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12/02 10:43:40瀏覽57|回應0|推薦0 | |
隨著保健意識抬頭,現代人普遍有在做健康檢查,願意花錢接受相關醫療服務。然而,大家往往只注意到身體健康的篩檢,其實心理健康的篩檢也很重要,不容小覷。畢竟身心彼此互為影響,一旦出現失衡,病痛自然接踵而來。 臨床上常見許多人定期接受健檢,報告也顯示大致正常,但依然抱怨身體不適,例如頭痛、胸悶、疲倦、消化不良與失眠等,經過詳細問診才發現,幾乎都是心理因素所致,特別是生活中遭遇壓力,卻因壓抑、忽略而漸進引發身心症狀。 有鑑於此,倘若您有以下的情形,且持續達兩週以上,建議應立即尋求精神衛生專業(如身心科醫師、臨床心理師)的協助,透過晤談、施測等方式進行心理健檢,以便能及早確認癥結所在,並給予積極性的介入,使有效改善現狀。 一、心浮氣躁:專注力下降,缺乏耐性,做任何事一下子就放棄;脾氣莫名變得火爆,常為芝麻小事就抓狂;看什麼都不順眼,動不動就和人發生衝突。 二、輾轉難眠:即使已經很累,躺在床上依然翻來覆去,很難入睡;總是睡不安穩,一點風吹草動就會醒過來;常作惡夢驚醒,醒了就再也睡不著。 三、社會退縮:以前喜歡從事的活動突然意興闌珊,絲毫提不起勁;變得只愛獨處,迴避任何社交場合,不願與人打交道;經常發呆,很懶得動。 四、進食改變:胃口變差,因而用餐的次數與食量銳減;食慾增加,完全不忌口,傾向愛吃高熱量或高糖等不健康的食物,例如速食、糕點、燒烤、飲料。 五、無法放鬆:總是心煩意亂,遇事常往壞處想;容易焦慮不安,變得敏感、多疑,難以相信別人講的話;忘東忘西,老有力不從心的感覺。 在這邊要提醒的是,部分民眾具以下的迷思,故即使有困擾也選擇隱忍: 一、個人的問題應自己解決:事實是硬撐下去,壓力會像滾雪球般擴大,終致難以收拾。主動尋求專業、親友的支援,可避免情況繼續惡化。 二、找人幫忙代表懦弱:事實是逞強的結果只會讓情況更糟,甚至連累週遭他人,善用週遭資源,將傷害降至最小,才是負責任的表現。 三、去看精神科意謂自己是瘋子:事實是有心理問題求助精神科和咳嗽、流鼻水時去看耳鼻喉科一樣正常,國外也都如此,毋需敬而遠之,害怕被標籤化。 四:接受心理諮詢費用昂貴:事實是一般的支持性會談、短期心理輔導與特殊心理諮商在醫院都屬於健保給付範圍,可依需要請醫師轉介。另外,像張老師、生命線等坊間社團也有免費的專線可利用。 建議您平時在例行的身體健檢外,不妨也順便安排心理健檢,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相信這樣,身心健康方能獲得保障。 文章來源:健康遠見 |
|
( 不分類|不分類 ) |