傳播機構及其他家庭教育有關之公私立機構或團體。
第二章 家庭資源管理的概念與原則
一節、價值與目標(P45)
一、價值觀
(一)價值觀的意涵
1.價值觀的概念—是行為方向的原理原則。
--價值觀深植於個人的內在心裡,引導個人的喜好及目標達成的策略,因每個人心
中的羅盤,協助我們判斷自己的行為,並決定生活中那些是重要那些是不重要。
--每個人都有一個人內在整合的價值系統,稱之為價值取向,我們許多決定及行為
的判斷都將是立基於此一價值取向。
--價值觀是一種持續改變的過程,會隨著個人的人格特質發展及行為模式而有所不
同。
2.價值觀與行為(有差距)—了解一個人的價值觀並不表示可完全判斷他的行為模
式,需從價值觀及行為雙向著手才是。
3.價值觀與態度(不同)
--價值觀—雖會改變,但較為穩定且長期,改變較慢,同時表達一種廣泛的性向及
信念(如無助、勇敢及企圖心等)。
--態度—是屬於較短暫,轉變較快,較限制個人偏好(如衣服樣式、音樂型式…)。
(二)價值觀的類型
1.絕對的價值(極端明確的)與相對的價值(依情形而定)。
2.內在價值(個人原有的、自我的)與外在價值(來自他人的或外界的),相互影響。

8
3.傳統價值(社會價值)、個人價值(特有的一些特質及看法)及專業價值(針對工作或
生涯上應具有的價值觀)。
4.工具性價值(強調在一般狀況下的價值觀)及理想性價值(強調人類追求真、善、美
的最終不變的價值觀)。
(三)價值的形成:來自社會成員共同型塑而成,同時也藉代代相傳的過程,將上一代
的價值觀傳承給下一代----價值觀形成是一直持續在進行著,直到我們生命停息為
止。
二、目標
(一)目標與價值觀(關係密切及相互影響的)
--我們家人的個人目標,也可經由家人的協商成為家庭的目標,協助個人更快更有
效率的達成目標----個人的目標與家庭的目標是可相互搭配,使其更快達成目標。
--當個人及家庭安排目標的「優先順序性」及評估目標的「可行性」時,價值觀成
為重要的依據。
--為達成目標,「目標-取得」行為是不可少,但仍強烈受到價值觀的影響(P49, 圖
2-1)。
(二)目標的類型
1.目標的時間:短程目標(至少3 個月完成)、中程目標(介於3 個至1 年內)、長程
目標(1 年以上)。
2.目標的角色:個人目標、專業目標(工作或生涯所需的目標)、社會目標(男大當婚,
女大當嫁)、家庭目標。
3.目標的優先:主要目標與次要目標。
(三)目標的設定:(1)合理性的(個人或家庭資可承受的範圍)、(2)明確的(易達成目標)、
(3)設定是需要學習的(參考過去成功或失敗經驗、收集新資訊與外界互中不斷學
習、瞭解自我及家庭限制與資源)。
二節、家庭資源的種類與特性(P53)
--家庭資源指所有可供家庭使用的資源,且這些資源可幫助家庭完成家人共同的生活
目標,因此它不一定存在家庭中,亦可能在家庭的外部,如社區、學校或其他社會
機構。
一、家庭資源的種類(如下表)
(一)人力資源與物質資源:
--人力資源:個人與生俱來的特色及內在特質,在形式上是較抽象的,多半很難以客觀具
體的方法來衡量,如時間、精力織、專長、態度…。
--物質資源:個人及家庭所擁有的有形資產,是供個人及家庭使用,形式上是較具體且可
碰觸,包括個人、家庭及社會三類的資源。
(二)經濟資源(一些具有「生產」或「服務」目的的資源。)與非經濟資源(一些無具體形式,
不直接具「生產」或「服務」目的相關無形的資源。)

9
人力資源 ---個人時間、精力、能力、知織、專長、溝通技巧、…。
物質資源 個人資源----個人收入、股票、儲蓄。
家庭資源-- 家庭資源----家庭中的房屋、家具。
社會資源----圖書館、公園、休閒設備、相關法令規章等。
經濟資源 ---如家務、土地、勞工、資本、資金等具「生產」或「服務」
目的之資源。
非經濟資源 --如個人的能力、態度、價值觀、信念等不直接具「生產」
或「服務」目的相關的無形資源。
二、家庭資源的特質
(一)協助家庭達目標的能力:有效率的使用資源使個人與家庭的目標達成,也就成為
學習家庭資源管理的主要目的。
(二)資源的「有限性」:並不限於經濟的資源,非經濟資源亦有相同的特質。
(三)資源的「可補性」:雖許多資源是有限的,會在某個時間點用盡或感到匱乏,但
許多仍是可補充的,如體力、金錢。
三、家庭資源的使用
--當家庭在使用資源時,應同時考慮家庭「所有家人」的需求,應首先考慮「資源數量(資
源的可得性與供應性)」與「資源品質(資源對個人或家庭的可用性,即該資源對於達成個
人與家庭目標是否為可用的)」兩個因素。
--資源使用可分六種方式:交換(將一種資源交換另一種資源)、保護、生產、儲蓄/投資、
消耗、移轉等。
三節、家庭的決策(P58)
一、決策的意涵
(一)什麼是決策:指對某個課題或事件的結論或判斷。
--在家庭管理中,決策只是其中的一部份,但決策可協助一個家庭在管理上更有效
率,更能克服問題。
--一個好的決策概念含有四個主要的條件:品質、接受度、彈性、明確等。
(二)決策的角色(三種)
1.評估的角色--事前仔細的分析此一決策的影響,並了解其他方案的可行性,及比
較不同決策的優缺點,以減少決策所帶來的風險及負面影響,使決策的成功率
增加。
2.確立目標的角色--對家庭家人共同的決策,可使家中的成員為共同的目標而努
力,同時增強家庭的維繫力及團結力。
3.管理的角色--決策對個人及家庭都扮演很重要的管理角色,個人及家庭的許多目
標也因決策的管理角色而得以實現。

10
二、決策的過程(P61)
步驟一---> 步驟二---> 步驟三 ---> 步驟四 ---> 步驟五 ---> 步驟六
確認決策 評估所需資源 考慮各種可 預測可行方 發展行動計畫 評估整個決策
能性的方案 案的結果 及執行
三、決策的延展性特質
--決策往往不能獨立的,此決策可能受到上一個決策的影響,也會影響下一個決策,
即所謂的決策延展性特質。
(一)連鎖決策
--一種連串的相關決策,而這些決策間是成一條線的關係,即第一個決策會影響到
第二個決策,而第二個決策又將會影響到第三個決策。
--特質:(1)決策間是藉由一個主題或同樣的情況相關連,(2)在邏輯上第二個決策
將發生在第一個決策後,(3)這些決策彼此間應是同等重要或是越來越重要(P64,
圖2-5)。
(二)中心--衛星決策:強調一個決策往往會影響到另一個相關決策,但不同於「連鎖
決策」的,是這些由於第一個決策所導引出來的許多相關決策(衛星決策)彼此之
間是不相關的,整個決策影響的情形是呈類似放射狀的方式。
(三)決策樹:在決策的關連性是呈一樹枝狀,每決策同時考慮「做」與「不做」的兩
個層面,當一個重大的決定將導引出其他的決策,而這些不同的決策將導引起更
多其他次要的相關決策,就如一棵樹一般,主幹所呈現是一重大的決策,隨著枝
幹分出許多相關決策也越分越細緻----架構完整,可視為一種非常好的管理工具。
四、個人與家庭決策
(一)個人決策:受到個人社會化、智慧、能力和動機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異;個人特
質,如開放的思想、自信、勇氣、自我評價等,亦是影響個人決策風格的主要原
因。
(二)家庭決策:家庭存於社會中,社會許多因素會影響到家庭的決策,包括朋友、社
區、學校、媒體等等不同的訊息,皆會使家庭的決策有所改變。
四節、計畫、實施、評估(P67)
一、計畫
(一)計畫的內涵:設立標準、建立順序為二個重要內涵;在計畫中,順序是建立在標
準之上,但順序亦有時會改變標準的高低。
1.設立標準:主要是針對目標的質與量來設定,「質」指對目標的品質及預定期望
設定標準,而「量」指推估或確立數量以符合最終的目的。
2.建立順序:
--每次只執行一任務,且每一任務有一定順序,稱為「單一任務次序」。
--但許多時候我們也會採用任務重疊性的方式安排次序(如婦女燒菜、洗衣、照顧
小孩等),但易造成精神和體力上的疲憊,亦是多重角色的過度負荷情形發生。

11
(二)計畫的類型:一般性(普遍性與特殊性計畫)、時間(長、短程計畫)、範圍(擴展性
和限制性計畫)、重覆性(重覆性和單一性計畫)。
(三)影響計畫的因素:環境因素(無法預測的變化或不確定,故應有部份彈性)、家庭
因素(社經地位、教育程度、角色期望與彈性、婚姻溝通、生命擴展期,影響計
畫成功率)、個人因素(個人特質和能力影響)。
二、實施
(一)實施的過程:控制行動(強調確實執行計畫的標準及次序)、檢查進度(對執行行動
做一次考核,包括計畫中的和非計畫中的行動檢查)、調整計畫(改變原有計畫的
標準及次序,以增加達成目標任務的機會)。
(二)影響計劃實施的因素:任務本身(困難度、複雜性、牽連範圍、專業性等)、個人
因素、家庭因素(家庭大小、孩子年齡與成員組成)、環境相關因素(大環境--個人
無法掌握而會影響個人或家庭、小環境--家庭或工作設備、環境及空間)。
三、評估
(一)評估的內容:不應只有結果,更應考慮計畫及實施的情形。
(二)評估的功能:(1)未來計畫參考的資源、(2)管理技巧的增進、(3)個人及家庭期望及
標準觀的修正。
第三章 時間資源管理
一節、時間資源的相關概念(P83)
--時間管理的主要概念是:時間資源配置,即分配、控制時間以達成目標。
一、時間資源的特性:供給無彈性、無法儲存、無法尋求替代、不可回溯。
二、時間管理的意義:時間管理是「自我管理」、「一種有系統、循序漸進的訓練」、「配
合自然的時空變化,尋求合理的時間運用」。
※時間管理的定義包括:由時間管理的性質切入,將時間管理視為針對時間所積極
進行的「自我管理」;或由時間管理的具體做法來定義,提出管理的重要步驟,以
期透過時間配置、提昇效率來達成目標;再由「時中」的概念,強調時間管理是
配合時空變化,「適時」、「節奏緩急適中」地合理運用時間。
二節、時間利用之測量與我國國民時間運用分析(P85)
一、時間利用之測量
(一)時間使用情形之分類:必要時間(吃飯)、約束時間(上學)、自由時間(休閒時間)--
可觀察不同特性人口之時間分配與運用,以及考量人生活作息之時間分配。
(二)時間使用情形之計算:「總平均=參與該項作息活動人數之總時數加總÷總人口(即
除以參與及未參與該項作息活動之人數,求得作息活動之總和為24 時)」與「參
與活動者平均=參與該項作息活動人數之總時數加總÷參與及未參與該項作息活動
之人數」。

12
二、我國國民時間運用分析
(一)必要時間:必要時間之整體分析(89 年台灣地區15 歲以上國民必要時間,即睡覺、
盥洗、沐浴、著裝與用餐等平均10:54 分)、性別比較(必要時間各項活動觀察,女
性每日平均所需花費時間較男性長)。
(二)約束時間:約束時間之整分析(台灣國民每日約束時間平均為7:01 分)、性別比較(兩
性約束之差異為「家事」、「工作」二項;女性—2:19 分,家事與育兒偏重、男性—1:51
分,勞動力高)。
(三)自由時間:自由時間之整體分析(平日為6 時5 分,看電視時間最長--2:19,占自
由時間2/5)、性別比較(女性平均為6:28 分,男性為5:24 分--兩性差異不大)。
三節、時間管理的理論與方法(P88)
一、時間管理的理論
(一)時間管理系統:三個層次--目標管理(包括設定目標、排定目標優先順序、條列各
目標項下之次目標、依據彈性與可能限制等考量排定次目標優先順序。)、任務
計畫、時間安排(二要素:列出每日工作表、選擇表中所列的事情)。
(二)時間管理的過程模式:1.時間管理訓練,增加時間管理行為、2.時間管理行為,
提昇控制時間的知覺、3.知覺控制時間,以降低緊張壓力、提高工作滿意表現。
二、時間管理的方法
(一)第一代方法:主要以紙條或備忘錄來進行時間管理。
(二)第二代方法:運用行事曆與工作表。
(三)第三代方法:強調「規劃、訂定優先順序、控制」,將每天活動在紙上或電腦上
詳盡規劃成各式各樣的計畫表、組織表。
(四)第四代方法:
1.強調人類的四種天賦能力:自覺、良知、獨立意志(行動能力)、創造力(想像或解
決問題時聯合各種資源的能力)。
2.完成人生四大需求:生活(食衣住行等物質需求)、愛(愛人、被愛與歸屬感等社會
需求)、學習(自我發展與成長等心理需求)、發揮影響力(感覺人生有意義、有目
的,對他人有貢獻等精神需求)。
三、時間管理的具體做法
(一)目標設定原理:
--Semones(1991)指出成功的三要素:設定有意義的目標、發展一套有效的計畫、鍥
而不捨的實踐計畫。
--目標管理具有6 項作用:找出方向、導出重點、具有向前推進的力量、集中精神
與資源於目標、杜絕拖延怠惰、節省時間。
1.目標設定的原則--SMART(Specific 目標要清.明確切合實際、Measurable 目標可
衡量、Attainable 目標要具挑戰性且可達成、Relevant 目標要在組織目標與各標間
相互調和、Time-Table 目標要有時限)。

13
2.目標設定的三重點--要以何者(What)來作為目標(夢想、理想、期望加以轉化)?何
時(When)要達成目標?要達到//何種程度(Horw Much or Many)。
3.目標之類型--人生目標、階段性目標(長、中程目標、短期目標)、多層次目標(首
要、次要、附屬目標)。
(二)計畫原則:
1.計畫的重要性:唯有透過計畫的擬定,才能找出時間。
2.計畫的意義與進行方法:確定基本目標、擬定達成目標所需的策略計畫、擬定詳
細的作業計畫(程序計畫、時序計畫【甘特圖:以專案工作項目為縱座標,時間
為橫座標而所繪製的圖】)。
3.計畫的內容:訂定明確目標、列舉計畫的依據、制定執行策略、排定實施的時程、
編所需的資源、提供評估的指標。
4.計畫的程序:訂定目前、策略計畫、每月計畫、每週計畫、每日計畫。
(三)重點管理原則
1.考量「重要性」與「緊急性」,安排工作優先順序。
2.80/20原則:
--義籍經濟學家Pareto 於19、20 世紀發現,做事只要掌握重要的少數,即可完成
大多數的事。
--運用於日生活現象:80%的銷售額,來自20%的主要顧客、80%的工作成果,來
自20%的計畫、80%的心靈滿足,來自20%的適當時間支配。
※即「重要少數與瑣碎多數的原理」,在一堆事物中,屬於重要的事情只佔20%,
而屬於瑣碎的多數則佔80%,在做事時如能掌握那些只佔20%的事務,則能獲
得80%的效益;如果致力於80% 瑣碎的多數事務,則至多只能產生20%的效益。
(四)「能力曲線」原則--或稱為「黃金時段」原理,運用每個人每天在體力、能力、
精力、精神、意志等身心狀態最旺盛、最充沛的時段,稱「黃金時段」,將重要
的事安排在這時段來進行,做事最有效率,以期事半功倍。
四節、疲勞的因應(P98)
一、疲勞的定義與來源
--疲勞的定義:是一種自然的反應,是一種個體主觀的感受,一個人無論是工作或
玩樂均可能因用心、或竭盡力氣而感到疲勞。(Goldsmith(1989)針對專業白領工作
者的研究發現:人們表示工作與在家庭中所感受的疲勞程度相當,而女性相較於
男性,無論是工作或在家庭中均顯著感受疲勞。
--疲勞的原則:可能是外在或內在,如老化、藥物反應、身體或心理的疾病等。
(一)身體與疲勞:疲勞開始可能是個體沒意識覺察的,之後由程度微小逐漸進展到個
體有疲勞的感受,由於疲勞取決於個體之感覺,因此心理因素(沮喪、消沉等)可
能合併生理因素而導致疲勞。
(二)系統觀點看疲勞的成因:疲勞是能量平衡的徵兆,亦即能量使用太多、超過所擁

14
有,以致於能量不足。
(三)睡眠、體力與疲勞—睡眠的目的除了蓄積能量外,亦促進身體規律的運件,因此,
睡眠也會影響人們的生活節奏。(睡眠時間長短--以8~9 時約占三成四,其次7
~8 時占二成【國人睡眠充足】、睡眠時間習慣--超過晚上12 時未就寢者占8.68%,
週六晚睡人數更增至13.24%【多元生活型態與輪班】。)
二、疲勞的因應策略
(一)覺察個人的睡眠及疲勞狀態,以作為時間及體力配置之依據。
(二)當有疲勞的初步感受,即適時休息。
(三)規律生活,睡前避免刺激性食物飲料,保持睡眠品質。
( 知識學習檔案分享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LingLongLong&aid=7456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